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輔導員工作繁雜、責任重大,如何做好輔導員工作?這個問題的解決策略,可以在經典學說里面找到很好的辦法。
【關鍵詞】君、親、師輔導員儒家學說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054-02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下現象:家長常常抱怨子女不聽話,不聽管教;做老師的抱怨學生不聽話;從事工商業的抱怨員工不聽話。當老板的要遷就員工,要給員工討好,要不然他罷工,不干活了。當老師的要哄著孩子,甚至用利益好處去討好學生,要不然他不配合,搗亂……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分析問題所在。孔子教學上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作君、作親、作師”。在今天一些地方供奉的祖先牌位上寫有“天地君親師”。這五個字是中國傳統社會崇奉和祭祀的對象,表現了中國人對于穹蒼、大地的感恩,對于國家、社稷的尊重,對于父母、恩師的深情;表現了中國人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君”,即君臣,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親”,即親子關系;“師”即師生關系。這三類關系,不是孤立,而是一個整體。
做領導的對于自己的員工不能只是做好領導工作。想做個好領導,要對自己員工做到“親”和“師”,像雙親一樣去關懷員工;像老師一樣幫助教導員工提高自己。2014年1月5~7日央視新聞里“央視記者走基層蹲點日記:小廠有大愛 非常母子情”里面的事例是個很好的例證。“東方紅食品廠”的老板娘,像老板一樣要求自己的員工——12位智障員工,按照基本規范嚴格要求;更是把他們當成兒子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像老師傅一樣耐心地教會這些員工工作技能。她幫助這些員工找到了尊嚴,同時,員工們克服自身殘疾,真心地回饋她;作為父母,不單要對子女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還要像領導者一樣給予嚴格要求;像老師一樣能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傳授知識;作為老師,需要我們做個“領導型父親”,輔導員老師更要如此。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輔導員,除了做老師的本分外,還要具備處理復雜多變問題的能力,即做好“君”。但這個“君”不能是“暴君”,這就需要教師像學生家長一樣耐心地加以管理——“人性化管理”。
所以,儒家教給我們的“作君、作親、作師”,這個教學不是針對特定對象,而是普遍的對象,對人人都要“作君、作親、作師”。把這個意思弄明白了,而且如實做了,那問題就解決了。
然而,如果這三個字我們大多只做到一個字,其他兩個字沒做到。兒女為什么不聽話?因為只做到了“親”,“師”的責任沒盡到,要教導他;“君”的責任也沒盡到,要領導他。父母要教育子女“以身作則”。小孩以父母為榜樣,做父母在對待子女時,要做他的親,也要做他的老師,還要做他的君領導他。
同樣一個道理,在學校做老師,我們如果只做到“師”這個字,沒做到“親”和“君”,學生就會出問題。
為此,作為老師,特別是作為輔導員老師,不只做到“師”,更要注意協調做好這三個方面。在“君”上要嚴格,以人格魅力樹立領導形象。同時,還要全心全意地關懷學生,真正走到學生心坎里去,給予其父母兄弟姐妹般的關愛。下面以102班的陳同學的轉變為例,談談做到這三方面的必要性。
筆者剛接手這個班時,陳同學很有抵觸,牢騷滿腹,最初印象是戴著耳釘、漂了幾撮黃發。我在接手這個班之前的一次考試中,他帶的小抄被我沒收過。第一次開會他就缺席,我找他談話,他那眼神愛理不理的。我詳細了解他的成績情況,結果掛科5門。暑假時,他媽媽主動聯系了我,談及他的掛科情況,也更多了解到他父母與其溝通教育情況。我發現了不少問題,原因在于他媽媽過于溺愛了他,什么都幫他想好、準備好,生怕他受苦。我建議他父母在生活中最好放開他,要讓他吃點小苦頭,讓其知道要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自己去解決問題。開學后我便開始實施管理計劃。
首先,召開班會,讓每位同學檢查自己掛科和欠學分情況,由班長統計上來。并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后果自負!
然后,我發動班委監視督促。我不定期找陳同學談話了解情況。針對其遇到的問題,我幫助其分析解決問題指路,最終行動落實必須他完成。比如,他不知道從哪里確認補考報名,我就幫其聯系或者指導他找哪個部門哪位老師去查詢。之后,他自己去查詢,最后還要反饋給我。一次解決不了,就多次去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有過誤解我的意思。比如,我指導他主動聯系重修輔導的老師,要求他注意平時跟老師相處,配合好老師工作。只是希望學生做人做事的態度誠懇就好,平時幫幫老師小忙,比如跑腿、端茶倒水、噓寒問暖等。接著指出他的具體表現,給我的感覺,跟我談話時候,眼神都有抵觸,談話遮遮掩掩的、臉紅脖子粗,不太尊重老師,甚至是敵意,對我充滿不信任感和距離感等。經過幾次談話之后,效果明顯好轉。此后,我們的交流輕松多了。他能主動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對于他做事沒有計劃性,我則要求他列出本學期重修補考的切實可行的計劃,并且嚴格按照計劃去實施。在此過程中,我不定期電話督促或者讓班長檢查其行為動向。遇到他玩游戲,逃課行為,在課后必須約談,給予嚴厲批評,給其一定壓力。
最后,學期末的補考開始。在每門課補考前后,與其進行溝通,再與他媽媽電話溝通,做好家長與老師之間的協調與溝通。
從上面的事例看出,學生的教育主要涉及母子關系、師生關系的兩對關系。從母子關系看,這位母親太過于溺愛自己的孩子,“親”做得有點過了。解決這個問題,更需要做到“君”和“師”,要給予其子嚴格的要求和恰當引導。人的成長一定程度上是個試錯的過程,是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挫折可以讓人真正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并且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學會擔當。此時,父母可以適當給予指點或建議,而不是全權代理;從師生關系看,教師不僅只是做個老師,同時還要做到“君”和“親”。在與學生家長做好溝通和相互配合下,深入了解學生心理,才能切實走近學生。另外,還要做到嚴于律己,做好表率,以人格魅力樹立個人威信,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聽從教導,服從管理。“君”“親”“師”這三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他們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總之,輔導員老師工作繁雜、責任重大,實際工作中怎樣圓滿做到“君、親、師”,需要教師不停地學習、思考和完善。這樣才能做個“管理嚴格的充滿親和力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徐梓.“天地君親師”源流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2)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大學生管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郭彥懿、趙昊、付丹丹.大學生教育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