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則是現代社會良性發展的基本元素,而一個沒有規則或有規則不遵守、不執行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沒有秩序的、不能發展的甚至不能維系的社會。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其規則意識的強弱對于我國的法治現代化進程和現代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大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性及現狀出發,從社會控制下的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論述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規則意識 培育 社會控制
一、規則意識的內涵
規則就是約束人們行為的各種制度、章程和行為準則,如法律法規、紀律、條例、守則、制度、章程等等。規則意識就是人們對規則的認知、認同、尊重和信仰,及自覺遵守規則的觀念,即人們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拿排隊作個比方:排隊的次序是法治,每個人都可以排隊是民主,那么每個人都愿意排隊就是規則意識。
二、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重要性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規則意識是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面。眾所周知,國家的現代化程度越高,法規體系越完備,對社會成員規則意識的要求也就越高。大學生是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在未來將擔負較高社會責任的青年群體,其素質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所以其規則意識的強弱對于我國的法治現代化進程和現代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在高等院校素質教育中顯得尤其重要。當代大學生盡管接受了多年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對社會控制下的道德和社會控制下的法律的認知不存在任何問題,但其規則意識的現狀卻著實令人擔憂。
三、大學生規則意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就當代大學生而言,其規則意識的現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生活中,規則意識不強,違反紀律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校內的一些公共場所(食堂、超市等)需要排隊時,插隊或者不排隊現象屢見不鮮;在校外,乘坐公交車時,部分大學生不能自覺給老人小孩讓座。
(二)在學習中,其規則意識也不強,表現在曠課和考試作弊等現象屢禁不止。其中,考試作弊已成為許多高校面臨的共同難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大學課堂上,遲到、曠課者數不勝數。甚至,某些談戀愛的同學無視課堂環境,舉止過于親密。
(三)在交往中,當代大學生做人與做事方面發展不均衡。缺乏時間觀念,誠信意識薄弱以及比較自我等等。
(四)大學生的權利與責任意識不對等。值得肯定的是當代大學生的權利意識普遍較強,如某些高校的學生曾分別因畢業證問題和退學處分問題將母校告上法庭。但與之相比,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則較弱,如近年來,大學生不及時歸還貸款、大學畢業生不負責任的毀約和跳槽等現象越來越多。
就以上的現狀,我們可以將大學生規則意識淡漠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大學生自身的不成熟
由于近年來社會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影響,追求個性自由和張揚成了當代大學生的主要特征。盡管當代大學生掌握的信息多且廣,但其在思想上還不成熟。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過分放松,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知行背離,道德行為失范等。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當代大學生的父母在創業、
求業過程中,對知識的重要性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但同時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對智力教育不惜血本,卻忽視品德教育。更有甚者,學生撒謊、懶惰、驕橫、舉止粗俗等行為,在許多家長眼里變得無足輕重,這直接導致了部分大學生人格的不健全。此外,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長輩的過分溺愛,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是造成部分大學生自私、任性、惟我獨尊,缺乏合作意識的主要原因。
(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一直以來,我國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本質上還是應試教育(以考試成績取人、以考試成績定榮辱)。此外,我國的德育也存在著空泛化、理想化的問題。如要求學生背幾十甚至上百條抽象空洞的道德條文,卻沒有要求學生從身邊、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因此,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中,腦海里有著各種條條框框的大學生在具體行動時卻容易陷于迷茫之中。
(四)法律教育的缺陷
我國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家,公民的規則意識,包括法制意識、契約意識還比較薄弱,開后門、打擦邊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現象普遍存在。社會大環境的這些負面效應在客觀上加劇了大學生價值判斷中的某些不良傾向,直接影響了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
四、解決措施
培養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通過社會控制下的法律和道德規范自身行為,加強自身修養
用社會控制基本理論①、社會控制中道德和法律的關系等理論指導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人需要社會聯系,也需要人需要自我控制能力及社會控制來遏止個人的犯罪傾向。社會控制中的道德是心理規范,更講求主觀調節輿論壓力(即內在的自我控制);社會控制中的法律是外部強制調解有嚴格的規范(即外在控制)。也就是說,大學生通過內在的自我控制和外在控制,規范行為,形成規則意識;在自己享有權利的同時重視對責任的履行。另外,通過不斷學習,加強自身修養,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
(二)家長要改變觀念:德智同修,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家長對于學生撒謊、懶惰、驕橫、舉止粗俗等行為,應當及時教育,不可任其發展,以此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此外,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長輩不應過分溺愛,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應當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在重視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時不忽視品德教育,實行全員教育——以此來達到雙倍的教育效果。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參與規則制定,把規則意識與學科教育相結合
“人是環境的產物”,良好的校園氛圍能感染和熏陶大學生,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優化自己的行為習慣。那么良好的校園氛圍應當如何營造呢?
這需要從具體實踐出發,首先,“要正人,必先正己”,學校各級管理部門及教師率先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給學生以榜樣的作用。其次,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學校、班級對于規則的制定。社會規則意識的養成,有賴于“公共的規則需要大家共同制定”這樣理念的確立和實施,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值得注意的是,規則意識的教育要避免流于形式,要針對學生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教育。對違規于者的懲戒和對守規者的公開表揚和獎勵也是促進校園良好守規氛圍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在對學生進行日常專業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上課紀律的管理和課業任務的完成,注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育。
(四)營造遵守規則意識的法制教育環境,確保規則的公正性與可操作性
鄧小平曾說過:“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普及法律知識,提高人們的法制觀念,是做到人人守法的一個重要措施,為大學生的規則意識的形成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所以我國應當大力推進法治進程,完善法律規則,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法律體系,以增強公民的規則意識。另外,要確保規則的公正性與可操作性,應當樹立規則的權威性,增強大學生對規則的信任感。
五、小結
一個社會法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證人類行為有序而恒常,并維護國家穩定。②而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比法律更廣泛,是法律控制的重要補充,能起到法律控制起不到的作用。③美國社會學家羅斯也說過,“如果不打算讓我們的社會秩序像紙牌搭成的房屋一樣倒塌,社會就必須控制他們”④,以便維持社會秩序。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用社會控制的基本理論、社會控制中道德和法律的關系等理論指導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
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及文化等交往活動的深入,公民規則意識的普及和提高已迫在眉睫。大學生作為優秀的青年群體,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其素質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所以在培養和強化大學生的規則意識方面還需進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和民《論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J]中國林業教育2007(I);
2、曹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規則意識的培養》安慶師范學院報(科學社會版)2009;
3、賈新華《當代大學生規則意識的缺失與培育》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0;
4、蔣傳光《公民的規則意識與法制秩序的構建》社會科學研究2008(1);
5、吳漢東《法律的道德化與道德的法律化——關于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協調發展的哲學思考》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8;
6、蔣傳光《論社會控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法社會的研究》江海學刊2006(4)。
7、符成成《法律教育在培養當代大學生公民意識方面的作用探析》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0(1)。
注:
① 社會控制理論是近代一種主要研究青少年罪行的犯罪學理論。社會控制理論主要整合自特拉維斯·赫西的社會聯系理論及華倫·C·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論,是解釋人為什么不犯罪的一種理論。
② 李響、陸文婷:《美國集團訴訟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第5頁腳注①;
③ 蔣傳光:論社會控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法社會學的研究,江海學刊2006(4);
④ 蔣傳光:論社會控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法社會學的研究,江海學刊2006
作者簡介:
馬露露,現就讀于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法學專業。
倪夏萍,現就讀于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法學專業。
張海燕,現就讀于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法學專業。
謝梅,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法學專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