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代山水畫平淡天真的畫風,完成了自宋代以來山水畫從重再現到重表現的轉變,這一發展與轉變的原因有哪些呢?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寄情抒志 筆墨 構圖 平淡天真
【中圖分類號】J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196-01
中國山水畫發端于魏晉時期,后逐步形成了青綠和水墨兩種風格,至元代,雖然這是一個生命短暫的朝代,但山水畫卻開創了意境上的最高峰,趨向于平淡天真,本文的寫作主旨就在于由內到外地探討形成這一畫風的因素。
一 寄情抒志的內在動機
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造成了南宋遺民極大的不滿;而中斷14年之久的科舉制度,更是讓大批儒生入仕無門,牢騷滿腹,加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這些,都使元代文人寄情于田野山水之間,以淡泊的心境去體味宇宙人生,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給元代繪畫帶來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重要轉折。
元代文人山水畫的興起與趙孟頫等人的開拓先行有密切關系,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后的大家,趙孟頫提出了一系列口號:“作畫貴有古意”,使繪畫從工艷瑣細轉向質樸自然;以“云山為師”,克服“墨戲”的陋習;“書畫本來同”,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可見,中國山水畫發展至元代的一大變化,是“士夫畫”的異軍突起;而“士夫畫”的始作俑者,是趙孟頫,他對元代繪畫的新風起到了啟導和變革的作用。
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和吳鎮的創作生涯與元朝的盛衰幾乎同步,而倪瓚和王蒙之卒年已進入明代,他們的創作直接影響了明代山水畫的發展。下面僅以黃公望和倪瓚為例簡述之。
黃公望,中年時遭誣陷入獄,出獄后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后參加了全真教,更加看破了紅塵。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居虞山、松江、富春江時,經常觀察山川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于心,運之于筆。晚年,又“臥青山,望白云”,深入到大自然中觀察體悟,形成自己“氣清質實,骨蒼神腴”的藝術風格。
倪瓚,家族富甲一方,浸習于詩文書畫之中,一生未仕。傾慕米芾的“不裝巧趣,皆得天真”,這正暗合了倪瓚“沖淡消散”的藝術主張。倪瓚性格中對畫風影響最深的莫過于清高自傲了,其富家出身的優越環境,促使了他清高性格的形成。另外,關于倪瓚的潔癖也是眾所周知的,因此,他的山水畫里才有簡潔單純,氣氛冷寂的意趣。
元代社會所謂“九儒十丐”的等級觀念,刺激著文人追求隱逸,表現高逸。雖然元代統治者有殘酷的一面,但相對過去,卻也有著寬松的一面,這就使得文人沒有走向極端激憤,于自然山川的審美之中物我兩忘,平淡天真。
二 簡淡清新的形式因素
元畫筆墨技術上的成熟也使意境越來越超俗,以至于達到頂峰。
黃公望作《富春山居圖》用筆淡雅,淡墨勾皴,濃墨干擦,由淡到濃,再以濃墨點醒,善用枯潤結合的墨法,化為一種明媚的氛圍。《快雪時晴圖》的簡筆勾皴水墨襯染也獨具匠心。黃公望之變在于他實現了“文人畫”主張,完成了重格律向重氣韻、以趣運法的升華,并直接影響了其他元代畫家。
“逸筆草草”道出了倪瓚對用筆的追求,事實上,倪瓚的“逸筆”并非草草,我們能看到他的筆墨技巧已經高妙到了無痕跡地融合在畫面境界中,宛自天成。關于倪瓚的用筆,古代有不少畫家研究并仿效,如明代董其昌、清代惲格,皆未能學習到其精華,惲格感慨道:“云林畫天真簡淡……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云林,幾失云林矣。”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善用折帶皴法,也是他的“逸筆”之體現。倪瓚還善用渴筆淡墨皴擦方法,在清細的側筆中融入了渾厚、蒼勁的力量,畫面的簡率靈動便由此體現出來了。四家中可以說倪瓚的筆墨在精神上是最為超脫的,筆墨形態也是最出類拔萃的,體現了他不染一絲塵俗的出世思想。
元代山水一改宋代“全景”式構圖,即把“平遠”和“高遠”結合起來,這樣既能顯現山川的秀美之貌,又能凸顯出簡淡空靈的藝術境界。
《富春山居圖》構圖上用平遠、高遠和闊遠,舍棄了富春江岸高峰入云的形體,基本采取平緩圓渾的山體結構,構造出了一種寧和平淡的意境。
倪瓚山水畫多取“一河兩岸”的組織結構,即近景在一兩平坡上畫三五株樹,一座空曠的茅亭;中景大面積的空白表示平靜的水面;遠景畫幾座山來呼應,這種構圖凝聚了他對于江南風景的獨特體驗,單純到畫面景物少得不能再少,所以每一處景物都承載了最大的想象,沒有雄偉與壯麗,只有平靜淡泊。大片的空白,也正是倪瓚藝術空靈的最好表達,最獨具匠心的設計之處。《六君子圖》《漁莊秋霽圖》等都是倪瓚這種構圖方式的表現之作。
另外,元代山水畫所用材料的變化,也對形成平淡天真的風格起了一定的作用。元代山水多用生紙水墨,再加以詩文書法入畫,水墨氤氳,洗去鉛華,這一切因素,皆自然地融合成一股簡淡清新的畫風撲面而來。
至此,由于從思想上追求“隱逸”,元代繪畫的重點已不再是客觀對象的真實再現,而是側重追求畫面筆墨及構圖的趣味,在這個過程中,畫家的主觀情緒、審美觀念都得到了充分表現。因此,在宋人看來,寒荒、蕭疏、簡淡等難以在繪畫中表現的感覺,都在元代畫家那里得到輕松的表現,并進一步影響到明清山水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