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濕地、候鳥。走在崇明島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時光變得悠然。
崇明島素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美譽,被稱為上海的“生態后花園”。“島上空氣和市里不一樣。一到這兒,人就神清氣爽。”這是許多到過崇明的上海市民共同的感受。崇明PM2.5三年平均值僅為35,是上海空氣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天藍水凈,這是我們的專享‘福利’。”許多崇明百姓引以為豪。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日前在滬發布《崇明生態島國際評估報告》。這是該組織首次針對“發展中國家大都市圈內生態示范區域的建設進程”開展的國際評估。
上述報告認為,崇明生態建設的核心價值反映了UNEP的“綠色經濟”理念,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發展中國家探索區域轉型的生態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UNEP將把崇明生態島建設作為典型案例,編入該組織的綠色經濟教材。
建設“生態特區”可能性
2011年,UNEP與上海市科委簽署協議,對崇明生態島建設開展評估。國際評估專家多次赴崇明島實地考察,在同濟大學、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華東師大等配合下,對上海市政府相關委辦局、崇明縣政府、當地企業和居民進行全面調研。
《崇明生態島國際評估報告》全面評估了崇明島在社會、經濟、環境三大可持續發展領域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內容涵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保護區,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固體廢棄物管理,低碳經濟和能效提升,農業和有機產品,可持續交通等七大主題。
上述報告指出,崇明實施了東灘濕地的修復和保護、瀛東村居民建筑生態改造等示范工程,在飲用水安全、水污染控制等方面成效突出,對外聯系能力實現質的飛躍,零散式農業經營開始向綠色、有機品牌體系建設轉變,具備了“全島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的能力。
聯合國專家提出四項總體建議:在崇明島建立生態文明特區;系統推廣示范項目,擴大科技引領效應;鞏固并提升生態建設成果,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強人才培育,構筑保障體系。
那么,何為生態文明特區?能否在崇明島建立這一特區?
談到提出這一建議的原因,UNEP執行主任特別顧問王之佳表示,UNEP注意到,2007年,中國政府首次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因此,該組織認為,中國可探索建立生態文明特區,像當年的經濟特區拉動GDP一樣,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聯合國專家對崇明島做了調研后發現,當地具有成為特區的潛力,希望上海市政府能研究這一建議。”王之佳說。上海市科技攻關項目“崇明生態島建設指標體系研究”首席專家、華東師大教授曾剛認為,在崇明建立“生態文明特區”可謂正逢其時。
在地理條件上,崇明島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區位條件優越、生物資源豐富,且相對獨立;在區域位置上,崇明隸屬上海,在產業發展上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和人才支撐,上海的一批新興高端產業可移植到島上,特別是那些需要依托優良自然環境的產業,如生態農業、新能源、信息產業,十分適合落戶生態島,產業鏈還可延伸至長三角地區,輻射全國。
從國內示范效應看,曾剛認為,崇明生態文明特區的建立,將為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樣板。新型城鎮化不是新一輪城市化,而是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崇明島這片土地,為留住鄉愁保存了空間。
