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班級管理實踐中,作為班主任,筆者與科任教師有效協作、堅持不懈地遵“四”循“十”的原則,抓實、抓活班級管理工作,帶出了一個個“棒班”,實現了教書與育人工作的雙豐收!
【關鍵詞】有效協作四個基本原則十項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143-02
班集體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在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如何有效協作,創建文明團結、自主和諧、進取向上的集體,往往是一個現實問題。常常會出現兩種現象:(1)班主任“管導向”,對科任教師的事不愿理睬;(2)科任老師“管教書”,認為班級的事,該由班主任自行解決,將問題推給班主任。兩種現象結果:處理得當,班集體就會擰成一股“繩”,欣欣向榮!班主任是一個“閑人”;處理失當,班集體如同“一盤散沙”,支離破碎!班主任是一個“忙人”。
一 班級管理的四個基本原則
筆者當過多年的班主任,特別注重與科任教師的有效協作,總結出應遵從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1.互尊互信原則
班主任與科任教師處理好關系對于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至關重要。班主任必須尊重信任科任教師、構建和諧氛圍,遇到問題時首先深刻反思自己,不能“踢皮球”似的將責任推向科任教師。一個班級里的任課教師,由于各種原因的制約,可能會出現個別薄弱學科,如果班主任一味責怪和埋怨教學能力偏弱的科任教師,其結果只能是同事間缺乏信任,甚至產生積怨而懈怠工作。
2.互通互商原則
在師與師、師與生間搭“心”橋,有事好商量,多換位思考。經常引導學生去尋找科任教師的優點,并適時適度表達,從而讓科任教師喜歡這個班集體,主動來關心、呵護它。班主任作為班級的“大班長”,與學生、家長的接觸較多,往往對學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故應積極主動地向科任教師介紹學生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以及來自學生的合理訴求,以利于科任教師有針對性地制訂自己的教育教學計劃,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同時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長,對他們的了解可能受思維定式影響,會產生片面的認識或偏差,這就需要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多交流溝通,掌握更豐富的信息,從而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如有些學生在班主任上課時,表現很好,但在科任教師的上課時,有些松散,所以要通過班主任與科任老師的協作溝通,細致掌握每位學生的全面表現及思想動態,班級管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若學生當中出現傾向性的問題時,班主任應會同科任老師“把脈問診”,對癥下藥;在制訂班級目標等重大事務時,團結科任教師共商大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努力使班級集體目標與學科教學目標實現無縫對接,并按照集體目標的要求分工協作,因時制宜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發揮“步調一致”的教育正能量。
3.互夸互捧原則
班主任首先做好宣傳推介工作,向學生介紹科任教師的特長、優點,使學生打心底佩服教師。工作中,當科任教師請你幫忙時,班主任決不能因“我很忙”“改日再說吧”等借口而予以委婉拒絕,要樂于擔當。否則這可能會疏遠了班主任與科任教師的距離,失去工作中的左膀右臂,甚至不利于班集體的團結。
4.互助互學原則
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同服務于一個班集體,肩負著教書與育人的雙重使命,既要合作互助,又要競爭互學。這樣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有望實現團隊效益的最大化。故在教師之間應大力倡導:有教學資源信息,公之于眾,共同使用,不搞保密化;有教學經驗,相互交流,探究切磋,不搞私有化;有意見分歧,相互研討,共同協調,不搞矛盾化。在新老教師之間倡導:以老帶新,以新促老,互助互愛。一般來說,老教師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情操高尚,青年教師要虛心求教、認真學習、力促提高;青年教師朝氣蓬勃、敢沖敢闖、上進心強,老教師要關懷愛護、精心呵護,切勿求全責備,埋沒人才。
二 班級管理的十項策略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情感上“賄賂”科任教師、行動上“拉攏”科任教師,從而輕松地贏得這支班級建設的主力軍。可循序漸進,踐行以下十項策略:
1.摸清班底
每逢新學期伊始,我首先量身制作“旺旺大禮包”——班情簡介[學生名單、班干和課代表的人選、成績狀況、學生個人信息(諸如家庭聯系方式、家長工作單位、上學年情況綜述、有無特殊體質、班級課表等)],及時與科任教師共享。另外,制作班級座位表,使科任教師較短時間內熟悉基本情況,為全員參與班級管理工作把握了主動權。
2.共訂班規
要想成功地管理好一個班級,依學校守則、規范制訂操作性強的班紀班規很有必要。但應及時征詢科任教師的意見,并告知科任教師共同維護的基本規則,以利于統一認識,協調一致,更能科學地管理、實施本班的教育教學工作。
3.了解教師
詳細了解科任教師的基本信息,在細微之處見真情。如
制作班級“師生生日表”,利用班會課舉行“慶生”聯歡會,邀請諸位閃亮登場,師生一起參與活動,互贈小禮物。
4.推介教師
積極向學生宣傳科任教師的個性特色、敬業精神、教育成果,從而積極促成科任教師與學生之間美好感情的生成。科任教師也會被你的真情善舉所感動,欣然接受工作中的合理化建議,這對班主任的工作是很大的支持。
5.設計“節點”
以特殊的節日或紀念日為契機,通過意想不到的“小動作”拉近師與師、師與生之間的距離,營造和諧的班級管理氛圍。
6.誠邀參與
每次大型活動(如主題班會、運動會、聯歡會、郊游、參觀、文藝會演、期中總結等),盡量邀請科任教師一起參與。既使師生間關系更為融洽和睦,又能為班級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
7.培養骨干
每期選派學習好、能力強、熱情高的學生擔當各科課代表,使他們成為科任教師的得力助手,當好三個方面的“聯絡官”:班主任通過他們能客觀全面地了解班級動態;科任教師通過他們能細致地了解到學生的學習訴求;學生通過他們能及時地了解到教師的教學安排。
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我充分利用課代表的骨干引領作用,每人發給一個日記本,讓他們每堂課后記錄下科任教師表揚了誰、批評了誰,科任教師有什么建議等,一一記錄在案,每周召開一次反饋會,這樣班級管理工作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
8.營造和諧
班級管理要關注“小節”,為科任教師創設舒心愉悅的授課環境氛圍。首先做好常規事務,如清理講臺、擦凈黑板、唱好歌、做好課前準備等。其次注意交往細節,如讓學生記住科任教師的姓氏,并以“×老師”為稱呼語,而不能冠以“語文老師”“數學老師”這樣機械的稱呼。
9.借勢利導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客觀地講師生間不出問題是不正常的,教育的藝術在于將問題轉化為機會。學生出現問題時恰恰是教師幫助、教育的最佳良機,也是教師不斷修正自我、不斷進步的契機。
10.內外結合
班級管理工作是一項細心的工作,只有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互相補充,方顯相得益彰,并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 結束語
我就是這樣堅持不懈地遵“四”循“十”的班級管理的原則與策略,抓實、抓活班級管理工作,帶出了一個個“棒班”,實現了教書與育人工作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田恒平主編.班主任理論與實務[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