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體教學技術以強大的信息容量、生動的直觀感受、清晰的影像以及可動畫性征服了課堂教學。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形象、直觀;增強了學生的感官效應,促進了知識的獲取與保持;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應用教學實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138-01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激增和教育本身的迅速發展,教育觀念更加提倡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教師的主體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新的時期要求教師掌握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先進的教學手段,為課堂服務,為學生服務。
一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自己愿意學了,付出多少時間、多少精力都不會覺得累、覺得煩,正如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人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多媒體技術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深得廣大師生的喜愛,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靈丹妙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特點,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現有的認知能力,運用多媒體聲色并茂、生動有趣的特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由厭學、苦學變為好學、樂學。如在教學《開國大典》時,課前先讓學生觀看開國大典的宏偉壯觀場面的錄像資料,課后讓學生觀看中華民族英雄兒女的片段影片,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還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多媒體技術在英語教學中也同樣可以大放異彩。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四季》一課時,新課伊始,我就用四季中人們的不同表現和各具特色的四季單詞朗讀的動畫片引入新課,通過語音模仿,使學生順利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四種天氣的單詞,我制作了較為夸張的幻燈片來集中注意、活躍思維,使學生的各種競技因素處于全面的競技狀態。最后復習環節時,總有學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而個別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不敢開口。為了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興趣,我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了大轉盤,自由旋轉的轉盤使學生對未知的停止區域興趣盎然,一雙雙眼睛盯得死死的,生怕自己漏過表現的機會。
二 增強了學生的感官效應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根據有關實驗的結果,人類感官對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視覺占83%、聽覺11%、觸覺占3%、味覺占2%、嗅覺占1%。一個教師語言的表達能力很強,幾乎完美的發音和豐富多彩的腔調只能讓學生記住約11%的內容。無數實踐證明,綜合刺激才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產生最佳的效果。
多媒體教學技術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情景不受時空限制,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想、邊動手,正好解決了學生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方面能力的提高。多種感官刺激使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具體地表達事物發展的過程,生動地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促進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三 突破了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一直以來都是教學關注、家長關注、學生屢犯錯誤的地方。多媒體教學技術將一節課主要內容、材料、數據、示例等不失時機地呈現,輔助教師恰到好處的講解,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效果。
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詹天佑為了京張鐵路的順利完工采取了多種方法,鐵路從南口北上要穿過崇山峻嶺,坡度很大,為了縮短線路、降低費用,詹天佑大膽創新,設計了“人”字形鐵路線路,——北上的火車到了南口以后,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前面拉,一個在后邊推,過了青龍橋,火車向東北方向前進,進入了“人”字形鐵路線路的岔道口后,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改成拉,而原先拉的火車頭又改成推,使火車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爬坡就容易多了。學生對“人”字形線路理解上存在困難,此時如果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形象演示火車前進的情景,學生就會馬上理解。
四 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完成
每一節課都有教學目標,無數個教學目標如同一個個支點,支撐起一座座大廈。看似簡單的教學目標,都要認真完成,努力落實。多媒體教學技術的使用在數學課上能精講多練,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訓練強度,直觀地演示抽象物體的變化,及時地對學生學習中的錯誤進行糾正。計算準確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要求,而學生用書的題目較少,不能適應學生的訓練強度。此時,多媒體教學技術完全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在計算復習課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梯度地設計大量的練習,還可以通過設計各種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愿意計算,通過及時糾正讓學生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只要教師去弊存利,必將給多媒體的課堂教學帶來美麗的春天。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