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多少用戶干過這樣的事:在實體店里,一只手拿著心儀的物品,一只手拿著手機打開掃描軟件,對著條形碼,輕輕地一掃,利用移動應用對比實體店價格和網上價格。實體店便因此被廣大網友戲謔地稱為“網購的試衣間”,消費者利用零售實體店體驗產品,而后在網上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或直接通過手機購買。
而且現如今,消費者只為購物去某家零售百貨商場的動力越來越少,加之品牌雷同和海外代購、網購分流、停車難等問題,傳統零售業備受考驗。
面對如此困境,傳統零售業該如何突圍呢?一家有實力、遠見的零售企業,應該持續優化百貨門店、大力發展購物中心、積極建設電商平臺,以及在微信、京東、天貓、APP等渠道擁有不同形式的存在和溫度。
開啟移動保衛戰
在公交、地鐵、候機大廳、咖啡館里,人們用手機或Pad上網聊天、玩游戲、讀小說、瀏覽新聞,已成為現代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移動終端下載音樂視頻、預訂餐飲機票,或實現網上購物和網上支付。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溝通、娛樂休閑,乃至消費方式。
現代社會,人有很多碎片時間,如何利用這些碎片時間就成了關注的焦點。人總是在移動的,移動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如何將移動產生的需求轉化成對商品的需求,使電子商務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追求無處不在的極致體驗呢?
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網購App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電商企業們正加大手機端的發展力度和重視程度,將移動購物定位為企業主要戰略,業內客戶端競爭逐漸激烈,手機端購物促銷活動越發吸引用戶眼球。這幾個因素推動著中國移動購物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伴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移動購物體驗逐漸提升,網民的移動購物習慣開始形成,移動購物的交易規模隨之迅速增大。
一些商家會在網上對滯銷的商品進行促銷,或者實行價格匹配政策,從而留住更多手頭不寬裕的顧客;另一些商家則會在商品上貼上二維碼,從而在手機用戶進行掃描的時候,讓他們獲得更多的信息;有的零售商甚至推出了手機應用供顧客下載,應用里包含了商店的分布圖和實時庫存信息不管商家們采取哪種方式,有一點很明確,即智能手機正在改變實體商店里的購物體驗。另外,如果想讓更多的顧客進行購買,還必須要改善商品在移動設備上的呈現方式。
打好社交進攻戰
隨著微博、微信及其他即時消息使用者數量的快速增長,中國本土消費者的聲音就是一個品牌強有力的代言人。與國外不同,中國的消費者大多對正規機構和權威持懷疑態度,他們在進行購買決策時,更傾向于傾聽在社會網絡中的其他消費者的意見。現在的消費者反饋信息,不僅能夠更快地傳到公司,而且還能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評論的消費者的“好友”傳遞給更廣泛的人群。
千篇一律的商場,消費者早已審美疲勞。消費者更愿意為情感、為環境、為文化、為娛樂的體驗來買單,這將是未來零售業的趨勢。也許不久的將來,有效利用社交媒體的公司應該會擁有更大更忠誠的消費群體。一家公司越是讓其消費者參與開發新的產品,就越會讓其消費者產生主人翁精神和歸屬感。在國外,日本的服裝零售商優衣庫就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優衣庫利用如人人網和新浪微博這樣的社會媒體渠道,通過在線游戲等模式,讓它的核心客戶群之一中國大學生進一步增強對優衣庫的品牌認知與好感。優衣庫還通過騰訊的移動信息應用微信向消費者推送促銷活動信息,增加店鋪的流量和銷售額。
未來在中國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智慧購物情景:你拿著一部手機走進商場,和朋友邊聊天邊玩手機就完成了體驗和下單,那邊物流已經將貨物送到你家,你便省去了提這些大包小包回家的諸式不便。
響應大數據持久戰
目前的技術環境下,大數據是零售業發展的契機。手機移動應用與WiFi結合,是大數據搜集的重要接口。通過這個接口,將社交媒體、社交網絡、店鋪服務交互起來。比如說用戶今天來到一家商場,WiFi就能夠記錄下用戶所有的行動軌跡,如光顧時間和頻率、路線圖、駐留地點和時間等。用戶光臨的次數越多,被搜集的信息就越多,精準營銷的操作空間就更大。
你可曾想過,未來的一天,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你和家人在家中正在列出自己出去購物的清單,一家商場的客服恰好發來短訊,提醒你新到了一些貨品,而這些貨品很可能恰好也在打折,而這些商品信息也恰好正是你想購買的商品,甚至連你沒有想到而需要購買的商品,都在通知的清單中。這就是大數據的應用。那么如何利用好這些數據,就有待各個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零售業用好大數據,可以換發新的生機,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未來的百貨業,就是在黃金地段做精致商品與服務,或者成為購物中心主力店。擁有娛樂、餐飲業等種種優勢的體驗式大型購物中心是實體商場發展的必然趨勢。百貨連鎖業要轉型升級,大數據驅動下的泛渠道發展是首選策略,其中購物中心是重要布局。企業泛渠道發展,把O2O作為重要手段,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讓企業無所不在。大企業系統能力的改善,會帶動行業、消費、品牌生態的健康發展和員工幸福指數、顧客滿意度。這就是大數據,也是互聯網思維!
然而時至今日,大數據在業內也是存在悖論的,一開始使用時大家會覺得很方便,但是一旦人們知曉有人在搜集自己的使用數據時,就會產生抵觸。應該怎么樣在兩者間獲取平衡呢?技術發展的同時,行業的規范也在日趨完善。目前國內尚沒有成文的隱私法,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沒有明顯界定。但是越來越多的人似乎已達成共識:個人用戶信息只用于其本人。在日常應用中,許多用戶已經感受到諸如Gmail、百度搜索、淘寶商品搜索的個性化推薦,其實這就是大數據應用的最典型案例,利用Cookies信息來預測個人用戶行為,并做出相應推薦。這樣的大數據應用,眾多用戶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并使用,而并不反感。其中個人信息收集和信息推送所要遵循的原則,那就是給用戶提供一個開關,用戶可以自己決定接受或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