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江縣是全國唯一一個哈尼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唯一一座北回歸線穿城而過的地方。它像一顆璀璨的寶石深深地藏覓在蒼茫的哀牢山。來到普洱掛職近一年了多次與它擦肩而過,都沒有來得及在此逗留、觀賞、寫生、創作。
勤勞勇敢的哈尼人一千多年來就在這山水交融、群山連綿的哀牢山中用自己的雙手,開疆辟土,修筑梯田,編織出了美好的幸福生活。我們一行今天的目的地就是離縣城30公里的龍壩鄉。車在大山中左旋右轉,我的目光在高山峽谷中穿行,那山、那水、那霧、那云一一在我眼前閃過,在兩座高山對峙之間,是幽深的峽谷,幽深的峽谷里日夜奔流的是江、是河、是瀑布、是溪流;它們氤氳蒸騰,包容了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養育著山腰之上、白云深處的哈尼人家。層層梯田,連著天上的白云。
從對面山遠遠地望龍壩鄉石頭寨,哈尼人居住的土掌房一間連一間依山勢而建,形似一座巨大的城堡。走進這古堡之中,穿過狹窄的街巷,我們走進一戶哈尼人家,簡陋的陳設依然沿襲著古老的生活方式。村子里很少見到青壯年,婦孺老人留守在家,都穿著哈尼族支系——豪尼族服裝在土掌房上等待著我們的到來。
夜幕降臨了,村寨的小廣場上伴著歡快的鑼鼓聲聚滿了相鄰村寨的哈尼族老鄉,鄰村的婦女兒童都穿著節慶的服裝趕來圍著篝火歡快起舞。在廣場上我仔細觀察著各村各寨婦女們穿著的服飾,看那邊!一排哈尼女子齊刷刷地順著石臺坐成一排,美麗的“衣尾”像彩色的飄帶,在微風中飄舞,同為哈尼支系從服裝上看只是飾品多少之差,黑、藏藍是哈尼各支系不變的色彩,一個個哈尼族的“衣尾”吸引了我的視線,“衣尾”在沈從文先生所著的《中國歷代服飾》一書中就有過論述,它是我們華夏先民曾經流行過的服飾習俗,在兩漢以前尤為盛行。當歷代中原王朝在經濟、文化上推行大一統政策,“衣尾”逐漸在漢族服飾中消失時,這一奇特的衣著習俗卻在莽野邊塞的西南被保留了下來。一位老大姐在廣場上擺弄著她繡制的各色衣尾,幾個巧婦飛針走線用大膽的絢麗的色彩抒發著對生活的熱愛。日月星辰、風雨雷虹、山川河流、飛禽走獸,都盛開在著小小的衣尾服飾之中。
村寨的篝火晚會開始了,在云南生活多年,參加了數不清的晚會,各少數民族都用自己民族的歌舞的不同語匯表達著崇尚、祈福、勞作之美。哈尼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其歌舞無不體現著勞作的愉悅與艱辛及對生活的憧憬與幽默。我雖聽不懂哈尼語但在他們抑揚頓挫、優美激昂的歌舞之中體會著他們勇敢堅強的民族精神和樂觀通達的生活態度。
舒建新
2013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