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現行的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受重視的程度不高,造成醫學生人文素質不高,影響到醫患關系,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如何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醫學專業教學,是醫學教學改革的新任務和目標。醫學院校應更新觀念、改革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人文精神的內涵,培養專業水平過硬、醫德高尚的醫學人才。
【關鍵詞】醫學教育人文素質改革醫德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017-02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劉德培院士曾提出:“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醫學的使命就是對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的關愛和尊重。”縱觀我國各醫學高校現行的高等醫學教育,普遍不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從而造成醫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偏離了醫學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目的,也與“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因此,現階段醫學教育理念改革的目標是改革傳統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努力構建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1.我國醫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欠缺,人文素質偏低
長期以來,各醫學高校過分注重醫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使得不少醫學生缺乏人文社會知識,且基礎素質欠佳,如有違誠信、不懂得謙虛、待人冷漠、不負責任;缺乏對社會歷史、現實人生和人際關系方面的了解和認識;知識面狹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較差,不能流暢地書寫醫學文件和日常應用文,有的甚至在與患者交流方面都存在障礙;為人處事目的性和功利性強、團隊合作能力差,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往往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吃苦耐勞和奉獻的精神。
2.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方式落后
在大多數醫學高校,人文類學科的教學方式都只是簡單的傳授,由于此類學科既不受學校領導重視也不受學生歡迎,許多教師僅以完成教學為主要目的,很少關心學生的學習效果。人文類學科的考核方式也局限于開卷考試等,完成考卷即成為學生的學習目的。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提高醫學生的
——————————————————————————
* 基金項目:長沙醫學院院級課題“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改革與探索”
人文素質方面起不了很大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部分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人文環境和學科建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這些院校的醫學人文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與國際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二 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1.人文素質是醫學生必備的素質
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表現。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必然要求。“熱愛生命、以人為本”是醫學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醫學的靈魂。高等醫學教育以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為己任,在醫療實踐中,醫德與醫療技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且在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形勢下,對所有醫療衛生人員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醫德所要求的具體內容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內容是一致的,這種現實的要求促使醫學教育從新生入校開始就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打好職業道德的基礎。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本身的發展以及醫患關系的日益緊張,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在其成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醫德的重要性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知。醫生和患者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告知病情,還要能從精神上安撫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在未來社會,醫學人才既要具備自然科學知識,還要具備人文科學素養,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因此,醫學教育只有在重視醫學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也注重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才能培養關愛生命的實用型醫學人才。因此,高等醫學教育應當將人文素質教育擺在首要的位置。
2.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現階段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醫學發展要求的變化和醫學內涵的不斷拓展,提高了對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醫學教育目標也隨之調整。醫學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在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下,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是醫學高校面臨的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加強和改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把他們培養成為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社會、心理、環境等因素所誘發的心腦血管病、精神疾病、腫瘤等非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健康的定義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新型的醫學模式轉變,這對醫學人才的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教育應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也是醫學人文性回歸的客觀要求。
三 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主要措施
1.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醫學院校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應包括文、史、哲、美、音、心理學、“兩課”等。此類課程分必修和選修兩種形式,主要讓醫學生能對人、社會、自然和自身有正確的認識,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除了傳統的人文社科課程以外,還應開設由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課程,主要有醫學倫理學、醫學哲學、衛生法學、醫學史、醫患溝通學、醫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等。此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和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使人文素養培養融入醫學實踐之中,從而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2.改革教學手段
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教學方法不應當一成不變,應積極嘗試多種形式。如指導性自學、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交互式學習等。必須講求實效性,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學習成績評價方法方面,應逐步推廣以撰寫論文、討論、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考核,側重培養醫學生綜合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3.注重階段性培養
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的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在臨床見習和實習過程中應適當滲入人文精神,加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貫通。專業課教師應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課堂教學時除了傳授知識,還要兼顧育人的重任,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地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如專業課教學中可以介紹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等啟發學生。另外,醫學倫理學中的自主、知情同意、傷害、最優化的基本原則應貫穿到臨床各科教學之中。
各實習教學單位應結合醫學生所接觸的典型病例及曾發生的典型事例,進行案例分析或開展醫學人文專題講座,將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學會從醫學、法律、道德、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和解決醫療問題,使臨床實習階段不僅僅是對醫學知識技能的實習,也是對醫學人文知識運用的實習。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不僅需要一支優秀的人文社科類教師隊伍,還必須提高醫學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質。醫學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對醫學生有重大影響,他們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兼備深厚的醫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在醫學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把人文知識有機地融于教學內容中。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除了學識淵博、專業精深、情趣高雅,還應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為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應提倡終身學習的觀念,積極推進以提高文化素養為核心的大學教師的繼續教育。年終對教師的考核既要考核其教學科研能力,還要考核其人文素養及對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績效。
高等醫學教育應堅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統一,積極探索醫學和人文教育的最佳接合點。相信通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知識傳授和學生的自身實踐,使醫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格、氣質和修養,進而培養出既具高超醫術又具高尚醫學品格的醫學生是指日可待的。
參考文獻
[1]代春燕.淺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醫藥前沿,2011(14):56~57
[2]劉國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合格醫學人才[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8~100
[3]牟蘭榮、張淑玲、要立新等.重視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8(3):14~1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