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君子“梅蘭竹菊”,歲寒三友“梅松竹”,都離不開竹子。竹子挺拔玉立,直插云天;堅節韌竿,凌霜傲雪;青翠紛披,氣清韻雅。“未出土時先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竹子不畏風雪、四季常青的特色;樸實無華,不講條件的屬性;剛柔兼備,寧折不屈的品質,被升華成為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道德范本,對中國人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有著極大的影響。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以竹自況的知識分子群體,如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唐代的“竹溪六逸”,宋朝的“蘇門六君”以及清時的“揚州八怪”等等,他們優游竹林甚至隱居竹舍,以竹自喻。他們面對竹子,有感而發,托物言志,創作了數不清的詩歌、書畫作品,把中國的竹文化推向極致。古老的《詩經》中有40多首與竹有關,如“瞻彼淇澳,綠竹猗猗”,“籊籊竹竿,以釣于淇”。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許多描寫竹子的詩詞歌賦。如蔡邕的《黃竹子歌》,曹丕的《釣竿行》、王羲之的《竹詩》、陶淵明的《閑情賦》、江淹的《靈丘竹賦》等等。唐詩中描寫竹子的俯拾皆是。如李白的“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杜甫的“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白居易的“一片瑟瑟石,數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宋代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游等等大文豪、詩人都是寫竹能手。明清兩代留下吟竹詩句也數不勝數。唐代畫竹就已盛行,宋代以后畫竹藝術進一步發展,名家輩出。蘇東坡就是畫竹大師,他的兒子蘇過也是畫竹名手。元代的柯九思、倪瓚、高克恭;明代的王紱、夏昶、徐渭;清代的石濤、鄭板橋、蒲華、吳昌碩都創作了大量畫竹精品。他們詩畫結合,相輔相成。鄭板橋在《竹石》圖上題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把竹子那種不畏艱難逆境,蓬勃向上的秉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歷代文人雅士愛竹、畫竹、吟竹、贊竹,進而用竹來裝飾文房用品,鐫刻到硯臺上,以示自己“虛心雅量”、“不畏強暴”、“高風亮節”。竹節硯成為了明清時期流行的硯式之一。在我不多的藏硯中,也有多方這樣的硯臺。
其一,竹節端硯(圖1、2),長18.5厘米,寬18.5厘米,厚5厘米。硯臺厚實圓活,取形竹竿橫截面一段,中為竹節。斷面形態和紋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頭斷面自然構成硯堂,中間稍凹,外繞淺溝成硯池。邊墻竹節棱線突出,兩個小芽稚嫩鮮活。全硯雕工精致,形象逼真,造型生動。石色青黑純凈,石質細膩潤澤、無瑕疵。帶紅木天地蓋,是竹節硯中佳品。
其二,蛛蝠紋竹節綠端硯(圖3、4),長13.5厘米,寬12.5厘米,厚3.8厘米。制作者采用整體寫實技法,仿一小段竹節橫切面雕琢成雙面硯。竹節上突出的棱線、嫩芽、節斑、色澤,幾可亂真。硯面在硯堂落潮處浮雕一蜘蛛,正向下爬動。邊墻上分列7只蜘蛛,大小不一,姿態各異。底稍凹,浮雕兩只蝙蝠,自在飛翔。蜘蛛、蝙蝠身體巧用黃色石眼,生動醒目。全硯雕工上乘,布局精巧,形象生動。硯色淡綠,石質細嫩。在中國文化里,蝙蝠喻意福,蜘蛛又稱喜蛛。此硯飾寓意福到知足,或福喜雙足。
其三,廣玉銘竹形端硯(圖5、6),長17.5厘米,寬10厘米,厚3.3厘米。硯呈一截半片竹版狀。硯面由兩節竹組成。下節大,深挖橢圓形硯堂,堂池相連。硯額兩個竹突,中間陰刻隸書“筆墨精良人生樂事”,落款行書小楷“甲寅仲冬日琢於端州官署。廣玉銘”。背呈竹筒內側狀,上下分四個節,中間最大一節內陰刻行書:“虛心體道,以佐文房”,落款“廣氏珍賞”。下方章,內陰文篆書“廣氏”。這里甲寅年為1794年。廣玉,字桂亭,屬滿州正白旗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肇慶府,嘉慶元年(1796)監工開采端溪硯石,約得七千塊。曾作《開坑記》云:“丙辰二月二十七日鳩工取水,以十一月九日水盡取石,越歲丁巳二月二十二日水長封坑,共得大西洞石六千塊有奇,小西洞約千塊。凡日用匠百人,用工萬七千有奇”。此硯為廣玉赴任肇慶后所制。銘文排列合度,字跡清秀。全硯青黑油亮,有青花、火捺、魚腦凍、翡翠斑等石品,石質極為細嫩溫潤,為大西洞硯石。
