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川李家山墓地里出土的鑲嵌銅扣飾,以獨特的樣式造型及精湛的裝飾技藝成為滇國器物中最富特色的一種,它和銅鼓、貯貝器、兵器等一同構成了典型的“滇式”器物。以往研究者對于同樣富有特色的器物——帶鑲嵌物的銅扣飾似乎不太關心。本文以李家山墓地為代表的屬于青銅時代的墓葬中出土的鑲嵌銅扣飾進行探討。
【關鍵詞】李家山墓地 鑲嵌銅扣飾 玉石材料 制作技術
【中圖分類號】K87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013-02
據目前考古資料顯示,在滇池地區,以李家山墓地為代表的屬于青銅時代的墓葬中出土的鑲嵌銅扣飾有177件之多,面對這樣一批數量不少的青銅制品,如何再認識?其內涵是什么?這些將成為本文討論的重點。
一 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鑲嵌銅扣飾
李家山墓地位于江川縣城北的星云湖畔多以山支脈上。墓地從1966年發現以來,分別在1972年和1991年12月至1992年的5月進行了兩次系統發掘。其后還進行過零星的清理,共清理墓葬87座,出土青銅器、鐵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漆木器、瑪瑙等各種文物達萬余件①②,其中出土的各式銅扣飾有239件,包括圓形鑲嵌銅扣飾128件,長方形鑲嵌銅扣飾21件,動物圍邊長方形鑲嵌銅扣飾28件,總計為177件。另外,在進行第一次發掘時,還進行了地面調查,收集到了不少的遺物,其中玉石做鑲嵌的銅扣飾有34件。兩者加起來,鑲嵌銅扣飾數量達211件。
二 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鑲嵌銅扣飾種類與年代
1.鑲嵌銅扣飾的種類
銅扣飾是江川李家山墓地所出土器物中最具特征的器形之一,也稱為“腰扣”,它們既是裝飾品,又是祭祀用的祭器和表明身份的禮器。在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銅扣飾形式多樣,且延續時間較長,部分扣飾的正面粘貼有玉石制的片、管、珠等做裝飾,這就是鑲嵌銅扣飾。每件銅扣飾的背面中部靠上部位都有一略呈方形、矩形孔、頂邊橫伸出齒作鉤的矩形齒扣。這類扣飾在執傘男俑和部分人物身上也能看到,佩戴在腰帶上的腹前部位。
從已獲得的材料看,可將鑲嵌銅扣飾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圓形鑲嵌銅扣飾。即在扣飾正面鑲嵌圓形玉扣、瑪瑙扣,或者是綠松石小圓片。如M68出土的編號為M68X1:14-3的鑲嵌銅扣飾,直徑19.9cm,器形較大,正中央鑲白色瑪瑙扣,繪十八角光芒,周圍鑲嵌穿小孔的圓形綠松石小珠。
第二類是長方形鑲嵌銅扣飾。是在預鑄好的長方形和長方框形淺槽內鑲嵌玉片、瑪瑙片、綠松石小珠裝飾。如M51出土的編號為M51:237-3是一件長方形的銅扣飾,器形較大,長19.4cm,高13.7cm。扣面中央鑲嵌七片綠松石片,框形鑲嵌穿孔的綠松石小圓珠,周圍鑄多道鋸齒紋、勾連紋和雷紋組合的圖案。
第三類是動物圍邊長方形鑲嵌銅扣飾。長方形銅扣飾的邊沿鑄有浮雕、半立體和立體的動物圍邊,動物大多側身,首尾相隨,多為一件扣飾圍一種動物,也有分兩圈圍兩種動物。在長方形框內鑲嵌穿孔的綠松石小珠,如M47出土的一件長方形半立體透空浮雕的銅扣飾可作為典型代表,它是用猴做圍邊,長方形框內正中鑲嵌五件白色瑪瑙片,框形鑲嵌綠松石穿孔小圓珠。
晉寧石寨山墓地出土的鑲嵌銅扣飾中有動物圍邊圓形鑲嵌銅扣飾,而在江川李家山墓地中則沒有看到出土。此外,在透空浮雕的銅扣飾上沒有看到用玉石做鑲嵌的。
2.鑲嵌銅扣飾的年代討論
李家山墓地第一次清理了27座墓,發掘者將這一批墓葬分為三類,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墓實際上代表了三個年代階段,一類墓的年代應在武帝以前,其上限可早到戰國末;二類、三類墓的年代其上限不會早于西漢中期,下限可能晚至東漢初。第二次發掘清理了60座墓葬,分為四類,一類墓為中小型墓,二類墓既有中小型墓,也有大型墓;三類墓和二類墓很相似,但在大型墓上顯示出自身的特點,墓坑規模大;四類墓的墓坑介于大型墓和中型墓之間。四類墓的年代實際延續了四個發展階段。一類墓的年代在西漢中期武帝置郡以前;二類墓的年代約在武帝置郡后的西漢中晚期;三類墓的年代約在西漢晚期至東漢前、初期;四類墓的年代在東漢前期。
鑲嵌銅扣飾作為李家山墓地最具特征的器物,經歷由少到多,再由多到不見的過程。從戰國末開始出現銅扣飾,此時的扣飾主要是圓形、方形,到西漢中期即漢武帝置郡以前達到最多,無論是在造型樣式上還是在裝飾技法上都超過以往,鑲嵌銅扣飾的數量在此時也是最多的。從西漢晚期以后銅扣飾出土的數量減少,到東漢前期基本不見各式銅扣飾的出土。
