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穆益林,筆名燚林、禾少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1944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起求學于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于1966年大學畢業(yè)。歷任上海大學副教授,上海東方文化學院美術系主任,上海電影藝術學院會展系及會展設計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府評審專家,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學科領頭人。中國畫作品多次參展全國美展和國內(nèi)外藝術交流展,1979年與陸儼少作品并獲上海美術大展一等獎,同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1984年獲全國畫展二等獎、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1992年獲文化部國際中國畫展一等獎,1999年全國第二屆中國花鳥畫展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多次應邀赴日本及于美國、加拿大舉辦個人畫展,作品被國內(nèi)外眾多藏家收藏外,還被中國美協(xié)、上海美協(xié)、政府機關和博物館、美術館等收藏及五星級賓館收藏陳列,中國畫作品《雁山觀瀑》作為國禮由政府禮贈南斯拉夫總統(tǒng)。出版有《穆益林畫集》、《穆益林現(xiàn)代帛畫精選》、《中國帛畫·穆益林》。自1983年以來,默默地竭盡全力于中國古老帛畫的繼承與研究,發(fā)掘和利用帛的優(yōu)異性能,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現(xiàn)代帛畫藝術,為中國帛畫在現(xiàn)代國際畫壇上獨樹一幟正作出畢生的貢獻。
帛畫,是指畫在絹、紡、紗、縐、綾等真絲平面織物上的中國繪畫,中國帛畫在文字記載中從商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帛畫是古代中國人原創(chuàng)的獨立畫種,是中國畫的起源,是中國畫中重要的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化部前副部長王文章認為,“今天,穆益林先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和發(fā)掘,使這種藝術恢復起來,而且賦予它新的藝術生命。”
鑒于現(xiàn)代帛畫在中國畫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藝術家穆益林先生在該領域的重要成就,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德國文化經(jīng)濟促進會、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丹青異彩——穆益林帛畫藝術巡回展”中國美術館首展于2014年5月16日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是向世界展示、弘揚中華民族的瑰寶——帛畫,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畫不僅有獨步藝林的水墨宣紙畫,還有另一脈歷史更悠久,有著流光溢彩的視覺效果的丹青帛畫正在煥發(fā)青春、重鑄輝煌。
“丹青異彩——穆益林帛畫藝術巡回展”有“帛畫春秋”、“古風新韻”、“和合中西”等三個部分組成。“帛畫春秋”部分從美術史的角度對帛畫歷史進行梳理和展示,讓大家傾聽中國帛畫從三千年前走來的腳步聲; “古風新韻”部分展示穆益林先生三十多年帛畫探索歷程及藝術成果,展現(xiàn)現(xiàn)代帛畫對古代帛畫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和合中西”部分重點是德國當代表現(xiàn)主義油畫家Michael Amhtor先生親自為穆益林先生二十多幅帛畫作品設計、雕刻、繪制藝術畫框并配合穆益林帛畫作品共同展覽,既向觀眾展現(xiàn)了中德藝術家的深厚友誼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更體現(xiàn)了中國帛畫在國際上贏得了知音,正在邁步走向世界。展覽中穆益林先生有“元宵印象”、“天地皆詩”、“天涯客”、“荷塘印象”、“絲路風情”五個系列的精彩作品呈現(xiàn)給觀眾。穆益林帛畫藝術作品的展出,告知人們中國帛畫不僅僅陳列在博物館,現(xiàn)在還活著,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和無窮魅力的畫種,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亟待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和支持,亟待美術界和教育界進一步地傳承和發(fā)展。
