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于近日發布一年一度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根據經濟、宜居、宜商、可持續發展、知識、信息、和諧、文化等九項指標,為全國近300個城市的競爭力排名。報告顯示,香港連續第12年成為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一名。中科院的這份報告對于香港而言有喜有憂,喜的是綜合競爭力連續12年排列首位,實屬不易,這與香港的雄厚基礎、各界的努力密不可分;憂的是,這種優勢正在日漸削弱,香港與內地城市的差距正在縮小,更有被內地城市超越的可能。
《藍皮書》提到,香港競爭力增速乏力,后勁不足,稅收、人才和軟硬件設施等方面優勢亦逐漸弱化,有機會遭內地城市超越,更指出“占領中環”一旦發生,將影響香港競爭力,而港人與內地來港人口的矛盾不斷激化,亦會削弱香港的和諧城市競爭力。港人若仍不能居安思危,及時改變當前政治生態,失去“競爭力一哥”地位是遲早的事。
居安思危
香港被評增速乏力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直以來,香港都是中國最具有競爭力的城市,但隨著近年內地高速發展,香港的優勢逐漸弱化,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兩地差距不斷加大。中國社科院發表的這份《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香港雖然連續12年在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上蟬聯首位,但部分細項排名已被內地城市超過,其中最宜居城市被珠海取代;而知識競爭力則落后于北京、上海及南京;訊息競爭力也不及深圳、上海和廣州。香港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有逐年減弱之勢。在1990年代,香港占中國經濟的比重高達25%,目前已下降到3%至4%。2003年香港與廣東省GDP大致相當,至2010年香港的GDP只是廣東的33%。2008年香港仍然是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的城市,現時已被京、滬兩地超越,預計到2015年將降至第7位,居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和天津之后。
事實上,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香港的經濟結構單一問題并非一日之寒。正如這份報告所言,香港經濟過分依賴金融和房地產等少數行業,不僅缺乏穩定的增長點,而且造成“高地價、高房價、高租金”的惡性循環,影響市民生活質素,阻礙中小企業發展,令香港競爭力不斷被削弱。
更令人擔心的是,近年香港社會越來越政治化,經濟和民生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低,尤其是部分政客興風作浪,煽起排內情緒,頻演“驅蝗”鬧劇,進一步加劇香港與內地矛盾,香港已由從前的“好客之都”成為了“趕客之城”。政改紛爭不斷,“占中鬧劇”一觸即發,這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對解決香港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都會形成嚴重的束縛和阻遏。社科院此次發出的“占中一旦發生,會影響香港競爭力”的警告,也并非危言聳聽,更應引起香港全社會重視。
社科院提出的種種問題,既是警示,也是忠告。隨著內地重要城市的崛起,香港原有的實力即使在提升,也無論如何不可能再獨占優勢。其實,香港仍是中國最重要的區域經濟體,背倚國家的政策支持,其資本市場的成熟度和與世界的關聯度更高,這些“先行一步”的優勢都是香港競爭力的體現。但香港也要有危機感,發揮優勢,改善不足,開創新的增長點,提升綜合競爭力指數,才能在兩岸四地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
傳聞不實
長實再次否認撤資
從去年下半年起,長和系頻頻出售資產,一方面,出售天水圍嘉湖銀座商場、分拆港燈上市而減持部分股權等;另一方面,在歐洲及澳洲大舉投資。這一連串舉動,均令市場傳出李嘉誠有意“撤資”的傳聞,引發外界對香港營商環境的諸多猜測。社科院此次的《藍皮書》中更罕有地點名提及,雖然香港營商環境繼續保持全國首位,但李嘉誠旗下公司的“撤資”傳聞,可能對香港整體的宜商城市競爭力產生影響。對此,長實(長江實業)近日發表聲明稱,集團主席李嘉誠已在多個場合強調沒撤資,香港與內地繼續是重要的投資地域。至于社科院的《藍皮書》,則沒有闡述提出此一看法的理由,而是以“如下半年頻頻出售本港房地產項目”為例證。
事實上,李嘉誠近年對“撤資論”相當敏感,過去兩年最少六次親口否認撤資,并強調自己愛國愛港,不會撤資。如2012年3月特首選舉后,支持唐英年的李嘉誠稱,無論誰做特首,都不會撤出香港。和黃出售屈臣氏集團時,他更強調屬正常商業活動,又稱撤資是“天方夜譚的笑話”。以商業角度來說,看到哪一個地方有投資潛力,然后調動資金到當地投資,是跨國企業正常做法。只是,這些交易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其對未來香港經濟的謹慎態度。
樓價回落
六大指數全數報跌
香港樓市今年以來成交冷淡。有數據顯示,5月1日至12日,香港一手住宅交易金額環比下跌31%,達到32.43億港元;二手住宅則環比下跌21%,為68.77億港元;若將工商鋪及其他計算在內,香港樓市整體買賣金額環比下跌了24%,至116.67億港元。負面消息不絕,樓價終于走低。反映樓價走勢的中原六大指數于近日全線報跌。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結束兩周連升掉頭跌,最新報118.31點,按周跌0.61%。中原城市大型屋苑領先指數(CCL Mass)連跌兩周,最新報117.41點,按周跌0.45%。兩大指數同創三周新低。
實際上,自2013年4月底香港實施一手銷售新例已一年有余,各大發展商要摸著石頭過河來適應新例,唯恐墮入陷阱,令新樓供應變得龜速。據統計,新例實施首個月,一手登記跌至135宗的歷史新低水平。除新例影響,政府的重稅亦影響豪宅交投。困局直至去年10月,新地送稅變相大劈價約30%開售天璽貨尾后才得以打開,誘發香港本地睇樓客以至內地買家重新入市,其他發展商亦爭相仿效,才令去年11月至今年1月一手交投量回升至逾千宗水平。在辣招及加息預期下,業界預料,中小型單位將成劈價重災區。
由于辣招成效漸現,港府已著手調整相關措施,將放寬換樓期限。盡管港府強調此次調整只是按照政府一貫政策做出,并不意味著會對政府推出的多項“辣招”松綁。但其象征意義深遠,顯示出港府已由以往的強硬調控,轉變為愿意因市況進行微調,亦可能會是“減辣”的開始。
黃金周間
內地客人買樓絕跡
剛剛踏入5月的香港和暖濕潤,不過,這樣的好天氣卻沒有使香港“五一”樓市“升溫”。黃金周效應在港府未撤雙辣招、內地經濟放緩、人民幣貶值,及無大型新盤催谷的大環境中逐漸褪色,來港的內地睇樓團幾近絕跡。
今年“五一”黃金周,香港各大發展商都未針對內地客推出優惠政策。各大地產代理也未按過往慣例,組織內地客睇樓團來港,只有美聯物業安排少量內地客來港睇樓,但多數內地賣家只看不買。黃金周第一日更是行情冷清,是有史以來銷情最差的黃金周之一。
內地客在港入市意欲弱,令香港樓市于“五一”黃金周期間全靠港人支撐。一連四日的小黃金周假期,新盤只賣出52套,只有4套為內地客入市,包括大坑上林、元朗溱柏、馬鞍山迎海及元朗爾巒各1套,比例僅約7%,情況與以往大相徑庭。其它新盤以香港本地用家為主導,其中備受投資者青睞的灣仔喜匯,在黃金周期間,合共只賣出10套,銷情也一般;元朗溱柏則賣出6套,當中不乏本地上車客。二手屋苑成交量也未能大幅抽升,大多以尋找筍價平盤的本地客為主導,只有零星內地客入市,令昔日“土豪”內地客們一擲豪金,搶購樓盤的“神話”難以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