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管理工作是大學班主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心。本文論述了大學班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蘇州大學醫學部2013級護理班的學生管理工作為例,討論如何將網格化管理理論應用到班級管理中,網格化管理的實踐作用明顯,為班級管理引領了新的航向。
【關鍵詞】高校班級管理 網格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037-03
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高校班級管理環境的多變性,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已逐步發生變化,對于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網格化管理概念的出現及其在城市建設、社區管理、市場監管等方面的成功應用,為班級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筆者在充分吸收中外學術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班級管理經驗,進一步深入地探討網格化管理在高校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一 網格化管理相關概念
美國科學家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曾這樣描述:“網格是構筑在互聯網上的一種新興技術,它將高速互聯網、高性能計算機、大型數據庫、傳感器、遠程設備等融為一體,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通訊資源、軟件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的全面共享?!惫P者更愿意將“網格”理解為把具有共同目標與類似機能的組織劃分為規模與配置大致相當的小單元,以提高組織的整體效能與靈活性。
網格化管理就是將管理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若干網格單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各網格單元間的協調機制,使各個網格單元之間能有效地進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組織資源,以達到整合組織資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現代化管理思想。
網格化管理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勢:(1)共享性。網格化管理中的各類資源實施統一管理,協同調配,可以確保資源利用的最大化。(2)立體性。網格單元之間在不同層面、不同區域間,信息都可以無障礙傳遞,避免了管理中的死角和盲點,保證了事件處理各階段的有機銜接。(3)前瞻性。網格化管理利用網格單元對問題進行處理,有利于及早發現和處理問題。(4)開放性。網格化管理充分允許公眾參與到問題的處理進程中來,這樣可以彌補管理者的不足,推動管理的系統化和全員參與化。
二 高校班級管理機制存在的不足——以蘇州大學醫學部2013級護理班為例
張麗淼等人認為,現階段學生管理工作側重于剛性管理,以規章制度約束學生的言行。這樣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敗就與規章制度的執行人密切相關,傳統管理模式中的政策執行者無外乎班主任和班干部,如此就有必要審視班干部群體的工作現狀和工作中的問題。以下僅以筆者所管理的蘇州大學醫學部2013級護理班班干部群體為例做一個嘗試分析。
首先簡單說明下班級情況,2013級護理班由53位同學組成,在學生民主評議下產生了包括班長、團支書、學習委員等11名班干部。在大一第一學期的工作學習中,班干部群體工作學習中暴露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和不足:
第一,雖然班干部之間分工看似較為明確,皆有各自的頭銜,但卻出現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現象,有的同學顧慮“名不正而言不順”,不敢為班級事務建言獻策。班級的管理事務在平常的運作中,逐漸形成了“班長、團支書、學習委員”三駕馬車,而其他班委集體失語和不作為。這樣的工作布局,造成班級管理層的凝聚力不強,無法形成合力,從而延誤同學問題的解決時機。如醫學部的重要通知,行政方面往往由班長一人負責傳達,而其他班委并未能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并沒有做好有效銜接。
第二,班級管理信息傳遞滯后、溝通不暢。50多位同學組成的班級相對于11名班干部而言,平均每人需要負責4名同學,而往往現實的情況是1對52,不能有效地將消息通知到每一位同學,更別提平時對同學們的關心和幫助、深入交流。學期末即出現一位同學因未能及時辦理落戶手續,造成必須遷回原籍的后果。而這僅因為班長和其他班干部在通知時并未落實到每個人。另外,傳統班級同學多以寢室為單位,如果寢室的四個同學都不是班級活躍分子,會出現與班級其他同學的脫節,與周邊寢室的疏離,參與班級活動積極性低,久而久之,游離在班級之外,成為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安全管理體制不健全、不完善。在傳統班級管理中,對于安全事宜仍停留于“事后處理”。雖然近年來高校管理中已經逐漸意識到關節點和重大節慶日的安全預防和宣傳,但仍有遺漏。在日常管理中,班長負責統計學生節假日去向,限于精力并未深入了解同學的具體情況。且假期結束后,統計返校學生工作由于責任不清,造成無人問津的局面。如此對于班主任和輔導員開展工作、掌握學生安全信息,帶來諸多不便。同時,各位班干部因為職責分工不同,掌握學生的信息亦各有側重點,故而并未形成完整的學生動態信息,在處理班級事務中制約較多。