展覽開幕式結束后,“中國帛畫從三千年前走來”專題論壇隨即展開,多位美術界知名專家、學者對中國帛畫進行了積極、深刻的探討,并對穆益林先生為中國帛畫傳承和發(fā)展所做出的卓絕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丹青異彩—穆益林帛畫藝術巡回展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
德國文化經(jīng)濟促進會
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
學術支持:中國國家畫院
協(xié)辦單位:湖南省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承辦單位:上海灘大美術館
德國歐亞文化經(jīng)貿(mào)中心
大雅堂
北京博眾展示藝術有限公司
策 "展 "人:張晴、王志純
學術主持:尚輝
展期安排:中國美術館展: 2014年5月16日—23日
天津美術館展:2014年5月27日—6月3日
太原美術館展:2014年6月6日—6月15日
石家莊美術館展:2014年6月21日—6月30日
時間:2014年5月16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學術主持:尚輝(《美術》雜志執(zhí)行主編)
參會專家、學者(按發(fā)言順序):
蔣采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當代重彩畫學科帶頭人)
鄧福星(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鄧平祥(湖南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著名批評家)
夏碩奇(中國美協(xié)資深編審、《美術》雜志前主編)
牛克誠(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
丁 " "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徐 " "虹(中國美術館資深研究員)
余 " "丁(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
高天民(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執(zhí)行副院長)
于 " "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王志純(《當代中國畫》雜志主編)
張 " "晴(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
穆昉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碩士)
穆昉瀾(上海灘大美術館館長)
尚輝:今天展覽主題是丹青異彩,是展現(xiàn)穆益林的帛畫藝術大作。這個展覽做的是非常用心的,從策劃到展覽的布置,展陳的效果應該說是近幾年美術館比較好的一個個人展覽,首先比較注重學術梳理,從帛畫的產(chǎn)生、演進,一直到絹、紙兩個畫本為材料。
我們看到穆益林的帛畫首先是他對于帛的概念,帛材料的擴充,從古代的材料一直到今天,在展廳里展示他所使用過的一些材料,通過這種材料特質(zhì)來研究繪畫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效果。他特別強調(diào)視覺效應在絹帛上產(chǎn)生的奇妙特性,比如展廳里面看到他許多的作品,用不同的絹帛的變化,有的比較稀疏,有的比較密致,有的在不同絹帛間裝裱過程中加入其他的顏色,讓它出現(xiàn)一些在畫面上很難用筆畫出的效果,所以展廳里面從不同的角度看畫面,會產(chǎn)生不同折光下奇特的視覺效應,這是他在材料上的一些探索。除了材料上的探索,在繪畫語言上,我剛才講的在他的作品中不完全是一層絹帛,是多層,或者是宣紙和帛的混合處理。如果是宣紙和帛混合處理的時候會有宣紙水墨的滲化性和絹上密致嚴謹?shù)墓淳€的效果。所以他繪畫的語言有水墨和彩墨的滲化性,也有絹帛產(chǎn)生不同的折光效果,還有我們經(jīng)常看到不同的造型通過不同的形象和色彩透疊,通過點、線、面形成一種不僅僅在紙上繪畫所能產(chǎn)生的效果。
