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考點分析
近幾年,全國新課標卷文言文閱讀試題一直比較穩定,不管是取材形式還是考查角度都是一致的。所選材料都是正面歷史人物的傳記文章,篇幅一般控制在700字以內,而且取材范圍比較廣泛,早已跳出《史記》的范圍。由于翻譯句子占到了文言文一半以上的分值,因此在備考中一定要特別重視。綜觀近幾年的高考翻譯題,筆者認為有如下規律可循:從文章運用的詞匯來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文章中出現的語法結構來看,主要采用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句式;從文章涉及的范圍來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聯系較為松散,少用典故;從文章的整體風格看,屬于典范的文言作品;從考查形式來看,大體有兩個小題,每題字數40個左右。
二 遵循三個標準和原則
第一,準確。要使文章準確無誤,忠實原文的意思,如實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第二,通暢。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第三,有文采。譯文要優美自然,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要達到準確、通暢、有文采的標準,在翻譯時就要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直譯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意譯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譯,即允許在內容不走樣的前提下,用合適的話和表達方式表示。這兩種方法可以單用,也可以兼用,視原文情況而定。凡是遇到古今異義,詞義通假,語序顛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譯后語意不通順,表達欠準確時,可聯系上下文適當用意譯。
三 關注六個采分點
1.句子大意
要聯系具體語境進行準確翻譯,確保句子通暢完整,譯出句子大意。翻譯句子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種綜合考查方式,旨在考察考生是否讀懂了文章內容,要準確翻譯一個句子的意思,就必須有語境意識,不能孤立地去翻譯這個句子本身,因為有些句子的實詞或虛詞,在這個獨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釋是行得通的,但這個句子來源于整個文段,如果把這個句子翻譯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語境了。這說明不能獨立地對所考查的語句進行翻譯,必須結合語境給文言句子定位。
2.關鍵實詞
對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等句中關鍵詞語,翻譯時要聯系全文,結合上下文語境仔細推敲。對于文言實詞的理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分析字形,即根據字形判斷詞的意義。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字也可以根據造字法中的象形、會意和形聲,推斷詞的基本意義(“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中“羈”字,看其字形,為馬被轡頭罩住,可理解為“束縛”之意)。(2)分析語境,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以因文來定義,即根據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義(“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中“再”與“一”“三”相對,可見它不是指“再一次”,而是指“第二次”)。(3)分析結構,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考課內”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以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因此在翻譯時可聯系成對的反義詞、同義詞、成語,聯想課文來分析。(4)熟悉傳統,掌握常識,文言文的推斷還要求掌握必要的古代有關天文、地理、歷法和年齡、時間的特定稱謂等文化常識。
3.重要虛詞
一般情況下是大綱規定的18個虛詞,也就是說在句子翻譯時,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順,包括語氣、銜接、上下句連貫等,都要注意重要虛詞的用法。文言虛詞的推斷可通過詞性、位置、語境、語法、標志等方面來具體分析。
4.詞類活用
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活用詞的詞性及詞義,要將活用的詞準確地譯出來。文言文中,實詞屬于哪一類詞,通常是比較固定的。但也有某些詞在進入句子以后,它的詞性可以改變、用法可以改變,這就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異日圖將好景”中的“圖”字;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如“據崤函之固”的“固”字;名語、動詞用作狀語,如“天下云集響應”中的“云”“響”;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如“反欲斗兩主”中的“斗”字;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如“而恥學于師”中的“恥”字五類。
5.固定結構
古漢語中有些不同詞性的詞,經常連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格式,翻譯時要注意這些習慣句式。表陳述語氣的有:以、無以、有所、無所、比及、以……為等,表疑問語氣的有:奈何、何如、如……何、孰與、孰若等,表感嘆語氣的有:何其、一何、何……之等,表反問語氣的有:無乃……乎、不亦……乎、得無……乎、何……為等,表示選擇的有:與其……孰若……、其……,其……也等。
6.特殊句式
在現代漢語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對來說有一定的規律,對什么詞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放在什么位置,要做到心中有數。那么把古代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也要遵循這樣的規律。要特別注意譯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被動句要譯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略的內容補全。
四 掌握五種具體方法
1.“留”即保留原詞
對文言中凡古今意思相同的詞語、人名、地名、物名、帝號、年號、朝代、官名、度量衡單位、數量詞和古代專有名詞,翻譯時可保留下來,沒有必要做變動。
2.“換”即改換詞語
文言中單音節詞占絕對優勢,在些單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只能做語素,而不能構成一個詞,翻譯時可把單音詞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雙音節詞。有些詞語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同,在翻譯時應換這些古語為今語。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這里的“卑鄙”應替換為“地位低,見識淺”。文言中還有些特稱詞語,即在各個領域的習慣用語,如“下車”“乞骸骨”“除”“拜”“左遷”等詞,表時間、年齡、風俗的稱謂等方面的詞語,翻譯時要換成現在的說法。
3.“補”即增補詞語
第一種情況是文言中的兩個單音詞,在白話文中恰好有個雙音詞,如“妻子”“地方”等,對這類詞語,需要先拆開作為兩個單音詞,再補充成相應的雙音詞來翻譯,而不能用白話中的雙音詞的詞義直接去翻譯。第二種情況是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份和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的省略成份或語句要加括號),文言文在一定的條件下常省略主語、賓語、謂語等句子成分,為使譯文通順,應將省略的句子成分適當補上(“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句中“為一擊缶”省略了介詞的賓語“之”,譯時要補上)。第三種情況是數詞后面增加有關量詞,分數的詞語。在古漢語中,多數情況下數量、分數等表示的方法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差別,不用量詞和表分數的詞語,在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補出。
4.“刪”即刪略詞語
文言中有一些虛詞沒有實在意義,或者為語氣助詞,或者表示停頓,或者是湊足音節,或者起連接作用。如文言助詞“之”,只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作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標志時(“孤之有孔明”),無實義,可刪去。這類詞語在現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還有一種情況是偏義復詞,意義只指向一方,另一個詞只是作為襯字,翻譯時應刪去(如“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
5.“調”即調整句式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比較,在句式上有許多特點,如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何陋之有”)、定語后置(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狀語后置(“不拘于時,學于余。”)等。在翻譯的過程中就要依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句式將它們調整過來。
五 注重翻譯的四個步驟
1.審
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語句中的語法現象,如省略、倒裝、活用等。可以先在草稿紙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筆將這些語法現象一一地圈注出來,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
在翻譯時,要將文言文語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逐一加以解釋。
3.連
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用“準確”“通暢”“有文采”的標準去要求它。
4.謄
在逐一查對落實到位后,將草稿紙上連綴好的譯句寫到答題卷上。謄寫過程還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范的字,不寫錯別字。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