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商務英語口語是高職商務英語專業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旨在培養學生在商務活動中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在商務英語口語課程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并利用真實的商務情境顯得十分重要,這即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又可加強其商務交際能力。因此,為滿足該課程的設計需求,我們應采用系統、真實的項目化教材,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關鍵詞:商務英語口語 真實情境 課程設計 項目活動
一、商務英語口語課程性質及設計思路
商務英語口語課程是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一門應用型核心課程,是對商務活動中所出現的各種情境英語進行教學及實踐活動的課程。
本課程根據任務引領型的項目活動要求,設置日常交際用語學習以及商務英語知識學習,旨在通過大量的口語練習和實踐,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涉外商務英語基本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就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景進行恰當的交談且能進行基本的商務洽談。
課程內容的編排和組織是以企業需求及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而確定的,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并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學會如何完成相應的交際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
本課程要求打破純粹講述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實施情境教學。每個具體項目的學習都以日常口語交際以及商務英語洽談各項任務為載體設計而成,以交際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的教學。教學效果評價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二、本課程教學內容
本課程包括以下三個學習項目:日常交際口語、商務談判口語以及商務談判模擬實訓。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交際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并融合了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教學過程中,采用真實情境,教學做一體化,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訓練機會。
三、本課程教學條件及教學方法
(一)教學條件
1.教材使用及建設
商務英語口語教材需打破傳統口語教材的模塊定式,按照商務活動各具體環節設置情境,以任務型教學為導向,著重培養學生的商務口語交際能力以及獨立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各個任務的學習及操練,既可以了解真實的貿易流程,掌握實用的商務英語口語表達,又可以了解基本的商務禮儀并最終提高其商務交際能力。
本課程可以選用較權威的高職高專教材或獲獎教材;同時,還需加強校本教材建設,使其與本校的教學條件相適應,從而更具實用性。
2.實踐性教學環境與條件
實訓基地建設是保證實踐教學的必要條件。所以建立與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訓教學體系相匹配的專業化模擬實訓室是十分關鍵的,這可以彌補商務英語專業頂崗實踐崗位匱乏等方面的不足。為此,可創建模擬公司,模擬談判室等實訓室,學生通過實際操練,可更好地掌握商務交際和談判技能。校外實訓基地既是校內實踐教學的延伸, 也是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和進行職業素質訓練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讓學生到相關外貿公司、企事業單位實地考察,使其了解商務流程和商品產出環節,增強對崗位的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實踐或頂崗實訓,身臨其境開展業務,為日后從事實際外貿工作積累經驗。
(二)主要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在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把學生置于真實的或是模擬的商務背景,進行商務活動,如接機、產品介紹、議價、簽訂合同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可根據業務需要,利用所學知識,設計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此教學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真正提高國際商務交際能力。
2.項目教學法
教師將本課程分成幾個大項目,并指導學生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完成信息資料的收集、項目的決策、實施、成果展示以及項目成果的評估等過程。在該教學法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給學生設計一些較為真實的包含一系列相關任務的商務項目,讓學生以項目小組的形式,收集相關的資料,最后在課堂上作演示并進行綜合評價。
3.案例教學法
教師在教學內容及課堂實訓環節后,增加一項綜合語言技能訓練,即給出真實案例,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些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并找出解決方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及協調和溝通能力,綜合檢測學生的業務技能。
四、結語
基于真實情境的高職商務英語口語課程設計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專業技能為本位,充分發揮校內外實訓基地在商務英語口語課程教學中的作用,要求創新教學方法,置學生于真實的商務情境,真正提高學生的商務英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蔡亞萍.基于真實情境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J].課程與教學,2011,6
2. 馮敬玉.探析商務英語口語課程的交互式設計思路[J].職業教育,2012,2
3.王艷宇.高職商務英語口語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2,28
4. 徐焱偉.論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口語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
5.周淑華.商務英語口語[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