除卻繪畫語言之外,我們看到穆益林先生繪畫的主題主要有表現(xiàn)過年的時候張燈結彩的燈籠,也實際上是追求燈光光影的一種效果。他畫得更多的是尋訪絲綢之路的遺址,我想他之所以要畫這樣一些主題還是和他使用絹帛絲綢的材質(zhì)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次展覽和以前的展覽不太一樣,其中一個展廳布置的是和德國一個叫米歇爾的藝術家進行的中西合作的一些作品,雖然米歇爾僅僅為他的作品配裝了畫框,但是這不是普通的畫框,藍色背景的展廳所出現(xiàn)的絹帛繪畫的效果我個人認為超過了其他,就是因為邊框的處理,因為把他的畫面從畫芯延伸到畫外,而且加上米歇爾他是歐洲人,對于形象視覺,包括對色彩的一種理解,更增強了它的一種神秘感,也增強了他畫面的豐富性。有的畫面是黑色,他可能在框的表面會加上像大漆一樣的黑,有的是從畫面的云延伸到畫框以后變成山和水的一種效果,它豐富了畫面的內(nèi)涵和色彩,所以我覺得通過和米歇爾的這樣一種中外合作,達到了一個新的繪畫的境界,這一次的展覽應該是這幾次巡展中做得最有學術理念、展廳效果最好、也最能體現(xiàn)穆益林先生帛畫概念的展覽。
蔣采蘋:因為都是同行,都是搞中國畫的色彩體系,所以穆先生的作品前年展覽的時候我已很熟悉。我搞的是工筆重彩,而穆先生的范圍比較寬一點。他雖然是淡彩的但是色彩很強烈。我看他用的材料很廣泛,各種很薄的絹都掛出來,讓大家了解他的創(chuàng)作材質(zhì)、藝術特點,是很有好處。他把絹的特點,絹的材質(zhì)美發(fā)揮到極致,我看了以后很感動。看印刷品看不太清楚,絹本身的美、光澤、柔滑體現(xiàn)不出,只有看了原作以后才把這些材質(zhì)本身的美給體現(xiàn)出來。而且我覺得他的顏色很好,不知道是不是進口的。
傳統(tǒng)中在西周后留下來很多經(jīng)典的畫,穆先生把這一系列專門用一個展廳展示,穆先生把這個傳承的關系延續(xù)下來,開拓創(chuàng)新,畫了很多現(xiàn)代手法的畫,走得遠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還是沒有離開中國的基礎,我看了以后覺得很欣賞。
另外他在絹上畫淡彩畫出了很強烈的元素,以前淡彩沒有太強烈的元素。我覺得他開拓了中國色彩這一脈的中國畫,并開拓了一個新的天地。我祝愿穆先生在這條道路上奮勇前進,他比我年輕得多,將來的前景無限光輝,而且希望能多帶一些學生。
鄧福星:這個展覽確實很有它的特點,首先,我們看到他的學術性,好像在做一個課題。穆先生帛畫的作品放在了中國繪畫史中,或者中國繪畫材料史這個大的系統(tǒng)當中,這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這個展覽的指向,或者是穆先生創(chuàng)作的初衷:三千多年前的帛畫讓它重新放出異彩!這一點可以說把這個展覽意義和價值更加鮮明地凸顯出來,這個做得很好。
第二,穆先生他的藝術理念,他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表現(xiàn)上“不擇手段”,而且從各種方面、各個畫種中吸收營養(yǎng),吸收壁畫,吸收剪紙的,還有西方現(xiàn)代抽象畫的他都吸收進來了,這個就體現(xiàn)海派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這個是非常可貴的,非常值得借鑒的。穆先生這些作品顯然不是對傳統(tǒng)的工筆重彩一種復古,而是以很多新的繪畫理念、新的內(nèi)容、新的題材,采取相應的表現(xiàn)手法來創(chuàng)作,是很新的。剛才我看開幕式也提到,穆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性,是非常可貴的,跟當下多元的繪畫格局、繪畫態(tài)勢是融為一體的。在這些方面我覺得穆先生的作品,穆先生的創(chuàng)作精神、創(chuàng)作理念給我們很多啟發(fā)。
鄧平祥:我們多少有一點關于帛畫美術史的知識,但看了以后又從知識的角度得到了很多新的東西,所以謝謝畫家,也謝謝策展人。我感覺帛畫包括巖畫,視覺審美特征是其他不能替代的。今天我看穆先生的畫我感覺是不能替代的,提供給人一種新的審美感覺,新的審美經(jīng)驗。
