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的總體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通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的是學生的個性化作文、生活化作文和創造性作文。
那么,如何根據初中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在作文教學中巧妙采用各種各樣的訓練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寫作的情趣,寫出個性化、生活化和創造性作文呢?
一、教會學生觀察思考,做好小學作文到中學作文的過渡。
小學生一開始寫作,往往是老師給出范文,讓學生仿寫。漸漸地,學生習慣了去記各種類型的范文,習慣了在范文的束縛下進行寫作。這樣的寫作是難以寫出個性化的語言來的。
學生進入中學后,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讓學生在觀察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理,進而有感而發實現自由表達。
蘇軾通過對廬山面貌的觀察概括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達·芬奇畫蛋的體會是:“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下角度,形狀便不同。”告訴學生,世事萬物均可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進行思考。讓學生動用自己的各種感官去觀察自然、觀察生活,然后去思考去探究,最后大膽地進行表達。學生創造出了新的形象,寫作才有了個性。
二、引導學生摘錄積累,充分使用作文的肥田沃土。
努力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全面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是《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深入細致地進行學生的積累工作。要求學生一進中學來,就要準備一個質量好的厚一點的積累本。告訴學生:成語、俗語、對聯、格言警句、詩句、精段、佳篇;文學常識、歌詞、軼聞趣事、謎語、幽默笑話、魔鬼詞典、腦筋急轉彎等等都可以摘錄積累。因為這些內容既積聚著豐富的知識,又蘊含著新穎生動的方法,還積淀著真摯的情感,可謂是一個富饒的礦藏。有了這樣的積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去開采這些積累,比如:引用、仿寫、發散、變化、創新……用這些方法將這些礦藏開采出來煉成精品,將這些優秀內容轉換成作文餐桌上的美味,把積累本變成寫作的肥田沃土。
這樣開采,學生有了厚積薄發的經驗積累,有了創造意識的積累,慢慢地,作文的畏難情緒就會消失,寫作的欲望和興趣就會產生。
三、巧妙練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初中一二年級的作文教學中,一定要要求學生養成寫隨筆的習慣,也就是要求他們寫“練筆日記”或“小作文”。
這里想談談我的做法和體會。我最愛要求學生的一種練筆形式是“接力日記”。方法就是把班級分成幾個小組,一個小組一本日記本,小組成員之間輪流循環寫日記。小組之間展開競賽,半期小結一次,對日記獲得最高等級次數最多的小組成員進行獎勵。同時,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還在每一組日記本的扉頁上寫上具有激勵作用的“老師寄語”,讓學生一翻開接力日記本,就受到激勵從而產生一定要好好寫作的愿望。
這樣的練筆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拿到日記本后,他自然而然地要翻看前面同學的日記和老師的評語,這樣就多了學習寫作的機會;同時,循環到自己第二次寫的時候,大約也過了一個星期了,相當于寫周記,負擔也就不重。對于老師來說,你每天要改的不過是幾個日記本,工作量也不大。
總之,學生接力寫作、扉頁上的“老師寄語”以及小組之間展開評比,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
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巴金的作品對讀者有提魂攝魄的魔力,有人認為他在寫作上一定有秘訣,巴金肯定地回答:“我是靠感情動筆,僅此而已。” 湯顯祖在創作《牡丹亭》時,為劇中人物的命運大哭不已;郭沫若在創作《女神》時,匍匐在地上激奮不已。可見,要寫出動人心弦的佳作,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動真感情然后傾訴真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照課文的單元設計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我們要積極地創造條件,適時地給學生創設一個有趣的情境,讓學生有話想說,有感想發,那么學生就能傾訴真情,寫出能撥動讀者心弦的文字。
在初中一二年級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能創設這樣的情境的機會教師應該抓住。
剛踏進中學大門的時候,一個班上的同學彼此認識的還不多。老師可以抓住要求學生自我介紹的機會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進行一次趣味寫作——《認識新同學》。每個同學先描述一下你想認識的一個同學的情況(你所觀察到的此同學的外貌、性格、行為習慣等等)。然后老師給機會讓同學在班上念自己的文字,同學們根據他的描述來找到這位同學,叫他介紹自己的姓名。這樣認識新同學的方式很有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寫作的熱情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激發出來了。
又比如,在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可以要求學生寫一篇《從小學到中學》的作文,學生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了對這兩個學習階段的真實體驗,他們會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的。
再如,老師遇到一個新班級,你想了解班上的同學,你可以給學生出這樣一個作文題目《老師,請聽我說》,讓學生在作文中介紹下自己的成長歷程,生活和學習狀況、人生愿望、對老師的看法和希望等等。給學生創造了這樣一個機會,他們會有很多話要對你說。他們希望老師了解自己,給老師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他們會傾訴真情,寫出具有個性化的文字來。
文章不是無病呻吟的“涂鴉”,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往往具有動人心弦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能給學生創設“有話可說、傾訴真情”情境的機會是很多的,關鍵是老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發現這樣的機會,抓住這樣的機會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
總之,如果老師善于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想盡一切辦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那么學生寫作的畏難情緒就會消失,對寫作就會產生熱情。慢慢地,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在這些有趣的訓練中得到提高。
我相信:這樣訓練下去,對學生而言,寫作將不再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