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日益改進,實效性明顯增強。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對大連六所高校開展的實踐教學情況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針對實踐教學的認知狀況、參與狀況、實踐方式、實踐效果及不足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探討,旨在了解實踐教學效果的基本狀況,以此構建“服務學習”實踐育人的新模式。
【關鍵詞】思政課 實踐教學 調查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001-02
社會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突出的特點和優勢。為了摸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與效果的基本情況,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對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大連交通大學、遼寧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的實踐教學情況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并對實踐教學的認知狀況、參與狀況、實踐方式、實踐效果及不足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探討,旨在了解實踐教學效果的基本狀況,并據此分析構建實踐育人的新模式。
一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樣本涵蓋了大連六所高校中十幾個學科和專業的大學生2500人,發出問卷2500份,有效回收問卷2168份,回收率是86.7%。男生1256人,占總樣本50.2%;女生1244人,占總樣本49.8%;大一學生1079人,占總樣本43.2%;大二學生1421人,占總樣本56.8%。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與效果的調查
1.思想政治課的認知程度分析
所有被調查學生至少學過一門思想政治課程,其中問及對思想政治課感興趣的程度時,接近86%的同學選擇的是比較感興趣,不到9%的人對思想政治課表示很感興趣;有44%的人認為學習思想政治課對思維方面有用,不到10%的人認為對生活有一定用途,還有21%的人甚至認為所學思想政治課程沒有作用。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從小學開始到步入象牙塔,這一階段雖然一直作為必修的課程,但對學生的影響不是很大,尤其是工科類學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比較嚴謹、抽象,缺乏趣味性,很多學生不太容易融入課堂,而他們對老師放歷史題材片、開紅歌會或演講會之類的活動卻印象較深。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定位還不分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諦是塑造人的優秀品格,與專業知識和技能比,其更注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養和引導。另外,其考核機制與其他學科也不盡相同。從上中學開始,政治課就同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分開檔次,學生、教師、學校都普遍重視程度不夠,多數教師上課畫畫題、學生課下背一背就能得到高分,而完全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功效,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難有較大的突破、很難形成一套有高公信力的體系。
2.實踐教學方式接受度分析
在問及實踐教學方式可接受范圍時,3%被調查者對實踐教學僅聽說過,95%的被調查者(包括網絡調查)都表示自己在有實踐活動的課堂上會比只進行理論教學的課堂表現得專注和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上課方式選擇上,88.7%的學生選擇了觀看視頻電影等,這其中又有接近70%的人同時選擇多媒體教學,“師生互動討論教學”和“教師講、學生聽”這兩個選項沒有人選擇。顯而易見,在這門課的教育教學上,傳統的灌輸式和討論式教學已經有些不適應現在的高校課堂。大數據時代同學們更喜歡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媒體從直觀上多方位、多感官地接受知識和思想。其原因是單純的教學活動由于教師和學生的領悟力以及認識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使得教學成為一種機械化程式化的活動,成為一種達到目的的行為、成為一種工具,與學生和老師的生活相割裂,師生很難體驗思維的碰撞對人的啟示而帶給人欣喜與成功的快樂,而學生更希望通過感興趣的視頻案例或者生動的多媒體展示進行交流,使得所學的內容具有生命性,不是刻板枯燥、條條框框。甚至可以肯定地說,在以后的課堂上,“活”才是主題,學生最大熱情地投入才是一堂有意義的好課。
3.實踐教學開展效果情況分析
在問及思想政治實踐課在學校的開展效果時,46%的人的回答是比較好,其余的調查者所選選項均為一般。我們也上網查閱了在這之前的相關研究所調查的數據,通過分析比較,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認可度有所增加。這也表明,在當前的教育政策影響下,各學校都加大了思想政治實踐教學的比重。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班講話中強調指出:“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其中,“思想政治課承擔著特別重要的責任,是重中之重的課程”。新課程方案實施后,各高校都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師資隊伍、
——————————————————————————
* 2011年度大連海洋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與創新研究”;2012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機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研究與實踐”
保障機制等也在不斷加強和改善當中。在題為“你認為教師不定期進行討論,辯論演講,帶領大家參觀實踐對增強教學效果的效果”的調查中,58%的人選擇非常有幫助,接近61.5%的人選擇有幫助,選項“幫助不大”和“沒有幫助”幾乎沒有人選擇。毫無疑問,這就強烈地突出了思想政治實踐教學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實踐教學需要改革,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存在著長期以來教師唱主角、一言堂局面;重視知識,輕視經驗;重視理論的灌輸和接受性學習,忽視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和自主學習的興趣;重視如何“做事”,忽視如何“做人”等模式,突出實踐教學活動的地位與作用,加強對學生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應當展現以社會為主題,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要途徑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提升大學生的品德修養,汲取政治理論和法律道德知識,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存在問題分析
