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改革風起云涌。許多文章和傳說,都認為是三中全會提出了農村改革。
究竟是誰,首先在中央一級為包產到戶開口子的呢?
1981年的農村工作會議上,杜潤生有一個總結講話,他說:“認識是逐步提高的。比如包產到戶,三中全會是‘不準’,四中全會是‘不要’,31號文件是‘深山區孤門獨戶可以搞’,75號文件是‘三靠地區可以搞’。這正說明我們中央是按照唯物主義思想路線辦事的。”
三中全會時,有人提出包產到戶問題。鄧小平同志說這是個大事,沒有準備,不好表態。因此會議公報明確說“不準”。
近來,有些文章和史料表明,中央是陳云同志較早表態支持,包括姚依林等,這是不錯的。事實上1962年陳云就主張過借田、擴大自留地,私人養母豬,乃至可試行包產到戶等等。胡耀邦還到安徽調查責任田(即包產到戶)向中央報告認為是“確實起過積極作用但又十分危險的方法”。當時我聽到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同志解釋是:積極作用是增產;十分危險,是可能有方向路線錯誤。因此他說,這個報告就不要擴散了。(他把這份報告鎖在自己抽屜里。)
其實在粉碎“四人幫”后,第一個為包產到戶開口子的,不是別人,正是長期熟悉農村工作的華國鋒同志。有會議記錄為證。
1979年春,《人民日報》發社論不準包產到戶,3月15日一版頭條刊發張浩來信,反對包產到戶。國家農委主任王任重3月14日致函《人民日報》總編胡績偉要堅持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不能退回去。胡在后來的文集中也提到此事并感到遺憾。
這兩條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趙紫陽支持,最后由華國鋒同意才發文的。(見上書第49頁至50頁)
杜潤生后來說,華把這個門開了條縫,后面就擠開來了。
(作者曾任中共江蘇省委農工部部長)(責任編輯黃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