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傳統延續而來的水墨畫,雖然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沿革和演進,但迄今為止,依然恪守著一種傳統框架,依然不能從風格主義的藩籬中逃離出來,在對生存現實的感悟中煥發出對藝術表達的渴望。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水墨畫是一個自律性很強的畫種,有著一整套畫家必須適從的嚴格規范和要求,使得畫家在為之奮斗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失去自我,失去作為一個人的個體感覺,被異化為一種以追求外在風格樣式為目標的奴仆。張衛作為新一代水墨畫家顯然更加注重的是作為個體的“我”的感受,而不是水墨畫應該如何。因此他的藝術很自然地與他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感受發生密切聯系,也是在傳統文脈上經由個人化轉換后出現出的一種氣象。
在近年涌現出來的青年水墨畫家中,張衛應該是一個比較獨特的案例。他的獨特主要體現在他的藝術追求和審美趣味與眾不同。他本受過良好的學院教育,但他并不遵從學院的造型規范;他也有對傳統文人畫的深入理解和研習,但他并不恪守文人畫的審美趣味。他的畫概括來說,可以歸納為:造型詭異,筆路細弱,畫面效果呈現出一種陰濕氣和霉腐味兒。
所謂“造型詭異”,即指其人物形象有意放棄學院寫實規范,從木板年畫、門神、皮影等民間藝術以及戲曲人物造型中汲取營養,追求民間藝術造型的稚拙特征和夸張的戲曲造型的詭異怪誕的表現風格。
所謂“筆路細弱”,是指他的畫或以密織的細線制造肌理,或用線細弱綿長,充滿柔性,不求剛直,即使表現英雄豪杰如《笑傲江湖》,也從不用寬筆大線。
所謂“陰濕氣”和“霉腐味兒”是指他的畫讓人感到陰濕氣很重,似江南梅雨季節終日不見陽光的陰霉潮濕的感覺,甚至散發出一種“霉腐味兒”。
張衛在作品中凸顯出的這些特征,構成了他的藝術的一種特有的格調。這些特征,無疑與他的生存環境和文化趣味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北方畫家的作品會呈現出如此的趣味特征,當然,南方畫家也不會都是如此,但就總體而言,江蘇不少和張衛同代的水墨畫家的作品也都程度不同地具有這種“陰濕之氣”,只是張衛更加凸顯了這一特點。應該說,他們并非有意追求,只是長期生存環境的濡染使他們的筆下“自帶三分濕”。而在張衛的作品中,我們似乎感到他是有意強化和放大了這一特征。“陰濕”、“發霉”的感覺甚至成為他的一種特殊的畫面追求,成為他的一種個人化的表達手段,從而也構成他的藝術的一種特有魅力。
張衛喜歡畫武俠人物,這又使他的作品充滿一種傳統氣息,古裝的武俠人物的頻頻出場,可能來自于兒時崇尚英雄的情結,也可能與他喜歡古典戲曲有關。但不管選擇何種題材,個人化的表達才是藝術最核心的部分;他也常將案頭擺設的器皿作為繪畫的主題,但他并不是在畫單純的“靜物”,當它和花、鳥、環境雜揉在一起時,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他個人化的獨特處理;而在《逍遙游》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詭異怪誕”和“陰濕霉腐”,還充滿一種頹敗的氣息。他的一組《水墨肖像》更加虛幻莫測,幽靈般地隱現于無處不在的霉腐與斑駁之中。這些畫面一再讓我感到,張衛所表達的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圖像”,一種具有隱喻和象征意涵的、令人不安的精神圖像。仿佛是兒童般的涂鴉,卻時常詭異到令人毛骨悚然。因此,從圖像學和心理學的意義上看,張衛的藝術絕不只停留在風格的層面,它還有更深入探究的可能和必要。
如果從延續傳統文脈的角度看,張衛的水墨畫肯定是對傳統文脈的一種延伸。他雖然畫得怪異,但并不因此而離經叛道。他不僅懂得尊重傳統,而且善于有效地利用傳統資源,保持水墨畫原有的藝術品質,并在此基礎上找到發展自己的基點。他雖然并不想把自己囿于傳統的格局之中,但也沒有離開水墨畫的基本框架。他不屬于那種大刀闊斧的革新者,但卻在藝術的內在結構和文化趣味上逐步將水墨畫導向一種個人化狀態。對水墨畫而言,這種符合藝術自律性的發展和推進,似乎是一種更為有效的作法。
(作者系批評家、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