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求聯系學生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實際情境下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新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創新。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能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形象。
在教學乘數末尾或中間有零的乘法計算時,對于三年級的小孩子來說是很枯燥的計算,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有的老師采用了上海世博吉祥物:海寶,使學生眼前一亮,興趣自然而發,海寶帶領學生進入海產品超市,引發了本節課的主題計算。
一 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制造懸念,誘發學生想探密的問題意識。問題始于疑問和好奇,而疑問和好奇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教師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認知矛盾”,產生問題,使學生進入“心欲言而不能”的“問題”境界,這樣學生的探究意識就會孕育而生。如一節公開課“有余數的除法”,老師創設了分桃子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把6、7、8、9、10、11個桃平均分給兩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學生在操作后產生了疑問:有時正好分完,有時還有多余?此時,教師再加以總結。這種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心理效應,而且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發展的空間。
二 操作情境,在新知的探究中
創設情境,不應僅限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內在需求。在教學“千克、克的初步認識”時,教師準備了桔子、蘋果、雞蛋、土豆、玉米粒,硬幣……等多種物品,并要求學生分組自帶各種物品。先讓學生分組掂掂這些物品的輕重,并與別組所帶物品交換掂量,從而引出“重量”的概念。
教學中適當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調動多種感官,促進學生把外界的運動和內隱的思維活動緊緊聯系起來,強化記憶和理解,探索數學知識發展變化的規律。
三 生活情趣,讓學生“趣”中“思”
數學來源于生活,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應注重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選取教材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素材進行加工或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作為課堂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進行“生活中的數——可愛的校園”教學時,讓學生觀察他們熟悉的教室,要求他們說出教室的擺設及數量。學生通過觀察,說出了教室里有6盞燈、2扇門等數學問題。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擴展和延伸。同時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在學習新知后,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計算教學中多樣化的計算方法,在成人眼里或許有優劣之分,但在學生的眼中卻沒有好壞之別,只要學生自己發現、體會并認可的算法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好方法。因此對學生采用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優劣,應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并對各種算法進行質疑、剖析,讓學生來評價,自己反思。選擇適合的計算方法,有利于學生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學生把不同的計算步驟板在黑板上后,我引導學生對自己或同伴的算法進行質疑評價:“在這些算法中你認為哪一種方法適合你?為什么?”“對××同學的算法你想發表什么意見?”在評價交流后,大部分學生認為第小組3的計算方法較好,理由是“計算方法好掌握,算起來不容易出錯”;口算能力好的同學認為小組1的方法好,理由是“我的口算特棒,口算時簡便,不用列豎式”;還有的同學認為第4小組的方法不好,理由是“這樣的寫法算起來容易算錯”。
保證基本的計算能力是計算教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而對于枯燥無味的計算題,不但學生感到“煩”,也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情境的設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體會到做題不再是一種“負擔”。學生通過觀察知道了“加法交換律的一些秘密”,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計算教學要突破知識技能本位的狹隘教學觀,創設新奇、有趣、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從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高度審視,改進計算教學,使計算教學重視數學技能訓練,讓計算教學充滿濃濃的鮮活氣息而煥發出活力和生機,最終使孩子們的思維發生共振,彰顯學生學習數學的終極實質。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