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人畫曾在上世紀90年代熱鬧過一陣子。當時畫壇有關新文人畫是“新的”文人畫還是“新文人”的畫的論爭焦點,在今天看來,也許并不是新文人畫在后85美術思潮生成的核心問題。新文人畫無疑是在水墨畫經歷西方寫實主義改良和現代主義洗禮之后,對于傳統文人畫的一次巡禮與回歸。在經歷過“文革”與“85美術新潮運動”的新文人畫家們,特別想把那種正兒八經的、有些道統觀念的中國畫推倒,以“戲弄”和“把玩”的心態來揭示他們理想精神的幻滅。是“新的”文人畫還是“新文人”的畫其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從傳統文人畫里找到了“以畫為寄”、“以畫為樂”的創作態度與生存方式。今天,新文人畫作為一場運動,也許早已煙消云散,但從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畫家都曾擁有那段不可輕易磨滅的文化記憶。
來自江海之濱的張衛正是深受新文人畫潮影響的一位“70后”水墨畫家。不論他早期的《笑傲江湖系列》、《逍遙游系列》還是新近的《水墨肖像系列》、《影系列》,他的畫面從未呈現過那些筆墨加造型的敘事性的人物形象,他總是以一種“戲弄”的態度顛覆已有的水墨圖像、消解我們這個社會曾經擁有的普世理想主義精神。“笑傲”與“逍遙”正是他們這一代人迎來物質主義社會心靈棲居的方式。他們承傳了新文人畫的創作取向,但與新文人畫的寄寓性并不相同。張衛的水墨圖像始終以靈異的成分主導畫面,巫術占卜式的面具與某種儀式化的動作,似乎充滿了某種神秘的暗示,細胞分裂式的像素與從時空的深層滲化而出的墨像,幾乎彌散于整幅畫面。他在日常的視覺經驗里填充了許多異幻夢想的圖像,使直白的敘事變得晦澀幽曲。這些異幻的圖像,或許才是他們這一代人成長的心靈記錄,才是他們真實的水墨肖像。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后現代社會充滿欲望與變異的龐大系統,那是曾經單一的狀態驟然遭遇一種亂像的隱喻。
圖像的異幻始終是張衛改變日常視覺經驗的心理訴求。和新文人畫那種“逸氣”、“諧趣”與“放浪”不同,張衛的水墨圖像一直試圖改變傳統圖像的筆墨規則。那些無來由的勾線似夢中銜來的花朵、瞳孔、唇齒與葉片,細胞分裂像這些作品的底圖一樣會隨時任意地翻騰出來,而水墨的點化與滲化總是烘托出幽深細微的空間,這些無疑都已成為他改變傳統圖像的有些另類的水墨語言。而傳統的虛與實,也往往被他反用于畫面上的物象表達,他總是把生活的現場衍化為畫面的虛境,而把夢魘的幻覺描摹為真實。文人寫意筆墨因這種時空與觀念的錯置而生出虛妄、飄渺、奇幻和神秘的審美境地。在當下,制造新奇的圖像無疑已成為“80后”與“90后”“果凍一代”的藝術標志。在視覺消費時代,“炫”不僅指圖像必須具備頻變的速度,而且指圖像在瞬間創造的最大閃亮度。這或許就是張衛“炫像”的藝術定位,其中掩藏了一個“70后”畫家從新文人畫到消費圖像的文化演繹與藝術探尋。
(作者系《美術》雜志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