從國際影響來看,崇明生態文明特區將為全球生態島建設帶來更大的借鑒價值。目前,國際上對如何建設生態島存在爭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的方案是“生態系統管理”,包含應對氣候變化、化學品管理等七個方面。“我們發現,崇明島的建設方案與生態系統管理方法頗吻合。”
如果在崇明設立生態文明特區,該如何建設?曾剛認為,這一特區的定位應是:廣泛利用全球智慧資源,打造具有國際示范效應的生態產業。所謂“利用全球智慧資源”,就是要吸引國內外一流的企業、組織落戶特區。這和現在的自貿區建設有相似之處,不同于當年經濟特區利用土地、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開展招商引資的功能定位。
在曾剛看來,“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球共識,對外國企業具有感召力。把國內外精英吸引到崇明生態島后,可打造四個產業:農業總部經濟、信息產業、健康產業、旅游業。
兼顧生態與經濟發展
農業總部經濟,指引導農業企業在崇明島建立總部基地,從事品牌管理和生態技術的研發,企業的大規模生產基地可以設在外地,這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生態文明特區農業品牌效應。發展信息產業,是因為崇明島地處太平洋海底光纜起點,具有數據交換的天然優勢。
崇明的健康產業,應以養老服務業和養老技術產業化為主,挖掘我國首個“長壽之島”的經濟價值。島上的旅游業,則應向體驗式生態旅游發展。
坐落于陳家鎮的智慧島數據產業園投資逾100億元,是“森林里辦公”的產業園區,將全力打造數據報稅倉庫、數據交換中心、數據產業研發基地、數據交易平臺和數據企業孵化空間。前來洽談的企業十分看好園區的環境優勢和發展前景,“因為這里有市區產業園區所沒有的綠色發展空間”。目前,已有58家企業入駐智慧島數據產業園。
上海市科委社會發展處負責人稱,從崇明發展現狀來看,這座生態島確實需要在產業生態方面注入更多活力,提升發展速度。“上海可以放幾個大的環保型產業項目到島上,如會展、娛樂、旅游業項目,這樣就能拉動產業生態發展,也有利于當地農民增收。”
占據上海近四分之一面積的崇明縣(包括崇明、長興及橫沙三島),近幾年的經濟體量始終徘徊在全市17個區縣的末位,僅占上海經濟總量的1.1%左右。近兩年,受長興島造船業不景氣拖累,崇明全縣增加值告別了此前9年的兩位數增長。
崇明現有的特色產業也亟待升級。以有機農業為例,市科委和市農委正在崇明推廣有機種植技術,但經濟效益不夠顯著。市科委社會發展處負責人說,有機蔬菜的價格是每斤十幾元至二十幾元,約為普通蔬菜價格的10倍,農產品的價格敏感度很高,會導致有機蔬菜賣得不太好。如果要讓更多市民接受崇明有機菜,企業就應提升其品牌價值,在物流、銷售等環節下功夫,形成一條完備的產業鏈。
而在旅游產業方面,隨著崇明生態島建設第二輪三年計劃的推進,除了東平森林公園、東灘濕地、西沙濕地,一批新的生態景點、項目會不斷推出。
長江橋隧通車,給崇明旅游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對崇明的旅游基礎設施、接待能力提出挑戰。上海崇明縣副縣長王智華說,崇明投資3.9億,改造了22個基礎設施,接待能力從每年3~4萬人次提高到8~10萬人次。
目前,崇明區初步形成了濕地觀鳥科普旅游、森林觀光旅游和農業休閑旅游三塊比較有影響力的品牌,現在的思考是如何圍繞這些品牌進行深度開發。一方面,崇明將充分挖掘農業特色,大力推動生態采摘、休閑垂釣等旅游項目;另一方面,將圍繞長興島橫沙漁港項目,打造集漁業文化、漁品交易、餐飲娛樂、濱江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項目。
王智華還表示,依托崇明的水資源,已有開發水上娛樂項目的初步設想:一是開發崇明三島水上游玩項目,今后游客從黃浦江出發,可乘船到崇明三島游玩;二是開發環島水上游玩項目,利用崇明發達的內河水系,串聯沿途優美的自然風光,推出系列水上休閑活動。
看中生態島的發展前景,一批批體育產業、養老產業、旅游產業也前來尋找機遇。目前,崇明已有兩個全生態養老社區納入規劃方案:陳家鎮養老產業基地和“東灘長者社區”。兩大項目將為上海發展中高端養老產業“投石問路”。也許若干年后,“去崇明養老”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生態溢出效應漸顯
《崇明生態島國際評估報告》指出,盡管“崇明島目前仍是上海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但其“致力于實現人居、自然和產業的生態和諧”,有望“成為上海新一輪發展中的引擎”。
