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擇業期間面對社會激烈競爭時往往會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若不及時調整,則很有可能引發各種心理疾病。因此,本文重點針對大學生擇業過程中的幾種常見心理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自我調控的途徑,以確保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擇業心理心理自我調控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046-01
當代大學生擇業過程中,當理想和現實,希望和失望、目標與挫折相互沖突時,其內心往往產生巨大的落差,此種落差易引發焦慮、自卑、不滿、自我否定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 大學生常見擇業心理分析
1.矛盾心理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找工作難,找到滿意的工作更難。有些大學生希望自主創業,但又覺得創業風險甚大;有些大學生理想高遠,卻又不愿放低姿態,從基層開始做起;有些大學生想要高額薪酬,卻又不愿承受較大的工作壓力。這一系列矛盾心理使其徘徊不定,猶豫不決,最終錯失良機。
2.自卑心理
此部分學生雖各方面表現不錯,但因信心不足,認為自己能力有限、水平不高,缺乏優勢,因而在激烈的競爭前鼓不起勇氣面對,臨陣退縮,因而錯失許多就業機會。
3.依賴心理
有些大學生自小由父母包辦各項事務,因而覺得擇業也是父母的事,從不主動參與擇業、就業,將所有希望寄托在家長、親友、老師身上,希望他們想方設法為自己安排工作。
4.從眾心理
有些學生擇業時,沒有對就業形勢及崗位進行正確定位,也不了解自身的優、劣勢,因而缺乏主見,當面對各種求職信息時,往往不知所措,盲目從眾,一味追求熱門地區的熱門企業,忽略自身條件,從而為順利擇業帶來了困難。
5.急躁心理
有些學生性格較為外向,擇業過程中情緒過于亢奮,急于求成。不少人在還未完全了解用人企業時,就匆匆簽約,待了解實際情況后,便滿腹牢騷,無法冷靜地思考和分析問題,過于急躁。
二 大學生擇業心理自我調控的途徑
1.做好擇業前的準備工作
第一,在擇業前夕,要了解國家在大學生擇業就業方面的相關政策及法規,以便在擇業過程中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應注意了解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包括公司的規模、前景以及自身的發展空間等,以便更好地做出決策。其次,應注重加強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除了做好知識儲備以外,還應樹立打勝仗的信心和失敗的準備。具體而言,除了主動出擊,積極推銷自己以外,還應培養競爭意識,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觀念,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最終成就自己的事業。
第二,應迅速適應社會,以最大限度地發掘自身潛能,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充分運用自身優勢,并針對社會的需求,逐步調整自己的擇業期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2.客觀地分析和認識自我
對于即將面臨就業的大學生而言,必須對自己進行深入地了解,分析自身的性格、興趣、氣質及綜合能力等特點,對自身進行恰當地評價,同時,結合就業單位的實際情況,在擇業過程中注重揚長避短。
3.正確面對擇業中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應主動調整自身的心理定位。(1)對自身個性、心理特點進行正確評價,特別是對自己的能力進行科學評價。(2)了解自己對于擇業目標的相關要求,如應聘企業的前景、規模、效益、個人發展空間等,兩者相結合,確定一個合理的期望值。
第二,在面對機遇時,并非每個人都能把握住。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乏機遇,如學校所舉辦的“雙選會”,邀請眾多用人企業來學校招聘,此時,能否順利簽約完全取決于自身的表現,這無疑是擺在大學生面前的一次機遇。
第三,面對擇業中的困難和挑戰時,應正確對待主、客觀因素所帶來的心理沖突,勇于面對挫折,方可成功擇業。大學生應樹立強大的自信心,擺脫對于老師、家長的依賴心理,獨立自主地面對擇業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選擇恰當的自薦方式,利用各種途徑宣傳和推銷自己,并掌握相應的面試技巧,游刃有余地展現自己的表達能力及應變能力,從而順利通過用人單位的面試。
三 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學生在擇業期間應正視社會現實,了解就業形勢及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同時,結合自身能力、興趣進行準確定位,面對機遇和挑戰時應勇敢面對,真實、自然地展現自己的魅力,從而成功就業。
參考文獻
[1]裴吉慧.新形勢下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6)
[2]施章清、孫昕怡.大學生擇業心理歸因結構研究[J].心理科學,2006(3)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