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關于房地產問題的討論再次沖上最熱門的財經話題榜。機構方面,央行和銀監會出臺了旨在拯救樓市的“信貸新政”。而在政策層面,為止住房價下跌帶來的多方面影響,41個城市已經陸續解除了限購令。連北京都刮起了取消限購的傳聞,雖然最后官方予以辟謠,但是此舉被認為探政策口風之意明顯。
輿論普遍認為,放開限購的指向性非常明顯,即將以房產稅等經濟手段逐步代替“限購令”的行政手段,真正發揮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誠然,每一個稅種的設立與出臺,其設計者都希望通過該稅的征收實現某種目標或達到某種效果。那么,我國對居民非經營性住房開征房產稅的核心問題——其功能定位是什么?未來改革的方向是怎樣?本文將對此做出探討。
真正功能
目前,從我國各界對房產稅的討論結果來看,房產稅的開征功能主要有“調控房價說”、“調節收入分配說”、“優化資源配置”、“籌集地方財政收入”等多種觀點。
筆者認為,在中國,目前房產稅由于定位不合理,將本屬于財產稅的房產稅卻變相成為商品稅中的消費稅。而鑒于中國房產稅還處于試點階段,隨著“營改增”的推進,營業稅作為地方政府唯一的主體稅種將消失,這對于本身就很“缺錢”的地方政府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
因此,我國房產稅的實施,其目的便是希望其能成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是分稅制改革的深化。由于房產稅能為地方財政提供穩定收入來源,是長期的、相對均衡的收入,能夠規范地方財政收入形式,緩解基層政府財政困難。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從增值稅中分享更多收入,在土地財政難為繼,地方投融資平臺的規范管理,地方債務監管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擴大和改革房產稅的開征范圍是政府最傾向的選擇。
目前,我國現行的房地產稅征收范圍很窄,且稅負較輕,這使得目前我國的房產稅在地方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海地方財政收入4109.51億元,土地出讓金總額達2262.0億元,而三年累計征收個人住房房產稅僅約6億元。但從國際上多數國家的通行做法來看,房產稅稅源充足、稅基穩定,是許多國家地方稅收的主體稅種和主要收入來源。
因此從長遠來看,房產稅具有成為地方稅主體稅種的良好秉賦,符合地方受益和負擔原則,應該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開征房產稅可以提高直接稅比重而降低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完善地方稅制,為在省以下貫徹落實分稅制和使地方政府行為依事理的制度安排而長期化。房產稅的征收不應該受財產所有權制度的限制,房產稅的主要功能是在財稅分權的體制改革中成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
因此,筆者認為房產稅的首要功能就是為地方政府籌集財政收入,除此之外兼具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至于開展房產稅,能夠完善中國稅制、調控房價和優化資源配置,這只是開展房產稅的作用,不能稱之為功能。
改革猜想
筆者認為應該實行普遍對全部房產開征保有環節房產稅,將中國房產稅改革成真正意義上的財產稅。按照普遍稅收、嚴格征管的原則,從稅基、計稅依據、稅率、稅收優惠、征管與監督等方面進行房產稅改革。
首先,嚴格遵循稅收法定原則,將房產稅的具體規定上升為法律。房產稅作為與公民息息相關的稅收制度,應由全國人大制定法律,房產稅的制度僅由國務院頒布缺乏合法性基礎,喪失依法治稅的權威性,與稅收法定原則不符。
第二,在房產稅的內容設計上,遵循稅收公平與稅收效率相結合的原則。在具體稅制要素的設計方面:明確征稅對象,擴大征稅源泉。應同等對待增量房與存量房,增量房與存量房并不是居民收入高低的標志,僅以增量房作為征稅對象明顯與稅收公平不符,亦未能通過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公平。另外,應統一考慮家庭的房屋總價,扣除某個地區的免征額度,再乘以一定的稅率。稅率可以根據公平原則采取累進稅率的方式,這能充分體現稅收公平原則。
再者,規范納稅人,將其確定為房產保有人。現階段,我國房產稅主要以房產取得和所得的單位或個人為納稅人,而根據國外實踐的經驗,將房產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作為納稅人更能促進房產的流轉,體現效率原則。除此之外,根據支付能力原則,也應該將代表納稅能力的房產所有人界定為納稅人。根據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也要求享受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房產使用人繳納房產稅。
而在納稅人總體稅負的承擔方面,實施房產稅改革時,應考慮平衡納稅人的總體稅負,采用結構性減稅的模式,在房產稅開征的同時,進行其他稅負的減免。同時要進行同類或相近稅費的合并,平衡納稅人稅負水平。
第三,加強房地產稅收管理,完善房地產市場價值評估體系。房產稅應當實行代收代繳和自行申報相結合的征收辦法,對于單位住房,可由單位代收代繳;對于商品房,可由物業公司或者業主委員會代為收繳;而對于個人自建房屋,則由納稅人自行申報繳納。還需建立有效的房產價值評估體系,實現房產稅納稅額的公平估算。另外,國家必須完善相關法律,建立有效的懲罰機制,以此保證房產稅順利征收,減少逃稅、惡性抗稅事件的發生。
(作者供職于河北省財政科學與政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