三 鑲嵌銅扣飾上的玉石材料
江川地處滇池區域,其周邊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長期與自然打交道的生活中,這里的人們了解到一些漂亮的石材可以進一步加工用作裝飾品,所用的玉石材料主要有以下幾種。
1.玉
在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玉制品多為軟玉。軟玉呈青灰色、灰白色,有的夾墨綠色或翠綠色,呈半透明狀,質地細膩,有光澤,其硬度為6度,與新疆和田玉中的青玉相似。從云南的玉石分布情況看,雖玉石種類豐富,但至今沒有發現軟玉產地。因此,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鑲嵌銅扣飾上所用的軟玉究竟是從什么地方來的?是否可以認為所用軟玉是來自云南以外的其他一些地區?這值得關注。
——————————————————————————
* 2013年度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立項項目“云南滇國青銅器中的鑲嵌制品研究”(項目批準號:XKJS201316)
項目負責人:于蘭
2.綠松石
綠松石質地不是很均勻,色呈綠色和藍色,有深有淺,甚至含淺色條紋、斑點以及褐黑色的鐵線。致密程度也有較大差異,孔隙多者疏松,少者致密堅硬,拋光后具柔和的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優質品經拋光后好似上了釉的瓷器,故稱為“瓷松石”。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綠松石,呈淺黃色和灰白色者在放大鏡下觀察,可見高磷土,有孔隙,與云南安寧所產的原料相似。因此,滇國青銅器上所用的綠松石是產自本地。
3.孔雀石
孔雀石由于顏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點的綠色而獲此美名,它是一種古老的玉料,產于銅的硫化物礦氧化帶,常與其他含銅礦物共生。孔雀石的韌性差,且脆弱,故易碎,怕碰撞。同時孔雀石不耐酸性和堿性物質,一接觸到很容易損傷表面光澤。云南產銅地區除有名的東川、易門、大姚、個舊等地外,小型銅礦點很多,這些礦床均有孔雀石,因此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孔雀石應為本地所產。
4.瑪瑙
顏色有紅色和白色,其成分為隱晶質的二氧化硅。云南產瑪瑙的地點有很多,在滇池地區就有多處,李家山墓地所出土的瑪瑙也應為本地產。
當然在玉石裝飾品中除了上述四種,還用到了琥珀、葡萄石、大理石、水晶、珊瑚等玉石材料,但用量較少。在所用的玉石材料中,綠松石顯得尤為獨特,不僅數量多,且加工技術非常精湛。在銅扣飾上多用綠松石作鑲嵌,且出土綠松石的數量較大,說明綠松石包括孔雀石等在內的各類玉石在滇國青銅時代的人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四 鑲嵌銅扣飾的制作工藝
鑲嵌銅扣飾在成型與加工過程中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用銅的材料先完成扣飾整體形狀的制作,另一部分是對玉石材料的加工制作,然后再使用焊接、粘貼等技術將玉石材料附著在扣飾上。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對玉石材料的加工制作工藝做初步討論。
1.鉆孔技術
對玉石材料進行加工,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其中由磨制技術帶來的鉆孔技術更顯示出其獨特與精湛。特別是因早期工具的限制更使鉆孔技術在使用中有著極大的困難。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甘肅永昌鴛鴦池屬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遺址里出土一個管狀石器,上面的孔直徑不足1cm,而長達22cm,這種細長、孔又很小是很難用手直接加工完成,必須得借助工具③。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長25~40cm的硬木小棒,也被認為是用來鉆玉石器上的環狀淺孔所用的工具④。這些材料為我們了解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玉石制品的鉆孔技術提供了參考。
李家山墓地中出土了成千上萬件的帶孔的玉石制品,尤其是綠松石片上的小孔令人贊嘆。因為綠松石小珠的直徑不過0.2cm,且小珠極薄,在這樣小而薄的珠上鉆孔,可想象其難度之大,亦可看出滇人掌握了高超的鉆孔技術。
2.鑲嵌技術的運用
