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巖畫的意蘊美說起,強調了設計應有感而發,生活是設計的源泉的觀點。
【關鍵詞】巖畫意蘊美有感而發精神內涵
【中圖分類號】J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080-01
一 巖畫的意蘊美
在原始的巖畫中,我們往往很難發現或從中歸納出其形式上的和諧因素,但它們卻不容置疑地進入了審美領域,并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那么為何這些粗陋的形式會如此深刻的打動我們呢?從巖畫的發生說起,考古學家們普遍認為,中國巖畫是原始人類在巖石上的一種寫意的摹仿性造型,其形象大多是狩獵民族的捕獲對象。創造這些巖畫的狩獵民族在艱苦的狩獵活動中對運動感和生命感的體驗是非常強烈的,他們需要時時將這種體驗以各種形式肯定下來,以增強征服自然的信心。另外,還有一些形象是家畜。據研究,很可能是放牧人在休息時,在巖石上所刻畫的,體現了放牧人對家畜的感情。可見,巖畫來源于原始人充分的生活體驗,雖然鑿刻稚拙,沒有流暢的線條,甚至是粗陋的,但是粗陋的形式中卻蘊含著遠古時代的某些生活氣息,淳樸的形式,正是因為這種內在的意蘊才具有了生命力,那是對自然無數次征服過程中血與火的洗禮的見證,它的精神是崇高的。狩獵畫面上,人與獸在激烈的對抗中迸發出對生命的無限眷戀和渴求。他們的操練圖以一種群體力量的協調來向自然顯示人類的種種能力,他們的這種顯示是那樣的熱烈而真誠。我們正是被其奔涌的生命和熾熱的情感所感動著。隨著山巖的起伏讓躍動的生命感顯示出意蘊美的巨大魅力。
二 巖畫意蘊美對設計的啟示
1.設計應有感而發
設計需要豐富的想象力,但設計最終是需要與受眾之間進行溝通的。設計是否成功,關鍵是看受眾是否能與之產生共鳴。強調“有感而發”,意在強調設計者需要用心去體驗生活,“有感”說明生活體驗已經引起設計者的共鳴,那么他的設計也就有了“生活意味”,有了生活根基,也就有了與受眾進行溝通的語言基礎。巖畫的發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范例,巖畫是原始人“狩獵過程中有感而發的設計”,是他們生活中的“快樂設計”。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體會生活、體會人生,才能創作出有靈魂的設計,才能創作出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有“意蘊”的設計,才能得到欣賞者的共鳴,從而實現設計作品中所蘊含的真正藝術和社會價值。
首屆全國大學生平面設計大賽中,一幅名為“健身無處不在”的海報設計,可以說是我們久違了的很生活化的一種設計理念的體現。它用高低錯落有致的民居作為背景,用一條掛滿顏色各異、大小不同衣服的晾衣繩充當了羽毛球網,以生活中的細節表達出全民健身的主題。巧妙的構思正是源于作者對生活的留心,對生活的感悟。此設計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唯美的形式,但有生活氣息,它用實實在在的生活細節表現了大主題,非常具有親和力,內在的意義使形式隨之“完美”,自然會引起欣賞者的共鳴。
從一定程度上講,電腦高科技的出現也與我們遠離“有感而發的設計”有關。計算機輔助設計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與快捷,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近年來的一些設計作品過多地依賴電腦,設計者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電腦特效上,而忽略了基礎手工繪制訓練,忽略了對生活的審美體驗和創造力的鍛煉,甚至不再注意文化修養的培養,以至于大量的“電腦設計”呈現在我們面前,面對這些作品,我們感受不到生活的氣息,感覺不到親和力,缺少內涵,缺少人情味,冷漠、刻板的設計有時甚至會讓人覺得反感。設計若不是有感而發,若不是“有意味的形式”,那也就難以具有感染力。
2.繼承重在精神文化內涵
審美不只是對形式而言的,而是對形式和意義之間關系的一種肯定。符合只有借助意義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自己成為美的形式,符號因為意義的存在才有了靈性和活力,內在含義才是形式的生命。
設計的靈魂是精神和文化,我們為粗陋的原始巖畫著迷,也正是因為它們是原始人充滿感受和精神的作品,真正打動我們的是它們的“意蘊”。中國傳統的視覺符號和圖形藝術都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中經過推理和藝術的組合深化而來的,它們在具有獨特的節奏和韻律之美的同時,更是先民們情感和思想的表達。
由此可見,運用中國風格的視覺符號并不是簡單地“拿來主義”,我們需要真正了解它們的發生背景及意義,否則表面上的挪用、拼湊可能會造成滑稽的效果,如同給西裝革履的人戴上個很傳統的帽子。若只有華麗唯美的形象,而恰當的表現它們的意義,不能與設計理念相吻合,或者我們無法從中體會出“意蘊”之美,那么,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設計秀”而已。
三 結束語
強調民族設計,并非意味著排斥外來影響,并非意味著保守設計,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強調中國設計的民族風格,是保持國際文化生態多樣性的一種努力。
現在,民族設計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受青睞,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中國設計定能綻放出璀璨之花。
參考文獻
[1]夏德美、童小珍編著.中華藝術5000年[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
[2]張曉凌.中國原始藝術精神[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