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與哲學歷來是聯系在一起的,政治哲學被歷來的哲學家認為是第一哲學。從古希臘的柏拉圖開始,哲學就引導政治,政治促進哲學。在所有的利益中,城邦或國家利益又是根本利益。所以繼柏拉圖、馬基雅維利之后,霍布斯根據契約關系重新構建了一個國家理論。
霍布斯,英國著名哲學家,經驗論者。羅素對其的評價基本上是一種中性評價,認為他雖然是個經驗主義者;但他也贊賞數學方法;他不是一個徹底的經驗論者,身上也結合著大陸哲學家所特有的思辨理性,這一點要比其他哲學家偉大的多。此外,羅素對霍布斯的國家理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值得細心研討“因為它比以前任何理論,甚至比馬基雅弗利的學說還近代化,所以更有仔細考究的價值。”[1]
關鍵詞:自然狀態 契約 “難題” 心理利己主義
一、自然狀態
霍布斯最著名的著作是《利維坦》,作者在開頭為我們設定了一個自然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每個人在身心兩方面的的能力綜合起來基本上是相等的,沒有強者與弱者之分,并且能力上的平等使得人們在追求目的上的希望也是平等的。因此為了個人的自我保存,每個人都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出于防衛而采取的先發制人。霍布斯認為自我保存是最合理的行為,因而先發制人也是允許的,盡管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是不道德的。對稀缺物品的爭奪及對利益的追求;對既得財產的保全;對自己名譽的維護這些就導致了人與人像狼與狼一樣相互斗爭,相互為敵。霍布斯將這種狀態稱之為戰爭狀態。之所以會如此,正如他在《利維坦》中所說的,是由于缺乏一個使大家都懾服的共同權力。在一個沒有權力可約束大家的情況下,整個人類的生活環境就充斥著暴力與危險。當然在自然狀態中也有約束人們行為的自然法,但是人們并不會在面對有利或危險時遵循。因此,必須有一個如海中怪獸般的“利維坦”來約束人們,這個“利維坦”就是政府。
二、契約的形成及缺陷
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每個人都將轉讓出自己除過生命權的其它所有權利。人們將這些權利轉交給有一個或多個人組成的“代理人”,也就是政府。每個人同每個人訂立了契約,主權者卻并沒有同人民訂立契約。
每個人將自己的全部權利(除過生命權)轉讓給政府,由政府來確保人們的生命安全似乎是一個可取之法。但是這種轉讓卻有它先天性的缺陷。這種缺陷就是前面所涉及到的即沒有轉讓生命權,這種轉讓的不徹底性隱藏著巨大的政治風險。這種風險首先在于,人們在轉讓的權利中由于保留了生命權,因而也就可以即使在權力的約束下也采取先發制人的行為,因為生命與安全終歸是最重要的。這樣的結果是人們處于有政府的“自然狀態”,或者是有政府的無政府狀態。建立政府使得人們的安全與生命得到了更多的保障,但是這種保障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徹底的,只是較自然狀態多一點而已。其次,在權利轉讓中,主權者并沒有參與,也就是說主權者不是訂立契約的一方,不受權力的約束。這種契約本身就是很不合理的。如同在一場足球比賽中,受到約束的只是兩個球隊的隊員,裁判不受規則的約束,但是假如裁判濫用手中的權利導致比賽不公或無效,那這場比賽總的說來就是無意義的。同樣的,主權者濫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將會使整個國家陷入一種危機,這種危機并不能消除直至這個國家毀滅,其原因是人民沒有推翻主權者的權利。
三、“霍布斯難題”
縱觀《利維坦》,霍布斯的目的就是為政府的存在提供一個合理的基礎,所以他設想出了自然狀態使人們覺得政府確實是有必要存在的。但由于霍布斯在權利轉讓中沒有轉讓生命權,這就使得他的政府理論存在著致命的弱點。在霍布斯那里,他不可能走出自己設置的死胡同,這也許是霍布斯本人都不曾預料到的難題。我暫且將這一難題稱之為“霍布斯難題”。霍布斯的這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最終在盧梭那里得到了解決。盧梭同霍布斯一樣主張通過契約建立政府,但在權利的轉讓與訂約人兩方面是和霍布斯根本不同的。在權利的轉讓上,盧梭認為應該轉讓所有的權利包括生命權,這樣的結果便是人民的安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在訂約人上,盧梭認為主權者應該是訂約的一方,也要受到契約規則的限制,這樣就可以避免由于主權者濫用權力而導致的國家滅亡。因為人們與主權者訂立了契約,主權者的行為違反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權利推翻這個舊的政府從而確立新的主權者與政府。
霍布斯的契約學說雖然不及盧梭的更為合理,但是它的提出畢竟是理論和實踐上的進步,孟德斯鳩在霍布斯與盧梭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民主的三權分立原則。霍布斯的契約理論從根本上來說給了我們反省與啟示。
四、從國家理論看霍布斯的利己主義
霍布斯另外被人經常提及到的就是他是不是一個心理利己主義者。就他在《利維坦》這本書里的表述而言,可以說他是,也也可以說他不是。說他是是因為在文章中隨處可見到利己主義的影子,說他不是是因為有時又否定了這一點。他的利己主義者身份呈現一種模棱兩可的狀態,直到現在為止,學者們還就這一問題不斷的爭論著。切入的點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當我們從國家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就可以否定他的心理利己主義者身份。仔細分析便可以得出來霍布斯所構想出來的自然狀態只是為國家的出現進行鋪墊,他使人們意識到在一個沒有權力約束下的環境中生活是時時刻刻充滿危險的。當什么都無法保障的時候,人們最迫切想保障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因為只有保全了生命其它的一切才有可能去獲得,所以霍布斯在文章中極力渲染為了求得自己的安全可以做任何事情。表面看來似乎霍布斯就是一個心理利己主義者,但是這正是霍布斯的“陰謀”,既然人們最想獲得安全,那么建立國家就是必須的了。因此,從國家的角度入手,霍布斯并不是一個心理利己主義者。
參考文獻:
《西方哲學史》 羅素著 商務印書館
《利維坦》 霍布斯著 商務印書館
《社會契約論》 盧梭著 商務印書館
作者簡介:樊海霞(1988-),女,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