滇國人并不是最早使用鑲嵌技術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里就出土有使用鑲嵌技術制作的器物。如甘肅省永昌縣鴛鴦池屬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墓地中出土了一件骨簪,長11厘米,骨簪的簪頭部分用黑色的帶有黏性的材料做成圓錐狀,再在上面嵌了36顆白色的珠子和同心圓的骨片,其制作極為精美⑤。浙江良渚文化反山墓地和瑤山祭壇遺址里分別出土了鑲嵌件,反山墓地出土的是在漆制的器物上將玉粘貼在表面,瑤山祭壇遺址出土的嵌玉制品是在朱漆高柄杯上嵌玉⑥⑦。河南省偃師縣翟鎮鄉二里頭遺址中出土了數件用綠松石做鑲嵌的銅牌飾和一件鑲嵌綠松石的龍形飾⑧。經碳-14年代測定,二里頭遺址年代大致不出公元前1850~公元前1560年,這一年代范圍正好與夏王朝晚期年代相合。
而在江川李家山墓地中出土的鑲嵌銅扣飾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對鑲嵌技術的掌握與運用更加出色,最終成為富有地域特色的玉石加工技術。
3.關于使用黏合劑的問題
古代人們用來做黏合劑的材料有漆和錫,但無疑漆的使用是最早的。在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浙江河姆渡文化的遺址里發現了目前中國最早的漆器——瓜棱形的漆木碗⑨,說明當時人們已知道用漆修飾器物表面。在浙江瑤山良渚文化遺址9號墓中出土了很多漆皮殘痕和二百多顆用于鑲嵌的玉料以及嵌玉的高柄漆杯⑩。
云南地區漆樹的分布范圍很廣,加之取之容易,制作便利,故利用漆液做黏合劑對滇池地區的人而言并不陌生。從已出土的鑲嵌銅扣飾中,有不少的鑲嵌銅扣飾上的玉石材料脫落后,青銅表面留有深色的痕跡,這個應該就是漆液。
另一種用作黏合劑的材料是錫。但使用錫的難度更大,首先要經礦物原料提煉出錫,制作出錫塊,然后再在高溫中熔化錫,使其成液體狀,趁著還未冷卻時將其滴在材料表面,然后將所要黏合的另一種材料放在錫液上,冷卻后兩種材料就可以固定下來。但錫適合的對象是金屬材料,而玉石材料不耐腐蝕,故不適合用錫做黏合劑。再者要拿用漆液更方便,且更廉價,成本更低。所以綜合以上因素考慮,在江川李家山墓地中出土的鑲嵌銅扣飾所用的黏合劑應該是用的漆液。
五 結束語
作為極富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器物——鑲嵌銅扣飾一直較少受到關注,這里討論的僅僅是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鑲嵌銅扣飾,還沒有涉及滇池地區的其他墓地所出土的材料。倘若加上其他墓地出土的材料,鑲嵌銅扣飾的數量遠不止前面我們所統計的數字。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數量不少的鑲嵌銅扣飾時,發現它隱藏了極為豐富的文化信息,在沒有完全融入漢文化的過程中,銅扣飾是典型的滇式器物,它應該成為一種符號、一種標識,也應該成為判定族屬的一種重要器物。透過鑲嵌銅扣飾,我們看到滇人是如何制作這些精美的制品的,也看到滇人所掌握的精湛的玉石制作技術。
注 釋
①張增祺、王大道.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75(2)
②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化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③河姆渡遺址考古隊.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掘的主要收獲[J].文物,1980(5)
④⑤員安志.永昌鴛鴦池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掘[J].考古,1974(5)
⑥王明達.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J].文物,1988(1)
⑦⑩芮國耀.余杭瑤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發掘簡報[J].文物,1988(1)
⑧劉慶柱主編.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9
⑨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博物館.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78(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