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的性質,由20世紀50年代的政治性、思想性,到80年代的工具性,進而發展到現代的人文性。語文學科性質的改變,使語文教學也相應地發生了改進。面對當前語文教學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困境,本文將從轉變觀念、轉變角度、激發興趣、快樂教學四個角度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學科性質語文教學觀念角度興趣快樂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5-0164-01
語文是什么?語文的全稱是語言文化。在我國臺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語文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語文學科的性質,由20世紀50年代的政治性、思想性,到80年代的工具性。雖然工具性的提出,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使語文教學擺脫了政治的附庸、斗爭的工具地位,推動了語文教育的發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工具性已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無法解釋蘊含于其中的人的情感、個性、意志等因素的存在。于是人文性應運而生,并已成為共識。針對語文學科性質的改變,語文教學也相應地發生了改進。
面對當前語文教學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困境,筆者就此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一 轉變觀念
從傳統意義上講,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而目前語文教學除了肯定其工具性之外,更多的是強調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語文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并不是要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思想,而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現代語文教學要求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拋棄原來的教學常規,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教學。因此,本人的體會是對傳統的教育是必須揚棄的,而不是拋棄。既不能全部繼承,只改課程不改觀念;也不能全盤否定,樣樣翻新。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省略,對教師教學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樣不能省略。
二 轉變角色
傳統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單向地傳輸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死記硬背,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一般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得學什么,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根本無從談起。誠然,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全盤否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弊端也日益凸顯。教師一講到底,限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師生一問一答,剝奪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結果造成了費時較多、收效較少的局面。現代語文教學要求教師逐步地轉變角色:要從教導者轉變為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學生才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較為科學的教案。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現代語文教學要求轉變角色,實際就是要教師營造民主的教育環境,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發展的伙伴。
三 激發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且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培養學生的興趣,可以開發他們的智力,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緒,并給予他們無窮的力量,對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他們能認真思索、鉆研,直至攻破;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逐漸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意志力,而在這樣的力量的支配下,會使他們迸發出無窮的智慧,促其成才。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個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引起學生尋求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了感性材料,也為學生架起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
四 快樂教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兩千多年前《論語》里孔子對愉快教學的表述,揭示了學習過程本身應該充滿樂趣,使學生從中獲得情感的滿足。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實施快樂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也非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快樂教學的最佳效果與良好的課堂氛圍分不開。首先,提倡教師微笑進課堂。微笑是聯系師生情感的紐帶,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滿腔熱忱來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端莊、語言親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勢來輔助教學,讓學生感到聽你的課是一種精神享受。再次,要善于發揮正強化的作用。“正強化”是指運用表揚、激勵、肯定、鼓動等手段發掘一個人的優點使之得到及時地鞏固、發展,從而形成一種心理定式。教師在語文課上經常使用正強化,會使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和愉悅的心情,對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很有幫助。也可用故事、表演、挑刺、幽默等趣味性措施,使學生快樂地投入學習,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更深刻、更全面。
總之,語文教學的改革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只有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改革才能真正做到在現代教育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時代潮流中與時俱進,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