穆先生可以歸為老一代的畫家,但是他作品里面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代性使我非常佩服。是現(xiàn)代性給他帶來了活力,或者是探索精神給他帶來了活力。現(xiàn)代性是有魅力的,我們有很多對傳統(tǒng)特別鐘愛的先生,對現(xiàn)代性有一種抵觸,我認為其實是不必要的,穆先生提供了一種經(jīng)驗,可以相得益彰,現(xiàn)代性和傳統(tǒng)能夠兼得,穆先生的藝術和創(chuàng)作作出了一個例證。穆先生把現(xiàn)代性跟審美性對接,我認為他在年紀比較偏高的藝術家中間做得非常好,很成功。
另外他的作品里面有很多裝飾性的運用。如果你的修養(yǎng)不夠,你的涵養(yǎng)不夠,或者你對藝術的理解不深的話,裝飾性的運用最容易傷神,最容易傷情,所以特別注意不要傷害表達精神,傷害表達的感覺和感情。這一點穆先生做得也不錯,裝飾性沒有傷害到精神,也沒有傷害到情感和感覺,這一點給我很深的印象。還有我覺得穆先生是很有內(nèi)涵、很有涵養(yǎng)的一位藝術家,并且他的涵養(yǎng)和內(nèi)涵跟他的活力感結合在一塊,這也是非常難得的,這就預示著將來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還有很大的空間。
夏碩奇:今天的畫展別開生面,給了我一個新的審美體驗,和過去他的作品相比有相當大的一種提升。穆先生讓中國最古老的帛畫這一種畫種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fā)出新的一種朝氣,一種感染,令人非常感動。
穆先生繪畫的時候很突出的特點不是以寫實的眼睛去看世界,他是用詩人的眼睛,詩人的情懷去感悟,然后升華出一種他要表達的妙物或者是靈感。他的作品給人一種很夢幻的、虛靈的,很自由的想象空間。這個藝術欣賞起來到了一種境界,畫境里面展出來的天籟之美非常讓人向往,讓人感動,我覺得這些地方都是很可貴的。他畫了很多鶴,那個鶴既是自然的鶴,又是心靈中的一種詩意,或者是一種天地精靈。畫鶴的人非常多,但是穆先生的鶴情感化。古人常常說畫畫得形不如得勢,得勢不如得韻,得韻不如得性,性是一種藝術追求最深層的東西,穆先生的畫不僅有形而且也有韻,最主要的性情畫,非常符合中國文化的這樣一種文學特性。
牛克誠:一個藝術家價值的呈現(xiàn),我們說是繼往開來,我感覺穆先生在帛畫這個領域中開來更為強烈,或者說他對于古代帛畫的繼承和對于現(xiàn)代帛畫的開拓這兩方面,它的意義更呈現(xiàn)在后者,是一個開拓性的工作。
我想他的這種現(xiàn)代帛畫所對應的,不一定只限于古代帛畫,可能對應一個更大的范圍,對應的是古代帛,他在這里面找到帛的文化性并采取了藝術對應,進行了他的藝術探索,帛的特性在他的作品當中充分地體現(xiàn)。我把穆先生他的這種藝術的價值概括為兩點,一個是充分利用了絲織品的特性,為我們呈現(xiàn)了絲織品的材質(zhì)美感,還有一個方面建構了帛畫的語言體系。穆先生看起來溫文儒雅,但是他具有巨大的能量,對文化方方面面都做先導性的開拓,使他建構這樣一種語言的一個向下拓展式,把這種空間架構起來,這樣形成了一種現(xiàn)代帛畫的語言體系,恰恰會給以后的未來者提供一個前進的方向。
丁寧:首先我特別強烈地感受到展覽的研究價值,這個展覽跟通常見到很多的展覽有所不同,我想從四個方面來談。第一個我是覺得這個展覽在凸顯一種中國性,我們談到的帛的材料本身,或者說在這個材料上去畫畫的歷史本身就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這個跟其他事物談的時候沒有可比性,這個獨特歷史的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第二個這個絲的材料又跟一般的材料不一樣,特別的華貴,是非常尊貴的一個東西,之所以我們會在漢代的墓葬里面發(fā)現(xiàn),因為這個墓葬絕對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望族、貴族階層的墓葬,這個墓葬里有帛的畫,我相信帛本身的價值是可以掂量的,不是一般的材料。
第三個要思考所謂中國性是指藝術的特點。我想到有這么幾個因素放在一起,從藝術元素到華貴的特點到藝術的深度性,足以稱其為中國性的這么一個特征。而這個中國性的特征在今天全球化的語境里面顯得尤其的特別,絲綢是中國的,是中國文化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結晶,在這上面曾經(jīng)有過一段非常漫長悠久的授物載性的歷程。這個過程我看到穆先生的展覽有特別的意識對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的中國性在這個展覽里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二點這個展覽非常可貴地體現(xiàn)國際性。