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表示,將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李克強話音剛落,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表示為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共同發展,決定原則批準開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簡稱“滬港通”)。
最快在今年的10月份,中港兩地的投資者便可通過“滬港通”投資對方的股票市場。這是香港乃至內地金融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香港交易所主席周松崗形容它的意義“等同于20年前H股來港上市”,而對于內地而言,“滬港通”作為資本項下開放的其中一環,將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則形容此為“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首班車”。
自從宣布建立“滬港通”以來,香港交易所(下稱“港交所”)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便多次舉行各界的研討會以及溝通會,向市場參與者以及媒體介紹“滬港通”的具體操作方法。具體而言,“滬港通”是在內地和香港兩地證券市場之間建立一個交易與結算的互聯互通機制。在這個機制下,兩地的投資者可以通過委托本地證券商,經本地交易所與結算所買賣、交收對方市場上市的股票。
最小制度成本
實現最大市場成效
“滬港通”對于投資者資格、投資標的均有所規定,根據規則,香港投資者通過香港的證券商直接買賣特定范圍的A股,即上證180以及上證380的成分股,對于香港投資者而言,買賣A股的過程與買賣港股無異,并不需要在內地經過任何額外的手續;內地投資者則可以通過內地券商經上交所直接在內地購買試點范圍內的港股,即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分股,以及同時于港交所及上交所上市的A+H股。
值得一提的是,“滬港通”對于香港投資者的資格并無具體限制,但要求參與的內地投資者其證券賬戶余額需要有50萬元人民幣。根據上述所設定的投資特定范圍,則香港投資者可投資的A股股票有568只,占A股市值的90%;而內地投資者可投資的港股股票則有266只,占港股市值的82%。
與此同時,為了保障內地資本市場的穩定,“滬港通”在試點初期,對人民幣跨境投資額度實行總量管理,并設置每日額度,實行實時監控,股票結算與資金交收將通過本地結算所先在本地進行對減,然后再以凈額方式與對方結算所作最終結算。其中,投資A股的“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而投資港股的“港股通”總額度為2500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05億元人民幣。據彭博整理的數據,這相當于過去一年港股每日買賣平均值的21%及上交所日交易量的14%。
之所以“滬港通”采取上述各種制度設計,主要是考慮到風險可控原則。就如李小加所言,“滬港通”是內地循序漸進開放資本市場的一大創新,旨在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換取最大的市場成效。即兩地市場盡可能地保留沿用自身市場的法律、法規、交易習慣,同時盡可能地降低對投資者的限制因素,讓市場力量發揮決定性作用,實現最大幅度的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
“滬港通”救不了市
可以說,“滬港通”是七年前曾呼之欲出的“港股直通車”的變形,只不過,與“港股直通車”相比,“滬港通”在投資范圍以及投資額度上做出了具體的限制。盡管這是一個打了折扣的“港股直通車”,但絲毫不妨礙資本市場為之歡呼雀躍,特別是在近期兩地股票市場表現低迷的大背景之下,在公布“滬港通”的當日,上證綜合指數上漲1.38%,深圳成指上漲0.69%,恒指則上揚1.51%。
七年前,“港股直通車”宣布之后,恒指數月內飆升上萬點,“滬港通”則無法重演上述情景。有分析人士對記者分析說,這主要是由于“滬港通”對于投資額度有所限制,此外,相較于2007年資本市場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處于亢奮的狀態,以及彼時市場資金充裕,投資者投資熱情高漲,目前資本市場的流動性缺乏,而由于美國啟動退市程序,投資者觀望氣氛濃,且無論是香港的投資者抑或是內地的投資者,對于對方的資本市場仍不甚熟悉,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教育之后,“滬港通”的成交才能活躍。
港交所股本證券與定息產品及貨幣聯席主管陳秉強在近期舉辦的傳媒溝通會上亦表示,在“滬港通”的機制設計下,投資A股的3000億元人民幣額度并不會對A股構成太大的波動,因為3000億元人民幣只是A股市場的1%。不過,他亦表示,一旦出現“極端情況”,必要時“滬港通”可以暫停,若有個別股票涉及極端操作的話,可因應當時情況關閉交易信道。
據悉,為確保 “滬港通”的順利推出實施,港交所將在5月至8月期間舉行多場市場參與者推介會,并會要求與會者提交意向書,而在9月份,“滬港通”會進行市場演習,以確保市場有足夠的準備。
“‘滬港通’不是一個A股短期救市方案,其推出更主要的考慮是改變市場機制,引入新的市場活力與理念,形成一個長期的制度安排,逐步實現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李小加如是說。同時,他又表示,“滬港通”也不是中央給香港的大禮包。他強調,“滬港通”的戰略意義體現在制度的穩步提升與結構上的互聯互通,“開始時靜悄悄沒關系,長久穩定的市場活力才算最終勝利。”
分流投資渠道
“滬港通”無法令股市飆升,但它促進了人民幣的雙向流動,它為持有人民幣的投資者增添了投資的渠道,特別是對于海外投資者來說,更加愿意持有人民幣,因為他們現在可以通過“滬港通”投資股市。陳秉強認為,“滬港通”政策推行后,制度成本會逐漸減少,對人民幣發展有正面影響,相信會有相關人民幣的定價產品出現。
由此一來,離岸人民幣增添了回流的渠道,這對于人民幣國際化來說是有利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資金池將得以壯大。不過,投資者今后可以通過“滬港通”直接投資兩地股市,這將一定程度上對原有的其他投資渠道造成挑戰,特別會對R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以及QF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起到分流作用。
在過去,若香港個人投資者希望投資內地資本市場,往往需要通過購買RQFII產品來實現。實際上,目前RQFII投資額度的使用并不活躍,根據港交所的數據顯示,在香港上市的RQFII A股ETF產品中,除了南方A50 ETF,其余基金的RQFII投資額度使用率均不到50%。
談及“滬港通”對其他投資制度的沖擊,中國證監會表示,“滬港通”不僅不會對QFII、RQFII等現行制度的正常運行造成影響,反而可以更好地實現優勢互補,為投資者跨境投資提供更加靈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