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年浩劫后的七十年代末期,百業凋零,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無聊之際我便跟同樓住的劉仰園老先生學習寫毛筆字。學了一段時間后,我的同學告訴我,他樓上住著一位名人叫蕭勞,做詩和寫毛筆字都很好,我便很好奇地要他幫我引薦。
蕭勞和我住的樓相鄰,他住在13號樓3層8號,緊挨著鐵路,火車一經過時窗戶上的玻璃都顫抖,比較吵。后來崇文區將蕭勞調到了蒲黃榆的一套三居室,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又搬到了西壩河更大的房子里去,和兒子住在一起。
每當周末,我們幾個小詩友就聚集在蕭老師家里,聆聽老師給我們講解古文與詩詞,出對子讓我們作。我們在老師那里不但學習了知識,還學到了怎樣做人。當老師寫字時,我們就幫著他研墨、抻紙,注意觀察老師怎樣用筆、布局、鈐印,蕭老師所寫的作品內容大多為自己作的詩詞,他告誡我們要多讀古書,多背古詩詞,這樣腦子里東西多了,寫詩就順利了。他說寫字一定要雅,要有書卷氣,多讀帖、多臨帖,寫出的字有規矩,不能胡寫。
我常見在他的寫字臺上放滿了成卷的書法作品,那都是朋友求的字,常常是走了一撥又來一撥,以至于老師興致不高時寫字就會寫不順手,嘴里還念叨:“不是味,不是味”。
當時學習成績比較突出的有怪才收藏家路東之先生,書畫家和雕刻家王魯桓先生,書法篆刻家和武術家高小飛先生等。王魯桓先生則在老師家里住了10年(因為文革期間無家可歸),詩文功力很深。他后來在美院附中畢業后分配到了故宮博物院,院長讓他每月用地磚雕刻兩方硯臺就算上班,蕭老師所用印章亦多出自王魯桓先生之手。
老師人品相當好,淡泊名利,別人說他好呢他說是是是,說他不好也回答是是是,從不往心里去,這也許是他長壽的原因。現在的名人寫字都要錢,而老師則是有求必應。文革時有個清潔工跟他說很喜歡他寫的字,他過幾天寫好了親自給清潔工送去,這讓清潔工十分感動。
和老師交往的人士不少,文化界的居多,還有將軍。有一次我去老師家,看到老師正送走一位老者,外面還有警衛員。待老者走后我問老師您和軍界的人還交往,蕭老師說他解放前曾做過十幾個縣的縣長,當年呂正操將軍帶部隊經過他們縣,他們倆徹夜長談,竟成了好朋友。有一次在人民大會堂相聚提及此事,呂正操將軍說我去看你,遂成此行。將軍走后,老師即興作詩一首:將軍風度最翩翩,回首論交五十年。今日相逢俱老大,舊盟車笠憶從前。
蕭老師在解放前始終保持潔身自好,并以幫助百姓減輕疾苦為自己的責任。他在任河南省政府主任秘書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后,當時的省政府下令豫北各縣堅壁清野,焚毀倉庫里的存糧。當時正鬧糧荒,為了讓老百姓能得到糧食,他極力主張放糧于民。幾經力諫,終于使老百姓分到了救命糧食。在他擔任十幾個縣的縣長期間,總是把縣里治理得井井有條,贏得了民心。
在出任河北省昌黎縣長時,他上任不久就查處了個別貪官污吏橫行暴斂的罪行。他還頂住壓力,對九家暗中販毒的日本洋行予以查封,下令將串鄉販毒的日本浪人逮捕法辦,并通過報紙以圖文的方式揭露日商的罪行,維護了民族尊嚴,深得公眾贊譽和社會支持。
蕭老師1938年到重慶任涪陵禁煙督察所所長后,發現該所名為禁煙,實為收煙稅,而且自身清廉也為貪官所不容。最后被迫退職賦閑,唯詩詞書法日耕不輟。他在《解嘲》一曲中形容得最恰當不過,“做生意知將蝕本,賣文章為了饔(音庸)飱(音孫)。從來未負人,一向能安分。管銀錢不占分文,半夜何曾鬼叫門,看老子登床睡穩。”
蕭老師在十幾歲就開始作詩,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從師于黃節、吳梅等名家,專工詩詞曲等,并親身經歷了偉大的“五四運動”。在讀書期間,老師繼續學習名碑名帖,曾對唐代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獨特藝術風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喜歡其字瘦硬清麗、峭拔典雅,于是改學褚字,同時他還兼習行書,臨摹唐代李邕的《云麾將軍李思訓碑》,他認為此碑筆法瘦勁,方圓兼備,結體內緊外松,欹側處有安定之勢,妍麗中有雄強之感。此外他還臨習《石鼓文》、《張遷碑》、《曹全碑》,以及鐘繇、王羲之、趙之謙等各家法帖,兼收各家之長,逐漸形成自己的行草書風格。他在用筆上方圓兼施,剛柔相濟。他的字有篆書的圓通、隸書的方俊、顏書的沉雄和褚書的俊秀,在平正之中有險絕之勢,疏朗中含嚴謹之態。久久研習,則愈覺其味無窮無盡。
蕭老師對于詩、詞、曲都有很深的造詣,對于詩詞與書法的關系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古人說詩書畫是一家是很有道理的,書法如果沒有文學的內容,便失之于淺薄,一味地寫字,不懂文字,筆法再熟也難免匠氣”。他還說“詩詞是文學中的精華,我是研究詩詞的,我為‘詩書結合’奮斗了一輩子。詩詞與書法結合,當然不一定非用自己的詩詞,寫李白、杜甫的詩更好。用好詩和好字結合,好字是‘表’,好詩是‘里’,書法與詩詞表里合一”。
他在《吾書歌》里寫道:“金文石鼓摩難求,楷法早荒況衰老。醉墨縱橫信手涂,吾書只宜屬草稿。云麾碑仿李將軍,尤愛郇公五朵云。朝夕相對一揮筆,惆悵未能得其神。其間河南最秀發,結構稍稍見風骨。欲得盈寸為榜書,致力亦曾肱三折。平生嗜書原興情,不向人間貪浮名。索吾書者謝酬報,肯學勝流計奇贏。吾自搦(音諾)管書我詩,我詩比書或過之。書罷狂歌箋散落,不收付與秋風吹。”
關于書法美學和書法的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蕭老師也有自己獨特見解。他一貫主張書法以繼承傳統為基礎,要有扎實的臨帖基本功。開始,但求貌似,以后則力求神似。在應用時,全在于“意”,不求形但求“神”。要自然消化,久而久之就能“隨意”了。
蕭老師在1952年先后與張伯駒、鄭誦先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書法研究會,張伯駒任副會長,蕭老師任常務理事、秘書長,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是當時年齡最小的會員。蕭老師曾經擔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社長、中山書畫社副社長等職,為書法藝術的繼承與創新、為傳統詩詞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