所謂國際性,大家可以非常明確地看到是跟國外藝術家在畫框上珠聯(lián)璧合的那種對接,我覺得很少會有展覽有這么一個系列的合作成果的展示。我想這個展示意義是多重的,因為第一這個對接是外國的藝術家主動跟中國藝術家的一個對接,而不是說我去迎合,這個是非常不一樣的姿態(tài),這個從根本上其實依然在反映第一個中國性上面,地道的中國性,如果通過一個藝術的創(chuàng)新這么一種努力,它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魅力,會把很多東西吸納到自己的名下,穆先生這個領域如果繼續(xù)下去的話,到非洲或者南美完全不同的文化跟你對接的話,那個面貌又是另外一種面貌,所以這個國際性的嘗試是這個展覽里看到特別有亮色的特點。
第三點這個展覽有非常可貴的學術性。因為我還沒看到過一個展覽一開始先上課的,把帛畫的東西給我們列示出來,有很好的整理結果,當然學術上還會有一些細節(jié)上的爭論,但是大體面貌的呈現(xiàn)我相信藝術家是花了功夫,確實是一個有思想的藝術家才會去做,這個展覽里面非常可貴,幾乎用大半個以上廳的面積來反映對帛畫的認識,我覺得這也是在展覽當中非常少見的。
第四點藝術家有很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可以發(fā)掘,持之以恒會有成就的積累,這是我非常看好。
徐虹:看展覽總是有新的感受,尤其是看到比較獨特的作品,會引發(fā)一些比較更深入的思考,我想這也是展覽在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
第一點是關于帛畫的問題,帛畫對我們來說它是一種材質(zhì)上的獨特性在里面起了主要作用,但是材質(zhì)的獨特性往往深入的是文化的獨特性,從文化的獨特性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提出帛畫,又從帛畫的歷史回述中看到一些新的希望和一種文化復興的可能性。我們今天談到遠古精神指向的時候,我們往往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現(xiàn)代人的這種想象去解釋和理解,因為對古代的想象永遠是現(xiàn)代人渴望但是又不可及的一個過程。這一部分我認為穆先生關于對帛畫的探討是很有意義的。
第二強調(diào)跨文化的一種功能。除了中國性以外,我們能不能看到一種異質(zhì)性,古人的世界里,從現(xiàn)在流傳的帛畫和陶器甚至瓷器以及其他的東西里面,我們看到不同文化的交流。到水墨畫以后我們看到文化的同質(zhì)性,遼金的水墨畫也有異質(zhì),所以顯示出輝煌,顯示不同空間發(fā)展的擴大,我們看到異質(zhì)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的作用。所以在今天你邀請的德國藝術家和你一起合作這件事情上我已經(jīng)看到了穆先生做帛畫的時候有這樣的意識,也有了這樣一種文化胸懷。他是跨地域的,也是跨時間和空間的,而尤其是跨文化的。因為德國藝術家實際是通過你的作品做他自己的作品,他跟你的作品是一種不僅是形式的延伸,色彩、外框的造型和包括里面的線條,使你的繪畫走出現(xiàn)有的框架,能延伸到周圍的空間,好像讓人感覺歷史走向了今天,今天和以前的歷史是有關系的,互相之間是不能隔絕的,這個是一種內(nèi)涵,但是我覺得最最有意義的是文化上的意志定制。
談論帛畫和德國藝術家之間的一種交流合作,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或者是材質(zhì)上的,而且我覺得在里面更多的是引起一種文化上的對話,讓中國人能進入與德意志文化共同對話的空間里面來,在這里面才談中國性,才談通變,才談中國文化來源和發(fā)展的道路,我們這樣才能把握到中國性的一種特質(zhì)。我想你接下來會有進一步的作品和德國作家合作,就有遠古人關于道家的理想,這樣理想狀態(tài)和歌德式藝術狀態(tài)的滲透、重合來顯示,我想帛畫藝術在今天就有一種當代的意義。
余丁:我看完作品概括來說,我覺得穆老師的作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裝飾風,這個裝飾風是線和面結合的一種方式,這是對于材料可能性這樣拓展的一個研究,包括技法跟這之間的一種關系。第二個是傳統(tǒng)的寫意風格,這里面有一些傳統(tǒng)的題材,比如說鶴舞的題材,這都是傳統(tǒng)的題材。第三個我認為是抽象,這里面有很多抽象的因素,特別有一些抽象畫畫的我很喜歡,有點像早期現(xiàn)代主義,像法國的一些作品,顏色非常漂亮,很有繪畫性的筆觸,不像那種筆觸感的東西。第四個我還沒找到準確的詞來概括,我姑且稱之為色彩的分割主義,對畫面進行一個線條的分割,然后用一些色塊去做。這里面裝飾風格和傳統(tǒng)寫意風格這兩種是一個早期的探索,它的題材可能性能夠有多些東西為大眾所接受,因為帛畫剛才講從它的材料載體來說是富貴的,但是我們面向的是廣大的觀眾,他們要來欣賞。但是抽象和我說的色彩分割主義是精英主義的部分,是在里面探索帛畫現(xiàn)代轉型的部分。帛畫在材料和可能性探索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方向,帛畫有巨大的空間,像穆老師看上去是非常溫文爾雅,但是從畫面上看其實內(nèi)心充滿了沖動的,我覺得可能還有更大的空間。
