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現代海派藝術家中有一位著名的水墨山水畫大家——吳石仙,他是“新國畫運動”的先驅之一。在晚清的上海畫壇,吳石仙的作品深受時人的喜愛,上海的富商爭相購買他的畫,街頭巷尾廳堂樓閣等很多地方都掛著他的作品,吳石仙的作品在當時非常受歡迎。
吳石仙(1845—1916)名慶云,字石仙,后以字行,晚號潑墨道人,是江蘇金陵(今南京)人。吳石仙寓居上海,早年參加了滬上著名畫會——“萍花書畫社”,與吳大澂、胡公壽、錢慧安、倪墨耕、吳秋農、金心蘭等名家結識,成為“萍花九友”之一,他們相互往來應和,藝術影響遍及海內外。
吳石仙在繪畫藝術上尊崇宋元繪畫藝術的優秀傳統,他對于文人畫傳統情有獨鐘,特別是對米芾與高克恭兩家的繪畫藝術極為推崇,曾認真研究,悉心臨摹,注重水墨渲染的技巧,深得宋元文人“水墨”的精髓。吳石仙對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元四家”繪畫藝術也極為推崇,對他們的筆墨技法有著深入的研究。吳石仙擅畫山水,其山水氣勢雄厚,丘壑幽奇。吳石仙的畫起初并不被人看重,他在海上畫派中地位的確立,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吸收、借鑒了西洋繪畫藝術的營養。19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藝術界從向中國畫學習臨摹,開始轉向學習西方繪畫藝術。受西方藝術的影響,日本新東洋畫藝術得以發展。晚清時期中國畫家開始對日本畫產生興趣,主動接受他們的藝術影響。李叔同、陳衡恪、高劍父等先后赴日學習新日本畫——受西畫影響的日本畫。吳石仙也在這股藝術思潮中遠赴日本,學習西方繪畫藝術,他通過吸收西畫透視原理,參用西方繪畫技法,追求寫實,自創新意,自成一派。回國后,他在山水畫創作上所作的峰巒林壑,皆有陰陽向背明暗深淺和遠近透視的變化,即是受西方繪畫影響的結果。代表作品有《海州全圖》、《通景四屏》、《遠寺夕照圖》、《秋景山水》等。在他的畫作中喜作煙雨迷蒙之景,墨暈淋漓,煙云生動,峰巒林壑,陰陽向背處,皆能渲染入微,風雨之狀,無不一一幻現而出。最讓人感到奇特之處是,中國古代畫家很少在畫中表現光,而我們在吳石仙從日本回來后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到,光的參與且純以墨為主對形象進行塑造。如《春江煙雨圖》中墨色濃淡變化莫測,遠近層次分明,山體黑白灰明暗關系交代得恰到好處,一派雨后春江、世外桃源之景躍然紙上。
《水闊幽居圖》是吳石仙從海外歸來進行藝術變法比較成熟的一幅作品。畫面以深遠法描繪了重巒疊嶂空明幽居之境,其近景、中景、遠景層次分明,山體逶迤,山中小徑在名山秀水中或隱或現,盤旋而上,不知所終。高人逸士或于涼亭臨流遠眺,或策杖獨行,或泛舟飲酒笑傲江湖,或隱于深山等等不一而足,遠處高山深處寺廟的鐘聲使畫面傳遞出別樣的意境。吳石仙的水墨山水中形象的明暗表現非常強烈,在《水闊幽居圖》中好似有一束天光射向重重疊疊的山巒,畫中的飛瀑流泉、亭臺樓閣、舟橋屋宇、灌木叢樹、超凡逸士,這些都被天光所籠罩。作者以嫻熟的筆墨皴法和染法,刻畫出如同西畫素描中高光、灰部、明暗交界線和反光等色調,有別于傳統山水畫中的“石分三面”不太立體的平面感,山體和屋宇等墨色濃淡層次豐富多變,使畫中形象的立體感和畫面的空間感非常生動傳神。吳石仙表現樹木比較絕妙的手法是,層層疊疊的樹葉,近處濃遠處淡,墨色層次非常豐富,使每一棵樹都給人以鮮明的立體感,一改傳統國畫中樹的平面處理。在吳石仙的很多作品中其題跋都喜寫“仿米襄陽筆法”。其中有一幅《仿米襄陽筆法》畫作,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水和墨的掌握已是出神入化了。他的很多作品說是模仿,其實是參用西法,借用米芾的用筆、用墨形式而自出機杼,幻化出自己的神髓。因此,吳石仙創造的新的藝術樣式在當時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時吳石仙的水墨畫已脫去早期水墨摸索時期不太成熟的風格,而漸趨爐火純青。
