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是《水滸》中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晁蓋等八人之所以能大功告成,一則因智多星吳用精心設局、周密謀劃;二則因押送生辰綱的楊志性情粗暴,急于博取功名利祿以光宗耀祖,他與眾軍漢及都管、虞侯等人矛盾尖銳,讓晁蓋等人有機可乘。丟失生辰綱后,楊志被迫落草二龍山為寇。
其實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只是與《水滸》的情節相去甚遠。
宋末元初無名氏《大宋宣和遺事》是接近史實的講史話本,此書記載:“是年,正是宣和二年五月,有北京留守梁師寶將十萬貫金珠、珍寶、奇巧匹段,差縣尉馬安國一行人,擔奔至京師,趕六月初一為蔡太師上壽。其馬縣尉一行人,行至五花營堤上田地里,見路傍垂楊掩映,修竹蕭森,未免在彼歇涼片時。撞著八個大漢,擔著一對酒桶,也來堤上歇涼靠歇了。馬縣尉問那漢:‘你酒是賣的?’那漢道:‘我酒味清香滑辣,最能解暑薦涼,官人試置些飲。’馬縣尉口內饑渴瘐困,買了兩瓶,令一行人都吃些個。未吃酒時,萬事俱休;才吃酒時,便覺眼花頭暈,看見天在下,地在上,都麻倒了,不知人事。籠內金珠、寶貝、匹段等物,盡被那八個大漢劫去了,只把一對酒桶撇下了。”案發后,五花營所屬南洛縣官府根據現場遺留的印有“酒海花家”字樣的酒桶,順藤摸瓜找到酒店,店主旋即供述道:“為頭的是鄆城縣石碣村住,姓晁名蓋,人號喚他做‘鐵天王’;帶領得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燕青等。”
史料中五花營村確實存在,屬河南南洛縣(今南樂縣),恰好在當年大名府至開封的途中,并非小說中山東鄆城的黃泥岡。相比《水滸》而言,晁蓋等人只略施小計而已,而且馬虎了事,把重要的物證酒桶留在現場,根本談不上智取,何況押送生辰綱的一行官兵是主動買酒后被迷倒的。至于劫取生辰綱的八人姓名也有差異,除晁蓋、吳加亮(吳用原型)、劉唐、阮氏三雄外,《水滸》中與此事毫無關聯的秦明和燕青也參與其中,替代了小說中的公孫勝和白勝。小說中丟失生辰綱的主角楊志卻在此事件中不見任何蹤影,而是名不見經傳的馬安國。
提及楊志,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水滸》中“楊志賣刀”、“教場比武”、“丟失花石綱”、“押送生辰綱”、“智取二龍山”等精彩情節,而歷史上是否有楊志其人呢?如果有,其真實面貌又是怎樣的呢?
《大宋宣和遺事》確實載有楊志的故事,說是朱勔運花石綱時,派遣楊志、林沖、花榮、柴進、關勝、孫立等十二人為指使,前往太湖等處押運花石綱。楊志等人結義為生死兄弟。林沖等十人順利把花石運抵京城,而楊志在潁州等候孫立時遇大雪受阻。他潦倒窮困便賣一口寶刀,因遇一惡少糾纏而殺人獲罪發配。孫立得知情形后星夜趕往京師,與花榮等商議對策。眾兄弟趕到黃河邊,等楊志過來,將押送軍人殺了,同往太行山落草為寇。由此可知,除曾押送花石綱和賣刀殺人情節大體相似外,楊志上山入伙前的經歷與《水滸》差異極大。至于楊志與晁蓋一伙的關聯,此書還記載:“且說那晁蓋八個,劫了蔡太師生日禮物,不是尋常小可公事,不免邀約楊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個,結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落草為寇。”
《水滸》中楊志自我介紹道:“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后,五侯楊令公之孫,姓楊名志。”對照宋代史料,楊令公即北宋仁宗時著名的抗遼名將楊繼業,又名楊業,距楊志生活的徽宗年代有七八十年光景。另據《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有兒子七個,而孫輩只記錄楊文廣一人。最為關鍵的是,史書和小說中都未提及楊志與楊門后人有任何聯絡。以此推斷,楊志并非將門楊家的后代,他的顯赫身世是施耐庵為了凸顯其英雄氣魄,以及主題的需要而進行的藝術加工。
至于楊志的結局,《水滸》敘述楊志在隨宋江出征方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出師未捷身先死”,給讀者留下了深深的遺憾。而史料中的楊志并未死于征討方臘,還曾征遼抗金,在兩宋之交不時馳騁沙場。據宋人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宣和四年五月童貫率種師道、楊志等將征遼。此書還寫道:“招安巨寇楊志為選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書中“招安巨寇”楊志無疑便是當年落草梁山的青面獸楊志。北宋末年抗金名將李綱在其上書欽宗的系列札子中,多次表彰楊志的抗金功業,如 “武節郎楊志,昨隨種師中先次收復榆次縣,大兵既潰,志不免退師。諸將散逸,志獨收集殘兵,保據平定,屢次立功,殺退敵馬,理須激賞。”連皇上也批下御筆褒獎:“賈瓊、楊志疾速保明功狀,當優與推恩。”至于楊志的最終結局,由于史料不足而無法考證。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史書上記載的智取生辰綱及楊志的經歷,只是小說創作的原始材料,較《水滸》都有很大的差異,但讀者更喜愛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及楊志形象,因為《水滸》中智取生辰綱的情節更加驚險錯綜,楊志的個性更加鮮明突出。正是施耐庵的藝術加工,才使得《水滸》盛傳數百年后仍然魅力十足。
參考文獻:
[1]孫發揚.淺析《智取生辰綱》中的楊志形象[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07).
[2] 岫瑩.《智取生辰綱》簡析[J].中學語文.1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