高天民:確實我一進入展廳就看到展覽非常特別,沒見過這樣的展覽,特別是一進去幾個畫掛在那里莊嚴肅穆。看了前面再看了后面,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展覽,它的特別就特別在我覺得是兩個展覽形成了一個,一個是體現(xiàn)研究性,一個是體現(xiàn)探索性。所以這兩個展覽的結合也體現(xiàn)穆先生面對帛或者絹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是后看,一個是前看,既要后看也要前看。后看是對它的歷史和文化的意義要理解,并且體現(xiàn)出來,前看是為了帛畫未來的發(fā)展,所以這兩者之間通過這樣一個展覽在這里體現(xiàn)出來。穆先生的作品非常豐富,大家看了以后都覺得是各方面都有,從這些作品能夠看出來,穆先生的作品從最初對于利用絹來作畫的時候,那時候主要的目的可能還不是一個材料意識,更多是對一個題材,一個對象的解讀,一種傳達。但今天后面的作品,那么豐富的作品涉及到那么多方面,這個體現(xiàn)出來恰恰是今天真正進入了帛,進入絹這樣一個領域之后所開始的一種探索性。這種探索性體現(xiàn)好多方面,一個是對風格圖像的一種探索,這種風格圖像就像前面說了,包括很多層面,通過這樣一些東西體現(xiàn)了在藝術上、學術上的視野、方向。
第二個他通過豐富的視野來探索材料,絹或者帛究竟能夠達到什么樣的一種視覺效果。他一直通過各種風格、各種技法對帛和絹進行一種嘗試。這些嘗試可以看出已經(jīng)取得了很輝煌的成果。從畫面效果來看,絹的透明感,絹本身的質(zhì)感利用,甚至通過前后多遍的繪畫產(chǎn)生的視覺效果,確實是用宣紙或者是其他的材料體現(xiàn)不出來的,這種特別相對于傳統(tǒng)的帛畫來說,這就是一個超越,這就是一種成果。
這個展覽是研究性與探索性的一個結合,不僅包括在風格上,還表現(xiàn)在觀看方式上,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看待自然、看待世界的那種邊走邊看,邊看邊走的空間觀念。所以中國的空間觀念是一種天下觀,不是西方的三維立體定點的,是天下觀。這就是傳統(tǒng)精神的一種恢復,或者說一種再發(fā)揚,這也是這個展覽特別有意義的地方。
于洋:這個展覽對我來講首先是一個對于帛畫的專題性的學習。第一是用大半個展廳處理文獻,看這個文獻之前我還做了一點準備,但是一看到展覽文獻其實超越我的準備,非常詳細的一種研究性的文獻。
今天很少有用帛的媒材來創(chuàng)作,很重要一點是技術門檻比較高,技術門檻比較高也決定了在表現(xiàn)上要準確,要非常徹底地切實把握住那種媒介性格就比較困難,需要很多年的探索才能掌握。之前我也不太明白帛和絹具體的區(qū)別,實際上也有一種失態(tài)的含義在里面。這里面作品恢復了我們上古傳統(tǒng),或者說將文化標本進行了激活,帛畫本身的第一價值在于這。
這個展覽,確實對于帛畫的畫種真正意義上起到激活和重建的一種趨向,因為這里面通過幾個展廳的展示,包括穆先生跟德國藝術家的合作,這種合作也是一種對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媒介和表現(xiàn)方式最好的傳播方式。因為這種互相之間,甚至于互補性的方式都有一定價值。我覺得這個展覽不是為他個人辦的,而是為帛畫而辦的,為帛畫媒材今天的可能性而辦的。所以今天一方面看到帛畫作為獨立的畫種或者畫科還是有它的可能性,有非常多創(chuàng)作的路線值得我們?nèi)グl(fā)掘。特別如果把它作為獨立的畫科(因為是用一種藝術表現(xiàn)的材質(zhì)來做的,水墨畫、重彩畫、巖彩畫都是用這個角度命名的。)不是不可能的,強調(diào)本身與傳統(tǒng)畫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話對于我們大角度中國畫學的建設有非常重要的啟發(fā)。
