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地理探究式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所接受。本文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從地理探究式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剖析,具體闡述信息技術在地理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創設問題情境、開展探究活動、知識遷移創新等方面的運用,以期促進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學地理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134-02
2001年頒發的《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促使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探究式教學應運而生。《美國國家科學標準》(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al Standard)強調指出,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在參與解決問題、參與決策、參與小組討論、參與評價過程中,學生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同自己從多種渠道獲得的知識聯系起來,并將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新的問題中去,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地理探究式教學在教師中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越來越多的嘗試。地理探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結構序列上,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過程:教師為學生創設網絡學習平臺→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創設問題情景,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篩選有效信息→自主探究,歸納總結→師生互動,成果交流,合作探究→知識遷移與創新。隨著高科技的日益發展,信息技術提供的信息化平臺和數字化資源大大拓寬了地理探究式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優化了探究的過程,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下面就以高中地理教學為例,對信息技術在地理探究式教學模式中的運用做一些具體分析。
一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地理情境,提出探究問題,明確探究方向
探究式教學也被人們稱為“問題導向式”教學,“問題”往往被視為探究式教學的核心。探究式教學主要是以解決地理問題的形式出現的,因此,教師就要借助信息技術,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境。教師首先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研究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出特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而信息技術的多樣性可以為教師提供多樣的創設情境的方式和資源。如在講授“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時,先播放一段新聞視頻“沈陽四千只信鴿集體迷路”,說的是2005年沈陽舉辦一次信鴿大賽,沒想到四千只信鴿集體迷路了,絕大多數都沒有完成比賽。播放視頻時,學生興趣高昂,出現了愉快的課堂氣氛。學生們產生質疑:信鴿為什么可以辨別方向?為什么這次比賽的信鴿會集體迷路?而教師先不急著釋疑,而是順勢提出探究問題,引導學生明確探究方向,帶著問題去查找書本和地圖冊等相關資料,相互交流,最后得出結論,這樣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代教學論研究證明,如果教學過程中僅靠單一媒體、單一方式來刺激學生大腦,學生容易感到疲勞,缺少學習的積極性,這就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可采取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借助信息技術,如播放視頻、播放Flash動畫,引發學生的興趣后,教師適時地提出探究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主動參與探究活動。
二 借助信息技術,拓寬課程資源,開展師生互動,深化探究內容
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材的多媒體化、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高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利用網絡上海量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課件等資源,大大地拓寬地理的課程資源。借助這些資源來構建學生的學習平臺,開展師生互動,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究,深化探究內容。例如在講授區域地理“澳大利亞”專題時,先將學生分為“自然”和“人文”兩個組,并提出“澳大利亞的氣候特點及成因”、“澳大利亞的城市分布特點及成因”等問題,而后在網絡平臺上提供了數十個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的鏈接給學生,并通過過程描述和學習建議來引導學生從氣候、地形、土壤等方面來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探究過程中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機網絡開展討論、與他人交流,最后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以小組的形式向全班進行匯報,教師再進行評價和總結。
通過網絡環境下的這種教學模式,貫徹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理念,使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有效整合。學生充分利用教師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下所構建的學習環境,主動地展開學習,積極地進行自我思考、探究和發現事物,有效地培養了他們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 活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外拓展,實現遷移創新,升華探究結論
探究式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不是得出結論,而是在學生得出結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這才是
探究式教學的精髓所在。學生通過課外拓展,借助信息技術進行遷移創新,是對知識構建的升華。只有通過這一過程,才能進一步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探究性,促進其知識的內化。基于地理學科的特點,運用探究結論進行遷移創新時,可引導學生注意聯系現實生活、家鄉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使學校教育更加貼近社會現實,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全球氣候變化”時,在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教學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拓展“低碳生活”的探究活動。學生在探究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上網查找相關的新聞、資料和圖片,并相互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的學生查找資料,制作了宣傳環境保護的電子小報和宣傳漫畫;有的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和實地考察,撰寫了固體廢棄物處理、水資源利用等聯系家鄉的地理小論文;有的學生參考網絡上的一些做法,收集一些廢棄物品進行加工處理,開展廢物利用的地理小制作……
實踐證明,借助多種多樣的信息技術,開展地理課外探究活動,可以深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并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構建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講解,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網絡環境下的探究性學習強調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創設問題情景,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通過網絡資源查找、搜集、整理、交流有效信息,主動探究,進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實現知識的構建,培養探究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要有效地融入地理探究教學應該“將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實現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的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殷德娟.中學地理教學中信息技術教育的運用[J].中學課程資源,2008(10)
[3]余勝泉.什么是有效的整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