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動物遺傳學教學過程中引入研究性教學模式,不僅降低了動物遺傳學課堂教學的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動物遺傳學的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遺傳學研究性教學經驗交流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060-02
研究性教學是一種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創新性為目的,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營造開放的學習環境。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是開放式和互動式的教學。通過創設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收集信息、并進行分析和判斷,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而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和研究指導者。因此,研究性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自身成為研究型人才,才能及時地更新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教育思想,培養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學生。然而,動物遺作為遺傳學的分支,其教學方式不能僅限于傳統的理論講解,而是要根據專業特點來完善教學思路與流程。因此,作者根據動物遺傳學自身的特點與科研積累,嘗試性地將研究性教學模式引入動物遺傳學課程中。
一 在動物遺傳學課程中引入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意義
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核心的形式獲取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已取得的新進展引入教學活動,以研究的形式組織教學,打破原有凝固的、完整的學科邏輯和機械的順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研究之中,養成獨立思考的氣質。結果表明:相對于傳統的授課式教學法,研究性教學能夠有效改變教學中“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解決學生參與性差,創新能力不足等弊端。
在動物遺傳學教學過程中引入研究性教學模式,不僅降低了動物遺傳學課堂教學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動物遺傳學的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動物遺傳學是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輸,將學生僅作為知識灌輸的對象,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容易形成教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痛苦”的局面。倘若能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研究性教學的理念和主旨,從創設問題情境出發,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知識點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師生互動、分組討論的形式,則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激情,并有助于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領會理解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過程的難度。
二 研究性教學在動物遺傳學中的應用模式
在動物遺傳學教學中引入研究性教學模式,并不是完全改變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而是在講授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研究性教學的內容。圍繞重要知識點,在學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設計相應的研究專題,由學生組織材料,制作PPT,上課講解,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分,并計入課程總成績,最后教師點評補充。具體的研究性教學活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創設多種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并有可能自發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相應的知識情境后,提出相應的問題,引起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3)解決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與探討問題,教師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學生醞釀并探索問題解決的策略。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不一定與標準答案完全相同,只要能解決相應的問題,答案可以是多種多樣的。(4)匯報展示成果。每個小組甚至每個學生可能會解決不同的問題,因此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及方法是不同的,通過匯報展示成果,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信心和膽量。(5)師生點評。授課老師和學生就每組的匯報做出評價補充后進行打分,成績計入學習總成績。
三 研究性教學在動物遺傳學中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教師初步擬定研究性教學的專題。比如在講動物遺傳學第三章連鎖與互換定律時,先講解連鎖與互換定律的發現:1906年英國生物學家貝特森和柏乃特在研究香豌豆兩對性狀遺傳雜交實驗時發現,雜交產生的F2代總是不符合9∶3∶3∶1的比例,而且親本組合數總是多于重新組合數,這種現象不能用孟德爾提出的獨立分配定律來解釋,使得貝特森和柏乃特很困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第二階段,教師講授研究性教學方案。由于動物遺傳學是一門基礎課,雖然主要是針對大三學生,但由于學生沒有接受過相關科研思維和方法的訓練,因此,我們會在課堂上會進行一些引導。如性狀符合獨立分配定律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決定兩對性狀的兩對基因必須在非同源的染色體上;如果決定兩對性狀的兩對基因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這兩對基因不能彼此獨立分離并自由組合。通過引導,來啟發學生的思維。
第三階段,提出問題后,將學生分組后讓學生組織材料答疑。教師采用自由組合和適當安排相結合的方法將學生分成4個人一組,并要求每組學生根據興趣查閱教材和相關文獻。教師可要求每組學生商定每個組員的分工與角色,確定組長,要求大家通過分工協作完成。
第四階段,學生就問題搜集素材、匯總,制作PPT并進行匯報。各組推薦一位論文報告人,使用幻燈片進行論文匯報,報告時間為10分鐘。每組報告完畢后,教師和其他各組進行提問,報告組成員進行答辯、討論。最后,由老師和學生給予評分。
第五階段,教師點評和補充知識點。教師針對每組報告內容從連鎖現象的發現、基因互換的原理、互換的測定、學生表達等方面進行點評,并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知識點。如摩爾根關于連鎖現象的試驗研究、采用的研究對象及其檢測方法等。最后,總結連鎖交換定律的內容及其產生的本質。
四 結束語
總之,研究性實驗是動物遺傳學教學中的一種嘗試和改革,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實驗教學的不足。雖然筆者在動物遺傳學理論課程的教學環節及其相應實驗教程中,引入了研究性教學模式,也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仍需要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課程考核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期建立完整、系統的動物遺傳學研究性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熊飛、王忠、顧蘊潔等.研究性教學模式在“植物的抗逆生理”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雜志,2012(2):108~110
[2]張緒平.應用型本科基礎課研究性教學理論與實踐——以廣東白云學院高等數學和大學語文教學為例[J].民辦教育研究,2010(1):74~77
[3]崔麗影.高校實施研究性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30~132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