張晴:最早我在上海工作的時候聽說過穆老師,但是我沒有拜訪過穆老師,在一起出差的過程當中,我上海的朋友向我介紹穆老師的情況,說穆老師常年做帛畫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我當時想上海是比較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這樣的人這么多年研究和堅持,與這個城市有點對峙和不一樣,藝術家怎么會有這種毅力研究這個帛畫?所以我專門拜訪了穆老師。訪到穆老師的地方是上海灘大美術館,我看到有幾個廳正如剛才于洋老師所說,他不是在講自己,是講帛畫,通過自己創(chuàng)作來弘揚帛畫,在展廳設計過程當中有幾個廳專門是講帛畫發(fā)展史。我看了以后特別感動,一個藝術家不但為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考,同樣也背負著一種帛畫在不大被常人所關注和研究的時候,把帛畫勾連出來的信念,這一點恰恰是穆老師打動我的一點。這次展覽花這么大的篇幅來上一堂課,講一段歷史,這個在中國美術館的臨時性個展當中大家也知道是很少的,這是公共文化來做的,現(xiàn)在穆老師讓出來展廳來做是很可貴的。我們在展覽策劃的過程當中也不斷地在向穆老師學習帛畫歷史當中博大精深的知識。這一段歷史對于我們今天學術研究也是做了一個課題的基礎,這不僅是普及效應,也是研究基礎的一個模板,一個胚胎,也是彰顯著穆老師作為藝術家的研究成果。
他的巡回展覽必將在每個城市當中引起大家對學術的思考,以及帛畫在今天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當中的激活,一個是帛畫的普及教育,第二個是讓我們學術界、美術界再次地激活帛畫在今天中國當代美術當中的作用和它的未來的貢獻。何為推陳出新,穆老師做幾十年的工作已經(jīng)做到推陳出新,我覺得非常可貴。
穆昉瀾:我簡單講幾句,我從三個角度來說一下我父親的繪畫,第一個是從女兒的角度,因為我覺得我父親他能夠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帛畫大家可以看到非常的正能量,顏色非常的絢爛,和他的個人魅力其實是分不開的,他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非常有活力,很善于學習新事物。他的作品當中有很多韻律感的體現(xiàn),這跟他對于音樂的熱愛也是分不開的。
第二個角度是從畫家跟研究的角度來說,帛畫未來的發(fā)展材質(zhì)的不同也就導致了繪畫理念的不同,帛畫可以是寫意的,也可以是工筆的,我父親不僅是對于中國古代帛畫的一個繼承,就像有老師說的其實是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技巧,對于未來開拓性、創(chuàng)新性這一塊是他很大的成就和成績之一。
第三個角度是我作為這次組委會之一上海灘大美術館的館長,我們會從專業(yè)性和大眾的普及性來弘揚絹帛繪畫。一種是在全國,甚至是全球舉辦絹帛繪畫的大展和大賽,希望更多的藝術家、更多的人一起來參與帛畫的創(chuàng)作,還有的是從教育方面來弘揚帛畫,一是從美術館本身做一些藝術教育的功能,也希望能夠和各大高校共同來拓展對于帛畫學科的建設,這也是我們希望能夠做這方面的努力,也是希望各大院校的老師對這方面進行支持。還有于洋老師也說到對于藝術研究品的開發(fā),我們美術館正在做藝術衍生品設計和開發(fā)的嘗試,我們希望用帛畫的延伸品來激活一種朝氣蓬勃輝煌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非常高雅的,非常華貴的,非常特別的一種生活方式,希望用衍生品的方式讓帛畫走進大眾的生活,走進大眾的視線,通過這種比較平易近人的方式,使大家對帛畫有一個更普及的認識。
尚輝:這次研討會的確開的是很有質(zhì)量,主要是討論了好幾個重要的問題,從中也可以看到我們不同年齡段的批評家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認識,比如說鄧福星先生和夏碩奇先生他們更多強調(diào)制作性和繪畫性之間的一種關系,因為穆益林的作品的確是有一定的制作性的,第二個我們更年輕的學者和批評家如何看待從帛畫衍生出來材料性的特征,我們剛才更多討論了材料性與精神性,在穆益林作品中看到很多傳統(tǒng)的元素,包括用帛本身,剛才徐虹女士說這種材料激發(fā)了對于帛畫文化重新的認識,實際這里談到的是如何處理傳統(tǒng)性和現(xiàn)代性之間的一種關系。我們中國繪畫是講文化性的,一般比較忽視視覺性,我們在穆益林的作品里面看到對視覺的張揚,比如不同的角度看一幅畫光感可能不同,剛才于洋教授談到視覺性里面還有影像的成分在里面,不管怎么說,我們通過穆益林的展覽和對帛畫重新的激活,來認識當代藝術中視覺性和文化性之間的一種關系,來闡發(fā)穆益林先生帛畫多年的藝術成就和帛畫在中國未來的藝術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