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傳統文化里,更被賦予了深刻的豐富思想和精神內涵,在中國人心中,玉器顯然成為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僅如此,玉文化還包含著“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
安徽是較早使用玉器的地區之一,早在史前文明時期,安徽江淮之間的潛山薛家崗遺址、含山凌家灘遺址中就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出現。在解放后的考古發掘中,淮河西岸和長江以北地區的阜陽、亳州、淮南、蚌埠、合肥、巢湖、滁州、六安等絕大多數市縣的漢代墓葬中,都曾出土過漢代玉器。其中不乏玉質優良、雕工精致、造型生動、讓人驚嘆的精品之作。下面,筆者就從其中選出幾件加以介紹,希望跟廣大讀者朋友們一同鑒賞交流。
朱雀銜環玉卮
西漢,1997年巢湖市北頭山漢墓出土。玉呈青白色,局部有黃褐色沁痕,玉質溫潤有光澤。卮為圓筒形,直口,平底,三獸首形足。主體紋飾為高浮雕朱雀踏虎銜活環,凸出卮身,浮雕朱雀身瘦長,雙足直立于虎背,兩側云紋羽翼,層層舒卷。雀喙部銜絞絲紋活環,朱雀寬臉、厚唇、突目、直鼻、豎冠卷耳內撇,朱雀神態安詳、遠視前方,似在沉思。螭虎作側首伏臥狀,怒目突珠,張口露齒,伸頭怒吼狀,絞索紋卷尾豎起,前足下一長卷翅。與“朱雀銜環”紋飾相對應的一側透空鏤雕一熊,以熊身作環狀扳手,熊翹鼻扁嘴,頭部鬃毛上卷。兩前腿一只上舉,一只右彎置于腹部。兩后腿,一只后伸,一只前屈。怒目側視,作撲擊狀,絞絲紋長尾向外翻卷。卮身下部兩側飾浮雕鳳鳥紋。一側為環形扳手,浮雕體上下卷翅的直立側身熊盤于扳手上。卮體遍飾T形卷云紋和勾連卷云紋,二紋之間由一條寬凹槽為界。卮底背面中心飾細網格紋、單陰線刻和多陰線深刻組成的三朵卷云紋,邊沿飾均等的三組三角紋和菱形紋。
卮是戰國、兩漢時期流行的一種實用飲酒器,其形制一般應由器蓋和卮體兩部分組成。玉卮是卮類器中最珍稀昂貴的奢侈品。巢湖市北頭山出土的這件玉器,使用了透雕、高浮雕、淺浮雕、鏤雕、平雕、陰線雕刻等多種技法。且紋飾復雜、線條流暢、層次突出、立體感強,朱雀喙部及其活環的巧妙裝飾,更顯得生動有趣活靈活現,無論是紋飾設計、制作工藝、藝術效果等方面都達到了漢代玉雕技術的最高水平。
玉觿
西漢,1997年巢湖市北頭山漢墓出土。青玉制成,厚薄不均,有褐色斑。整器透雕成一龍形,龍作回首張口狀,曲身,剛勁有力,長尾似錐形。頸部有一圓穿孔,正反面以陰線刻出眼、耳、爪和鱗片,鱗紋用雙線勾勒。
觿的發明,和繩子密不可分,在中國古代社會,繩子的使用相當廣泛,古人用繩子捆野獸、縛牢茅草屋。由于沒有發明扣子,穿衣服時也需要繩子。但是,繩子在使用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打結容易,解開難,于是古人在解繩結的實踐中發明了觿。觿使用時,用細尖的一端用力插入繩子結的縫隙中,使得繩子結產生松動,然后就能很方便地解開繩結。因此,古人需要隨時佩帶觿,以備解開生活中的繩結。
觿的材質很多,有骨觿、角觿、青銅觿、玉觿等,其中玉觿存世量最多,也最精美,目前發現最早的為江蘇吳縣張陵山良渚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出土的一件鏤雕玉觿。漢代玉觿多呈細長牙狀和寬三角形,紋飾主要有絞絲紋、勾云紋,水平不及戰國。西漢早期玉觿依然承襲戰國時期的造型,呈彎月形,一端琢出龍首,一端似錐狀,身飾云紋,有輪廓線,耳部穿孔。西漢中期玉觿有的寬端作龍首,背上方透雕出纏枝的蟠螭、鳳鳥紋等。也有在器上僅用陰線琢出獸首、云紋軀身的,頭部鉆一孔。晚期玉觿寬端一般透雕作回首的龍形或鳳形。
環形玉龍佩
西漢,1991年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白玉質,局部有黃褐色沁,呈首尾相連的環狀。龍嘴大張,上嘴唇尖細卷曲,下嘴唇窄小外翻,露出兩顆尖細的獠牙,與尾部相連。頭頂部有三角狀凸起,短角上翹,至末端漸窄,角前方兩撮鬃毛向后翻卷飄揚。龍首部輪廓、須毛以簡練細陰線勾勒,龍體由前端至尾部呈圓弧形內收卷曲。兩面飾以少量的細陰線卷云紋。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神圣的動物,距今5000—6000年前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文化三星他拉玉龍堪稱“中華第一龍”;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龍距今5300年,是巢湖流域最早的玉龍。戰國時期玉龍佩裝飾華麗繁復,而漢代玉龍佩則通常只用簡單陰線勾勒輪廓。該環形玉龍佩雕琢精細,造型凝練,姿態優美,百看不厭。
玉人
西漢,1975年渦陽縣石弓山崖墓出土。青玉質,表面有褐色沁斑。器作扁圓形,中間厚,兩邊薄,橫截面近似梭形。背面下端兩足處有一圓孔用于插嵌固定。玉人臉呈扁圓形,面部以淺浮雕雕琢出杏仁眼、懸瞻鼻、八字須。緘口肅立。頭戴三梁進賢冠,身著廣袖菱紋博袍,雙手藏于袖中。腰束寬帶,袍交領右衽,領、袖及裾衽皆加緣,緣上飾刺雷紋和勾云紋。
出土漢代玉人種類繁多,有玉舞人、玉翁仲、玉立人、玉傭人等多種形制,其中以片狀玉舞人最為多見,圓雕作品極為少見。這件扁圓玉人是漢代同類器中極為罕見的精品佳作,具有極高歷史、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其繁縟復雜、生動奇巧、精湛嫻熟的雕刻技術代表了漢代高超的制玉水平。
這件玉人對形體比例把握得十分準確,各部位間比例把握得當,輪廓規整清晰,形態逼真自然。人物服飾復雜精細,層次分明,立體感強。該玉人對研究漢代服飾、禮儀、生活習俗等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