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核心問題,而要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則必須讓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本文論述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及不足,探討了目前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表現及改善措施,最后提出了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職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004-02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大學生就業,尤其是教育系統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大學生就業不僅僅是一個就業問題,或者經濟問題,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20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2014年被稱為史上更難就業季。目前,我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雖然也有總量供需失衡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結構性矛盾問題,即市場上用人主體所需要的人才和學校所培養的人才在能力、素質等方面不匹配,無法實現順利對接,最終導致部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但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個核心問題。
一 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生涯規劃方向,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動計劃的過程。目前各高校都在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真正落到實處的比較少。在西方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等,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等都非常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般都在中學時代就開始設計相關方面的教育課程,在大學時代,學生的職業目標和方向一般都很明確。但在中國,大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都會感到迷茫,只有少部分學生目標清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大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相關教育。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起點和基礎。不能正確進行自我認知是無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沈陽市人才市場對1898名應屆大學畢業生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0%的大學生沒有“生涯”的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而有明確職業目標的僅占13%。通過調查得知,目前大學生對自我認知較少,對自己的能力、價值觀、人格類型、性格、
* 基金項目:2013年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項目“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視角”(編號:2013SZYB10)
氣質了解較少。50%左右的大學生對自己的人生目標、職業目標、職業規劃不清楚。所以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尤其是自我認知方面的教育。
2.職業認知
職業認知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另一個重要的基礎工作。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目前大學生對于職業認知更少,對職業實踐基本不清楚。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行業、職業群、具體崗位缺乏了解。對具體崗位的工作職責、能力要求缺乏了解。對職業認知的缺乏,使得大學生很難進行職業目標的選擇和確定。
3.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
制訂職業生涯規劃,首先需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在訪談中了解到,目前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了解甚少。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如人格類型理論、價值錨理論、生涯決策理論等都缺乏了解和掌握。
4.決策的方法
生涯決策是職業生涯規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如何用多種決策方法進行科學的決策,如何最終做出選擇是職業生涯規劃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目前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知識都非常缺乏。
5.職業生涯規劃的管理
職業生涯規劃不是一蹴而就的,個人的情況不斷發生變化,社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需要每個個體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有效的管理,并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反饋,使其更適合自己。
綜上所述,目前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還比較陌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了解甚少。由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缺乏,導致這些情況的發生;而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缺乏,嚴重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二 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關于就業能力的定義是,就業能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進一步講,就業能力是在勞動力市場內通過充分的就業機會,實現潛能的自信。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當大學生確立生涯目標以及職業目標后,能夠知曉如何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
1.提升專業能力
所謂專業,一是指學業分類,即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社會專業分工的需要設立的學業類別。二是指專門性職業,即由具有特殊專長人群所從事的,依托獨立行業組織和倫理規范,執業行為受國家特定法律保護的專門性職業。社會學家弗雷德遜指出:“專業化可以被界定為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個組織起來的職業,通常需要專門、深奧的知識和才能以保證工作的質量和對社會的福利,獲得履行它的特定工作的排他性權利,控制訓練的標準和實施對其成員的培訓,同時,有權評估和決定工作如何進行。”
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就要求具備很強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因此,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面,勇于思考,勇于創新,勇于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過硬的專業素質,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形成強有力的專業競爭力。
2.加強社會實踐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了大量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但都以理論知識為主,這些知識對大學生以后長遠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作為一名大學生,僅具有理論知識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加強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提高。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用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用實踐來檢驗理論知識,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寒暑期社會實踐、短期兼職、企業實訓、企業參觀、企業實習、企業交流等。一個大學生只有通過各種社會實踐,具備了較強的實踐能力,才能最終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強者,才是真正具備較強就業能力的人。
3.鍛煉綜合能力
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用人單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大部分用人單位而言,他們要求的不是單方面能力很強的人才,而是綜合素質很好的人才,包括知識面的寬度和深度、溝通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可遷移性能力。只有提高了綜合素質和能力,才會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才會在就業市場中游刃有余,才真正具備了較強的就業能力。
三 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自主創業是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既是中央最近幾年一直提倡的,也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目前大學生創業知識還比較缺乏,創業能力不足,創業成功率不高,國家配套政策不足。但同時應看到,國家現在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創業,正在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支持。學校應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創業培訓、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創造更多的創業機會、建立幫扶機制。
1.營造大學生創業的氛圍
目前,大學生創業成功者少,失敗者多,并且選擇創業的大學生數量和比例都不是很高。總體而言,在高校里,大學生創業的氛圍不足,氣場不大。因此,學校應加強宣傳、宣講,樹立成功創業或勇于創業的榜樣和模范,開展相關校園文化活動,倡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業,不要害怕失敗而不敢創業,要鼓勵大學生勇于嘗試、勇于探索、勇于實踐。
2.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
目前大學生創業者少,同時,創業者失敗者多,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不足,臨時創業,倉促創業,最終導致失敗。因此,大學應該在學生大一時就開設相關創業課程,開展相關創業講座,組織學生去相關公司參觀實踐,開展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
3.提供配套措施和政策
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僅是大學生個人的事情,也與國家的創業政策和社會的創業氛圍緊密相關。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考核標準之一。因此,國家應該出臺更完善、更詳細、更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要設立創業風險基金,允許大學生嘗試,允許大學生失敗。另外,還要設立創業失敗退出機制,讓其重新走上社會其他崗位。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大學生放心、大膽地去創業。
參考文獻
[1]周文霞主編.職業生涯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譚曉剛.我省大學生今年熱衷“職業生涯設計”[N].時代商報,2005.11.1
[3]王自強.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