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美術教育在培養小學生創造力方面有著獨特性,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繪畫技能技巧,還可以通過美術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培養時代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學生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141-01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中將“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趣,完善人格。”作為小學美術教育的總體目標。可見,美術教育對于小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與挖掘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點。
一 培養良好的創新精神
第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種意識就是想象性,好奇性,敢于冒險,敢于向困難和權威挑戰等心理。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面對同一幅畫會有不同的發現、不同的理解,同一個主題也可以用不同的美術形式來表達,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展現。
第二,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這是隨著創作者在完成創作目標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積極體驗,可以突出表現出創造活動時的情緒振奮、動作節奏等的持續進行。它是創造的動力,一旦與創新意識相結合,就可以讓創造者有著強大動力。美術教育中,小學生對繪畫雕塑作品的欣賞喜愛等都可以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尤其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效果尤為顯著。
第三,磨練創新意志。創新意志是創造者自覺地確定創造目標、克服創造活動中的困難并實現創造目標心理品質,表現為創造活動中的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與自制力等。如在欣賞徐悲鴻的畫作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徐悲鴻的創作意志,讓小學生們間接磨練自己的意志品格。
第四,優化創新風格。正確的創新動機與價值取向、良好的道德品質、非凡的創新魄力、勇于突破傳統束縛等,這些可以促進創造性成果的產生。在美術教育中,逐步讓學生了解并熟悉這些品質,為創造力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二 發展創造性思維
思維是人類創造性活動的核心內容,思維過程決定了創造力的發展水平。美術教育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興趣,激發創造性思維;同時其教學形式的豐富性也可以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興趣作為最好的老師,可以讓學生主動并積極思考。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興趣方向在他們的興奮點上引導,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有的學生喜歡汽車,讓他們說出汽車的名字特征功能,接著老師可以讓學生用繪畫來設計自己的汽車,這樣學生們便情緒高漲,設計了各種各樣的車形狀;并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構思、表現手法、繪畫內容等,讓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
為了讓學生可以創造性表達,教師可以設計多種繪畫形式,如蠟筆畫、吸管吹畫、印章畫等,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創造,激發其創造力。如此,通過一系列的有目的的美術教育活動,打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帶動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 促進良好想象力的形成
想象是創造發明的源頭,也是衡量創造性思維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在美術教育中,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發揮想象來創造美術作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其形成良好的想象力。如“賀卡設計”教學設計中,如何讓學生展開想象,創造出有新意的形式。筆者認為可以這樣做:首先通過圖片聲音信息,讓學生在視聽覺上有所感受,在欣賞過程中,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并開啟他們的想象之門。然后將一組學生設計的卡片進行播放,這樣小學生就可以找到同齡人設計的共同點,想象再一次啟發,獲取更多的內容與形式。最后學生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賀卡。可見,想象是從大量的感知事物中黏合、創作的,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在美術教育中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想,盡可能接觸到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讓小學生們運用各種感官來了解生活。通過對現實生活各種事物的想象,啟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四 有利于小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觀察力是快速而敏銳地發現有些事物的顯著不同,可以說,一切創造發現都源于超常的觀察力。美術教育中同樣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力,當教師將一幅作品中的觀察智慧解說時,就可以對小學生的觀察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米勒的《播種者》,作品展現的是對勞動者的歌頌與土地的依戀。作品中的內容雖然是播種耕地拾穗等生活瑣事,但這些正是畫家細微觀察之后的結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務必引導學生認真賞析,有意識地讓學生知道觀察力在作品創作中的作用。
五 結束語
要貫徹美術課程標準目標,必須重視美育教育功能,更新傳統的美術教育觀念,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在美術教育中不斷地培養小學生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胡文偉.美術教學如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9)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