在調查“你認為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最大的阻礙是什么?”結果中,79%的參與者選的是“學生不重視”,約15%的參與者的選擇是其他。對于“力量分散、經驗不足、缺乏好的素材”這三個選項,共有不到50名同學選擇。同時,我們就此也對學生進行了隨機采訪,受訪者表示,實踐方式過于單一化,總有些人很難投入,不清楚所實踐的內容和思想政治課有什么直接的聯系。對于問題“你認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影響最大的因素”的調查結果中,81%的人選擇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形式、手段滯后”,還有12%的調查對象選擇了“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不強”。在調查“你認為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活動主要存在哪些問題?”結果中,高達60%的人選擇“學生的熱情不夠”,27%的人選擇了“教學資源不足”,近15%的人選擇了“耗費時間太多”。就結果來看,部分學生把教學效果的理想與不理想都歸結到了學生身上。這從側面反映了在高校師資、教學環境和條件日趨成熟的前提下,所產生的影響已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說,在實踐教學的新模式下,每個個體的參與程度已經成為度量效果好壞的標尺。實踐中,耀眼的是小組或者個人的智慧。因此,作為學生,要轉變觀念,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和昂揚向上的斗志,積極投入其中。同時,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外部環境的建設。學校各職能部門為實踐教學提供必要的條件作為依托。在基地拓展方面,學??梢蚤L期和社區、養老院、福利機構以及工廠、國有企業等建立合作,拓寬實踐范圍,使得實踐多樣化。相應的,學校各部門應加大實踐經費投入,建立健全研討表彰機制。如此,學生和教師必將帶著飽滿的熱情投入,在實踐過程也會充滿積極性。在考察和調研中,使學生充分認識當代中國實際,并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 構建“服務學習”實踐育人新模式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是近年來在美國、歐洲等地流行的一種學習方式。對于服務學習的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國外學者認為,它是一種把社區服務和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它關注公民責任,也是一種以服務為載體的體驗學習方式,他們更強調服務社區的重要性,甚至等同于學生的體驗活動。國內學者認為,服務學習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將社區服務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開放性的學習方式”①“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②,是“將青年志愿服務與大學教育整合的模式”③,更重視實踐過程中的反思與收獲,并將其作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因此,某種程度上說,“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的積累,是一種深刻反思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深入社會、了解社會、關心社會,進而達到“服務社會”的目的,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素養也得到相應提升。因其關注服務,注重在服務中培養高尚品行,塑造可貴品質,注重親身體驗和切身感悟,這恰恰與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育人宗旨相吻合,因此,此種模式比較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當今的社會發展實際。
與其他類的實踐相比,它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是“服務學習”充分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注重實踐,為理論聯系實際創造一種新途徑。大學生通過“服務學習”,從中得到了快樂,砥礪了品行,受到了教育,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效對接,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從觀念到行為的變革,這是教育實效性的真正體現。二是體驗式服務多樣化,敬老愛老、孤獨癥兒童、智障兒童、環保、無償獻血、整理小廣告、給公交車乘客送溫暖等。學生的志愿活動一定程度上能對社會風尚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使學生對國家政策有更透徹的理解,加深了對祖國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和擁護。三是依托社區,服務社區人群,更加密切了學校與社區實踐基地的融合。四是與專業知識掛鉤,有利于專業知識的拓寬與加深?!胺諏W習”實踐育人模式的意義在于參與與服務相結合、課堂學習與“服務學習”相結合,不僅在課堂中學習,而且在服務中學習,從而形成課堂—社區(基地)—社會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最終實現了從教室小課堂到社區、社會大課堂,從培養精英到普及培養,從知到行最后融入情的轉變,真正達到了使人成為社會化的人之教育目的。
注 釋
①周加仙.美國服務學習理論概述[J].外國教育研究,2004(4):14~18
②王世偉.服務學習何以必要?——需求理論的視角[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9~33
③彭華民、陳學鋒、高云霞.服務學習:青年志愿服務與大學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4):88~91
參考文獻
[1]陳麗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2)
[2]章小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方法論探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