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于工作過程的改革委高職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旅游心理學》作為高職旅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重要地位,探討立足于工作過程課程改革,對完善本課程建設和培養具備旅游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旅游心里學 教學 課程 改革
一、旅游心理學課程的特點
《旅游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旅游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是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學生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能全面系統地掌握旅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以便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能熟練地運用其進行旅游產品的生產、銷售、旅游服務質量以及旅游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該課程主要以旅游者消費心理、旅游服務心理和旅游企業管理心理作為研究對象,由此形成了《旅游心理學》的三大內容模塊。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不僅可以了解《旅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且可以利用所學到的心理學知識來解釋和分析旅游活動中發生的現象,而且可以具備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甚至來解決旅游企業管理實踐中存在的某些問題,該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旅游心理學》的課程特點,給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上好這門課程。
二、《旅游心理學》傳統教學現狀
傳統教學模式的主要弊端體現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體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任務不很明確;教學模式單一,在長期的旅游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教師主要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學生在下面打瞌睡、玩手機等開小差的行為時有發生;在教學內容上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不夠,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從現行大多數版本的教材來看,闡述普通心理學基本理論的內容十分詳細,而指導旅游工作的實踐內容則相對單薄。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勤于思考,對課程中眾多理論的實際運用有著深刻的理解,在教學內容上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三、立足于工作過程的《旅游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想法
1、《旅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思路。
課程設計思路: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習型任務為中心組織的課程內容,并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課程內容要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在充分考慮高職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的同時,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
職業能力培養目標:高職學生通過本課學習,基本掌握旅游領域中的心理學知識,并形成在實踐中進行心理分析的能力,能主動去理解消費者多樣化的心理需求,形成職業直覺和職業包容能力;掌握旅游心理規律,學會運用旅游知覺、旅游動機等來分析旅游過程中千變萬化的心理現象,能夠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構建良好的心理效應;能領悟人際互動原則,在旅游過程中能綜合應用旅游服務心理技術,掌握有效的心理服務技能,來指導自己的職業和生活,培養良好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2.旅游心理學課程中 “教學內容”設計。
圍繞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將課程教學分成三個部分。其中大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理論部分難度較大的,而學生自學又難以弄懂的部分,由教師按常規的啟發式教學法講授。相對難度較小的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引導的討論法完全可以掌握。課堂實踐部分采用心理測試法、討論法、能力練法、案例分析模擬法等多種教學形式,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社會實踐部分通過課堂之外調查、觀光、談話活動完成。
通過這樣的課程設置,教學效果優勢主要體現在:第一,學生的主動型得到激發,隨著學習任務的不斷深化,學生綜合能力會不斷提高,整個學習過程越趨自動化和自主化;第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長,改革后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內容與后續內容和該課程的整體內容的連結性較好,并且能夠層層遞進。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結合真 實場景下所得的信息進行交流,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第三,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及時地歸納總結學生的情況,可及時地調節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法,有利于教師的教學 質量的提高。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第四,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的同時,思維能力,主體性、交際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也得到有效的培養 。
參考文獻:
[1] 龍江智.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另類解讀[J].旅游學刊,2010.
[2] 秦嶺南.從旅游學的研究角度看旅游高等教育[J].旅游學刊,2008.
[3] 黃松山.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
[4] 王德剛.論旅游學的學科性質[J].旅游學刊,2008.
[5] 林梅英.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