除了我們熟知吳石仙的水墨山水外,在他的早期藝術生涯中還畫有大量工細一類的密體青綠、淺絳山水。在這類作品中,有的細筆繁密,有的簡約淡遠,或二者兼而有之。吳石仙以細膩的筆法,勾勒、皴擦、點染一絲不茍,從這類作品中可以看出吳石仙的傳統功力非同一般,這也為他后期畫風的轉變打下了良好基礎。
清朝中后期,中國畫壇受摹古風氣影響,很多畫家足不出戶,只向古人畫面中討生活,畫風日見頹靡不振。吳石仙在這種陳陳相因世風之下不愿隨俗流俯仰,他以天賦的才情,勤勉的工作,開闊的胸襟,不斷向傳統學習,向生活學習,向西方學習,兼容并蓄,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帶有鮮明個性特征的水墨山水畫風。吳石仙的這種水墨山水風格,在古代中國繪畫中,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畫面形式,或者說藝術觀念都是一種重大突破。雖然吳石仙深受米芾、高克恭等藝術的影響,但在吳石仙的畫面中我們在看到的米芾和高克恭特點的墨點和純粹的水墨氤氳的畫面外,吳石仙的畫已入化境。
吳石仙的藝術創作期正處于中國古代傳統繪畫日漸式微這一大背景下,社會新舊交替,新思潮新觀念大量涌入,現代藝術正風起云涌,他的開創性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思路,即借古開今,中西合璧,面向生活,這些對后來中國繪畫的走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關于這一點我們從近現代中國畫大家如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李可染、傅抱石等以及解放后眾多藝術家的畫作中體現出來。吳石仙創造的藝術風格是前無古人的,他的藝術價值還需要我們很好地深入挖掘,吳石仙在中國美術史上承上啟下的地位及其重要價值還沒有被后人充分認識到。如國畫大師黃賓虹就認為:“吳石仙作畫,在樓上置水缸,將紙濕至潮暈,而后用筆涂出云煙,雖非不工,識者所不取,以其無筆也。”黃賓虹是公認的近現代國畫大家,他被稱為中國傳統藝術家中最后的一位大師,他對中國畫的最大貢獻就是把“筆墨”語言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吳石仙的畫在黃賓虹看來是有工有墨但無筆而不足取。黃賓虹所看重的是筆墨,這也是傳統國畫的核心,這一點已為大家所公認。但我們也不能一葉障目不見其余,藝術家在美術史上的地位,應是他在其所處的時代為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或藝術樣式有所貢獻,而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在生宣上作畫,需要藝術家多年的筆墨涵養,而吳石仙為了更好地表現墨氣淋漓的迷蒙江南,其作畫方式常把宣紙打濕再畫,這無形增加了筆墨表現的難度,把握不好,整個畫面容易漫漶不清,缺乏神采,吳石仙卻很好地處理了這一矛盾。在吳石仙大量水墨山水畫中,形象的立體感、畫面的空間感和筆墨的把握,他都能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有條不紊且揮灑自如。吳石仙在藝術上的最大貢獻不是筆墨而是其畫面多取材于自然生活,把西畫中的光引進畫面,創造了新穎的畫面形式和較強的現代感,他的水墨山水畫在一百多年后的現代人看來都給人以無盡的啟迪!
吳石仙在世時,他的作品就頗受藏家的青睞,在市場上熱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沉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畫作就經常在海內外藝術拍賣會上亮相。如他的《燕子揚帆》、《溪山春樹》、《夏雨江煙》、《夕陽漁村》等山水畫佳作在榮寶齋、朵云軒、蘇富比等拍賣會上成交,受到藏家的追捧。1993年他的《夏雨江煙》在首屆朵云軒拍賣會上以2.8萬元成交,2012年蘇富比推出了他的精品《劍閣云深》,被一位藏家以100萬港元競得,該成交價也是目前吳石仙作品拍賣的最高價之一。吳石仙作為一代海派高手,他的作品市場價格與其藝術價值是極不吻合的,還有著很大的升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