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對民辦高校支持與扶持力度的逐漸加大,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但是其重視專業技能與職業能力培養,而忽視人文素養培養尤其是法制教育也成為民辦高校的一個普遍現象。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國民辦高校在大學生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找尋培育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009-02
近年來,民辦高校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正在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但也應該看到,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由于過于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從而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有所忽視,尤其是法律教育方面。所以如何增強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對陜西西安6所民辦高校近千名在校本、專科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培育他們的法律意識提出了建議。
一 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
1.法律意識狀況
法律意識就是對法的認識、觀點和看法。高校大學生理應具備相應的法律意識,這不僅是他們有效維護自己合法利益、保護自己權利的前提,也是其自覺主動履行義務、提高法律能力的必要條件。調查中我們發現只有24.59%的學生認為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該多學習一些法律基本常識,71.41%的學生認為法律在實際生活中作用不大,甚至還有5%的學生認為法律對我們的實際生活沒有任何意義,持無所謂的態度,由此可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整體法律意識水平不高。
2.法律知識掌握情況
通過對西安地區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律基本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得知,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情況并不理想。調查中關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相關基本法律的了解情況看,只有3.74%學生比較了解,基本了解的占22.19%,而不太了解和從沒接觸過的學生占了總人數的74.06%。這說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的情況不容樂觀。另外,調查也反映出大多數民辦高校大學生對自己的法律知識水平并不滿意。只有5.08%的學生對自己目前的法律知識水平很滿意,認為能夠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18.98%的學生比較滿意,而更多的學生則對自己的法律知識掌握程度不夠滿意。這不僅說明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欠佳,同時也反映出民辦高校大學生對于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識水平的愿望,更表明我國當代高校法制教育的發展水平落后于廣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
3.對法律的認識
在調查中提及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認識上,認為平等的只有17.11%,而更多的同學都選擇了“不太平等”,甚至“根本不可能平等”。這說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我國法律
* 西安培華學院科研課題“民辦大學大學生法制教育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的基本原則還認識得不太清楚,甚至缺乏對法律的基本信任。
二 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1.民辦高校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
2005年以來,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來實現的。這種課程設置混淆了“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區別,并且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從思想上認為“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教育”,使法制教育喪失了獨立性。而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中本身強調的是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教育,忽視了對人文素養的養成教育,這就使得法制教育在民辦高校教學中的地位更加微乎其微了。不重視、邊緣化是導致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必須改變“法制教育不重要”這個認識上的誤區,建立一個獨立的法制教育體系。
2.課程設置和師資配備不合理
由于民辦高校對人才培養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比較重視專業課的設置,幾乎沒有設置與專業相關的法律課程,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門公共課程來實現的。而且在這門公共課中,法律基礎僅占很小的一部分。目前民辦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設置一般是36學時,從使用的教材上看,多數學校使用的教材中涉及法律的部分不到1/3,卻涵蓋了憲法、民法、刑法、訴訟法、行政法、經濟法等法律部門的方方面面,由于課時很少,教師對于法律的講解基本上是一帶而過,學生也就不加以重視。因此,這樣的課程安排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沒有任何的作用。
另外,目前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師安排也不盡合理。這門課程的任課教師很多都不是法律專業出身的(一般都是學思想政治的),懂政治卻不精通法律,這樣在教學中,法律方面的教學質量就難以保證。
3.法律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法律教育方法單一
法律教育不僅要傳授系統的法律知識,還要探究法律背后的精神,更要教會學生運用法律。民辦高校大學生開展法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教育的指引使學生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培育學生具有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觀念。但是,目前民辦高校在法律教育理念上存在明顯的偏差,即把法律教育當作是政治學習,在教學中僅僅是解讀法條,導致學生的學習難以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識體系。而且,法律教育方式單一,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一味地講授法學理論和法律常識,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培育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
1.改變認識偏差,建立獨立的法律教育體系
法律意識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這個系統工程首先必須認識正確。雖然法律與道德都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但兩者在規范對象、調整方法、強制性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須使法律教育獨立于思想道德教育,建議增加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的課時數量,給予法律教育足夠的課時,從而保障法律教育的系統化。
2.完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豐富法制教育內容
法制教育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統一的綜合性教育,不僅需要知識的普及,還需要有意識地開展實踐性教育,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調研的情況看,目前民辦高校法制教育中,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幾乎是法制教育的唯一途徑,且教學內容單一,尚未建立一套法制教育的課程體系。因此,必須重構法制教育的課程體系,由守法教育向守法與用法教育相結合轉變,尊重大學生的合法權利,培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法律通識教育上,還應當重視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專業法律教育,如在通信、電子專業中開設專利法課,在文學類專業中開設著作權法課,在管理、經濟類專業中開設經濟法課等,這樣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與自身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同時在遇到法律問題時也懂得如何去尋求法律救助。另外,完整的法制教育體系不應當僅停留在課堂教學,還應當有法律講座、法律實踐等其他教學環節相補充,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解決法律問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方法。
3.改革創新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學機制靈活是民辦高校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改革創新民辦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培育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經之路。首先,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引入案例教學。實踐已經證明,純粹的講授已經不能適應民辦高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如果能將案例教學引進課堂,將法律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法律事件相聯系,如與國內外的法律熱點問題、大學生身邊的法律事件結合起來,同時增加課堂上的互動,先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最后教師進行點評總結,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法的興趣,實現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另外,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法制教育實踐中,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直觀地感受法律,強化課堂上學到的法律知識,從而增強法律意識。如通過開設法律系列講座、組織法律知識競賽、組織模擬審判活動、開展法律宣傳活動等使學生真正樹立起法律信仰,增強法律意識。
4.加強師資培養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的根本保證。教師法律素養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到法制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還影響到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因此,必須要對承擔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教學的授課老師給予相應的法學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培養一支具有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法律素養的專職法律教師隊伍,提高法律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四 結束語
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認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水平。只有不斷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教育,才能夠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法律的嚴肅性和實用性,培育法律意識,樹立法律信仰。
參考文獻
[1]李紅霞.關于民辦高校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途徑的探討[J].現代企業教育,2010(14)
[2]王瀅.淺談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及法律意識培養[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6)
[3]姜瑞.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問題及原因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0(31)
[4]葛東媛.高校非法學專業法律教育淺析[J].中國林業教育,2012(6)
[5]趙新彬.論我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不足與完善[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2(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