“適宜人居始終是我們的追求,這不僅是指表面意義上的環境適宜人居,更是指生活水平、保障水平、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的適宜人居。”崇明縣委書記趙奇認為,“建設生態島與打造幸福民生的目標是一致的。”
這一點,在被視為發展“總綱”的《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2010~2020年)》中得到了充分印證。最初設立的22項主要評價指標中,許多就直接涉及民生,比如人均社會事業發展財政支出、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骨干河道水質達Ⅲ類水域比例及空氣AQI指數為優的天數等。
為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崇明還婉拒了一批工業落地項目和唾手可得的GDP。根據《崇明工業產業導向和布局指南》,但凡列入限制類和禁止類項目的產業,一律不得上島。
制度設計釋放了民生紅利。島上大氣質量常年維持在1~2級水平;內河骨干河道水質保持在Ⅲ類水;土壤環境質量指標達到國標一級要求;森林覆蓋率達20.5%。經過這幾年改造,島上農村面貌也煥然一新:各村垃圾回收率達80%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81%,畜禽糞便資源利用率81%……目前,內河骨干河道水質達標率、空氣指數達標率、公眾對環境滿意率等多項指標已提前實現《綱要》提出的2020年終期目標。
而生活保障水平的提升,更是讓百姓切實感受到了變化。崇明70萬戶籍人口中,農村居民達48萬。新農保制度實施以來,基礎養老金已增至目前每月580元和540元兩檔,平均每年增幅70元以上,而農民實際領取的平均水平達每月598元。近年來,崇明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年均增幅達19.6%,今年人均籌資水平達1780元。崇明16周歲以上農村戶籍人數(不含在校生)有37.15萬人納入了社會養老保障,參保覆蓋率達99%。村民老范是這些政策的受益者,他說:“這幾年光養老金就漲了一倍多。”
“空氣質量好,也能當飯吃?”過去崇明百姓揶揄的一句話,如今正在島上得到驗證。
生態島建設帶動的第三產業也創造了一批新崗位。位于崇明開發前沿的陳家鎮,不少農村地區拆遷變成了社區。原先的鐵塔村村民朱偉功親歷了變化:村里一些年輕人經過培訓,在毗鄰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而建的東灘濕地公園里當上了講解員。三年來,東灘濕地公園、金茂凱悅酒店、上外賢達學院等為3000多名當地農民提供了各種崗位。眼下,上海首個自行車主題公園——陳家鎮自行車公園正在規劃建設之中,“一定也會產生很多新崗位”。朱偉功說,這是生態島建設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
而在島上,“農家樂”也正經歷著蛻變。“莫干山的高端別墅,比大多數五星級酒店還貴,即使是旅游淡季也是一房難求。為什么?山林的生態環境、頂級的空氣質量加上高檔的建筑裝修,構成了獨一無二的旅游體驗。”崇明縣旅游局局長張立新思考的新問題是,“崇明的農家樂能不能也因島上的好空氣、好環境,賣出好的價錢來?”
在豎新鎮仙橋村,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正致力于一項“桃花村試驗”。田間農屋被重新利用,改造成環保美觀的田間“餐廳”:人們可以在里面開沙龍、喝咖啡;農民房則被設計改造成綠色、低碳的創意住宅,“一個晚上2500元的費用也無法阻擋市區的嘗鮮者”。
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直接的效應是提升了崇明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為農民增收增加了渠道。崇明特產白扁豆、金瓜、馬蘭頭等經加工包裝后,運往市區各大專賣店;以有機蔬菜為主打的快餐進入了滬杭高鐵;去年,分布于全市的300多家崇明農產品專賣店年銷售額達7億元。“這是生態建設釋放的紅利,讓越來越多農民從中受益。”崇明縣農委主任袁剛說。
顯然,生態建設的溢出效應遠不止于此。
在規劃藍圖中,崇明未來將依托上海優勢,發展總部經濟。“而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全球高端企業和人才入駐,眼前的生態建設可以說是一種筑巢引鳳。”崇明縣縣長馬樂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