其四,蜘蛛竹紋端硯(圖7),長15.5厘米,寬10.8厘米,厚1厘米。硯形如大肚竹片,上下有三個竹節。硯額為竹兩短節,左右竹節上各浮雕竹芽、嫩葉,中間刻如意形硯池,池下方右角一蜘蛛向內爬動。中下部寬大竹片為硯堂,中間略凹,四周內斂,背平。全硯青紫泛黑,有青花、火捺、翡翠斑等石品,石質細潤。構圖簡潔,布局巧妙,雕琢精致,形象生動,以蜘蛛、竹子寓意“知足”。
其五,雙池竹紋歙硯(圖8),長15.4厘米,寬11.5厘米,厚1.8厘米。硯取形一段大肚竹片,下部兩竹節之間開挖成硯堂,起陽線邊,中間稍下陷。上部硯額浮雕竹節,竹枝葉,中間竹瘤處深挖兩池,下通。邊側內斂。背平,中間稍凹。全硯造型秀雅,線條流暢,竹節、葉、芽、瘤布局得當。石色青黑,石質細膩。
其六,蝙蝠竹紋端硯(圖9),長16厘米,寬9.8厘米,厚2.5厘米。硯由兩節竹片組成。硯額一蝙蝠從左向右飛向竹枝。下部開硯堂、硯池,偃月池,堂池相連。下邊弧形,左邊內斂,右邊外撇,留石皮。背平。硯隨石形而制,線條自然流暢。色青紫,有青花、火捺、金線、翡翠斑,石質極其細膩潤澤。
其七,長方竹節歙硯(圖10),長22.5厘米,寬11厘米,厚2.8厘米。硯仿竹子三節,前小后大。前節偏右淺浮雕幾竿竹枝,疏影橫斜,前后有序。右邊陰刻隸書“虛心友石”。中節長,開硯堂硯池,堂池相連。后節短。上竹突左側和下竹突右側各飾竹芽,細嫩向上。背仿竹子內側狀。全硯黑中泛青,布滿細羅紋,堅密潤滑。
其八,竹節歙硯(圖11),長11.5厘米,寬10.5厘米,厚2.2厘米。硯呈四節竹形。硯堂寬大下凹,從后向前傾斜,與硯池相接。邊唇高起,邊側雕刻三個竹節。左邊側第二竹節上長出小竹枝,竹葉向右伸出,蓋住硯額。前邊側中間凹進,如竹之空心。背平,刻竹節線,連到邊側竹節上。整硯呈扁竹形,線條簡潔流暢,形象生動。
其九,竹形牛紋綠端硯(圖12),長14.5厘米,寬8.8厘米,厚2厘米。硯依石形,雕琢成一段竹頭,竹節多,上小下大,如同竹筍。下部三節中間開硯堂、硯池,淌池。硯崗高浮雕一臥牛,頭向右,牛身布滿祥云形裝飾紋。硯額浮雕斜伸竹竿,枝葉疏朗,根旁長出竹芽。全硯構圖得體,雕工嫻熟,線條簡括,形象生動可愛。硯色黃綠,石質堅細。
其十,四足帶蓋竹紋漆硯(圖13),長10.8厘米,寬7.8厘米,厚3.4厘米(含蓋,除蓋2.1厘米)。胎為木質,外髹大漆。臺式,仿竹狀,前小后大。蓋面黃綠色,灑滿金點,刻四竹節。竹節上分別長出竹枝、葉、芽。硯面邊緣起細陽線,內側下凹成溝線,繞硯池一周。硯堂中間稍凹。硯池頗深,下邊弧形,繞硯堂。堂池外下陷為子母扣。硯面施紅漆。整個邊側施棕色漆,上繪金色蘭花、竹枝,下安四足,外撇。底平,施黑漆。全硯做工考究,飾紋華麗,小巧玲瓏,可用可玩。
竹節硯如此流行多樣,是和中國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分不開的。中國是世界上用竹最早和最善于用竹的國家。竹林面積廣大,種類繁多。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已發現了竹子實物。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上出現了“竹”字符號。在《說文解字》中,以竹為部首的字有144個,在《辭海》中收錄有竹部首的字達到200多個。竹子和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關,涉及衣、食、住、行、用各個方面。正如蘇東坡所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秦漢時期就出現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現在已經能用竹纖維制出上等布料了。竹筍和竹蓀是人們喜愛的山珍美味,在3000多年前,竹筍已成為我們祖先席上珍饌。竹葉、實、根、莖還是制藥原材料。用竹子作建筑用材可追溯到7000年前。到了秦漢時期,竹子已成為重要的建筑材料。漢代的甘泉宮竹宮,宋代的黃岡竹樓,皆以竹子建造而聞名。西南少數民族多住在竹樓。清代沈日霖《奧西瑣記》中云:“不瓦而蓋,蓋以竹;不磚而墻,墻以竹;不板而門,門以竹”。直至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民居的主要材料。竹在交通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古代人們取竹制竹車、竹筏、竹船和竹橋等等。至于人們在生活中使用竹器制品,更是隨處可見。打仗用竹槍、竹箭;飲食用竹碗、竹筷;照明用竹籠、竹炬;量具用竹尺、竹筒;睡覺用竹床、竹席;盛物用竹筐、竹籃;把玩用竹扇、竹杖,等等。漢代已有竹器生活用品60余種,晉代有100多種,唐宋達200多種,到了明清已有250多種。竹林還可以用來固沙防坡,美化環境。竹子挺拔秀麗,竹林千姿百態,獨具韻味,情趣盎然,成為美化環境和園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尚書·禹貢》云:“東南之美會稽之竹箭”。秦始皇建“上林苑”,從山西云崗引種竹子到咸陽。魏晉時期,竹子造景得到很大發展。唐宋以降,特別是南宋,竹子造園進入全盛時期。明清園林建造中,竹子與水體、山石、圍墻結合,相互映襯,變幻出奇妙無窮的竹林景觀,成為江南園林、嶺南園林的最大特色之一,一直延續到今天。竹子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