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雖然鄉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但仍有一部分鄉村學校、家庭的健康觀較為落后,對正確的衛生習慣認識不到位,缺乏指導學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能力。本文對學生的衛生習慣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衛生習慣鄉村孩子健康觀念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146-01
一 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言行舉止感染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們模仿的重要目標。因此,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需要家長和教師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言行舉止來感染孩子們。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板書整齊,確保教室內環境干凈。嚴格要求學生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夠隨地吐痰,從而促使學生在環境中受到良好的感染;(2)在平常教學和生活中,教師和家長都應該穿著干凈的衣服,讓學生們認識到不講衛生是不好的習慣;(3)當教師看到垃圾紙屑時,應該主動將其放置在垃圾桶里。這樣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學生們自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從而促使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 激勵為主,肯定學生正確的衛生行為
鄉村學生的衛生習慣并不是短時間養成的,需要長時間的規范、堅持。因此,需要教師和家長創建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對他們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正確的衛生習慣予以肯定,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采取激勵機制。如一個班級里學生在打掃教室、值班過程中做得較好的,教師便可以在全班公開進行表揚。同時,學校還應該每周衛生情況保持較好的班級或宿舍頒發榮譽證書。反之,對于那些衛生習慣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對其展開批評,但是教師也應該采取引導策略,讓他們認識到不講衛生是不好的習慣,指導他們向愛講衛生的學生進行學習。在每學期結束之后,教師應該展開一次評價,對衛生方面做得較好的學生應該進行表揚,讓學生們在教師和家長的肯定中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三 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由于鄉村學生長期受到家庭和環境的影響,缺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意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時不能夠一步到位,而應該循序漸進,逐步展開實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衛生習慣要求。由簡單的衛生習慣到復雜的行為,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針對鄉村學生所制訂的《農村小學營養餐安全管理》條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進餐行為記錄表》,從而幫助學生采用科學的評價方式來規范自己,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這個記錄表中應該明確記錄著學生們的生活狀態,充分體現規范學生良好習慣過程中所取得的效果。同時,對于一些自我規范意識較強的學生可以采取自我評價的方法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有針對性地選擇關注點,從而引導學生健康行為的養成。
四 擴大宣傳,增強鄉村學生良好的衛生意識
在激勵學生形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過程中,還應該采取思想教育的形式。通過開班會、講座等形式不斷擴大對學生衛生習慣要求的宣傳,還可以通過播放良好衛生行為的視頻,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受到感染。同時,還應該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針對不同學生的衛生習慣,采取談話的形式,幫助學生改正不好的衛生習慣。讓學生在思想上樹立起愛衛生的觀念,增強鄉村學生良好的衛生意識。
五 及時引導,共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在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雖然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樣便需要教師及時引導,然后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改正。如:在日常打掃衛生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沒有將死角清理干凈;剛打掃干凈的地板一會就出現了垃圾,以及床上出現衣物亂扔亂放的現象。當這些問題出現時,便需要教師加強引導,讓學生們知道怎么做是正確的,平時應該注意哪些地方出現了問題,使他們都能夠具備較強的衛生責任意識,共同維護身邊的衛生環境。教師要讓學生們意識到只要有一個同學不愛護衛生,那么便會大大地損害學校的衛生校容。如要求學生不留長發,疊好被子,學會整理內務,保持宿舍干凈整潔,養成刷牙、洗澡勤換衣服的習慣;同時要求服裝干凈整潔,不隨意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學會整理宿舍、教室等,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和家長必須具備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能力,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良好的衛生行為。但是鄉村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形成的,需要學生經過長時間的規范、家長和老師的有力引導,才能夠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因此,必須持之以恒,才能夠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張鴻.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4(1):112
[2]湯衛東、王兵、陸天橋.關注學生成長成才培養其自我鍛煉能力[J].成才之路,2014(3):22
[3]羅玲芳.課堂上如何恰當處理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J].中學教學參考,2014(3):7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