三 基于網格化管理的班級管理
根據學界現有研究,關于網格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尚屬探索時期,理論建構依舊是一個宏大的愿景。本文主旨不在于此,筆者無意對此做過多的評述,僅以自身班級管理的經驗,就網格化管理的落實與執行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筆者并未經過嚴格的網格化管理理論學習和學術研究,僅在實踐中自覺摸索出一條“網格化管理”的思路,開始時自命為“分區管理”或“片區管理”,至今在班干部群體中仍如此稱謂,然為行文方便和對接學術界,故而統一稱為“網格化管理”。因此,不難發現,筆者所要論述的班級管理經驗如果有“網格化管理”的痕跡,也僅僅可以說是具備了“網格化管理精神”。據筆者目力所及,現下思想政治教育引進網格化管理建構體系,無外乎也是借鑒思想精髓而已,建構高校班級管理領域的網格化管理理論依舊是一項長遠的工程。針對大學班級管理中班干部的作用以及班主任角色的定位,網格化管理是筆者認為比較妥當的。
具體而言,筆者在第二學期伊始,即抽出時間對班級管理實務進行了梳理??偟乃悸芳矗豪眄槹嘀魅?、班干部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班級管理機制的有序運行,將班主任、班干部的職責在一定的范圍之內,調動學生的力量參與班級管理,引導班級學習生活的良性發展。筆者稱此為“讓學生們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人要做什么事”。如此的安排,是基于兩方面的考量,這也是筆者嘗試網格化管理班級的教育理念。
首先從實際出發,大學班主任和輔導員由于自身的教學、行政工作,不可能再如初高中班主任那般樣樣親力親為,故而需要放權。大學班級的特點不同于初高中和小學的班級,班主任不再直接耳提面命,而是由班干部負責與學校、學部(院)溝通、協調,故而筆者以為大學班主任更應該放權給班干部和學生,真正做到“讓孩子們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其次從學生班干部角度而言,筆者對每個班干部強調的理念是:做一個班干部必須要在工作中得到鍛煉,不能影響學習。為鍛煉每個履職的班干部,必須將工作分配到每個人,使每個班干部都能在工作中得到鍛煉和提升。基于以上考量,故而筆者對班干部隊伍進行了以下的改組和管理。
第一,重組班干部隊伍。大學第一學期,筆者在尊重“90后”大學生自主發展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追求自己認為正確的學習、生活方式,對于班干部隊伍也基本處于考察期。雖然期末考試差強人意,但暴露的問題促使筆者加強班干部隊伍建設和班級管理。在新學期的班會上,要求組織委員組織班干部改選工作,讓原有的班干部做一個一學期履職報告和競選演說。經過民主評議,重新組織了班干部隊伍。在新的班干部會議上,筆者提出了三點希望和要求:(1)鍛煉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正確的戰略決策首先取決于快速、準確和全面的信息獲得能力;(2)臨危應變能力。護理事業未來面臨的危機決策情況很多,需要在校內即開始鍛煉臨危應變能力,在班級管理中同樣需要對所獲得的重要信息與敏感信息迅速做出反應,以便及時調整和改變班級、網格寢室的計劃;(3)溝通能力。在班級管理中,協商溝通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集中指揮、充分發揮團隊決策優勢和避免決策失誤的重要方式。
第二,落實網格化管理。在11個班干部中,根據班級學生宿舍分布管理原則,將所轄學生劃分成若干網格狀的單元,每一網格單元基本即一個寢室或兩個寢室,形成了每個班干部管理一或兩個寢室的責任制,對每一個網格實施動態、全方位管理,對網格內的學生進行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規定每個班干部要定期與所負責的同學進行交流,上傳下達消息,要求班干部對負責的同學形成一個良性的學習生活小圈子,將內向、宅寢室的同學帶出來,推廣“上自習小分隊”任務。在網格化管理工作中,各網格負責人充分發揮社情民意調研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政策法規宣傳員、民主制度監督員、惠民便民服務員等作用,使得網格負責人真正服務于各小組,努力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和學習中的實際困難,及時向班委會和班主任反映同學的正當利益訴求,建立學生管理的全覆蓋體系。網格化管理班級適應了學生從高中的固定教室到大學固定寢室的實際情況,更符合組織扁平化的原則。組織扁平化指的是將全班同學按照區域劃分為若干個小網格以后,根據就近原則,以班干部為中心,以小組為載體,輻射和引領周邊的同學,在網格單位內形成凝聚力。在網格內,班干部不但要起到領導和示范作用,更要成為朋友,主動出擊,建設集榜樣示范、思想引領、溝通舍情、化解矛盾、服務群眾為一體的班干部責任區。
第三,建立班委常委會會議制度。傳統班級管理中缺乏班干部決策群體,一般都是班主任主持班級會議,且缺少民主協商形式,即使有也因班主任參與而多了拘謹和嚴肅的氣氛,不利于活躍的討論氛圍形成。故而要注重培養班干部群體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識,提議建立班委常委會會議制度。班委常委會由11名班干部和2位學生代表組成,學生代表每次會議更換一次,以確保能及時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和訴求,班主任和輔導員可由班委會決議是否邀請一并列席。例會每兩周召開一次,會議中心議題包括總結前兩周的工作,籌劃下一階段的工作要點??紤]到列席會議人員的時間和開會地點問題,除了定期定點實地召開會議外,還可借助QQ、微信等網絡載體,以確保例會的準時召開和計劃工作的修訂。每次例會紀要要求由文藝委員負責記錄,會后發送給與會成員和同學們,使同學們知曉和了解班委會的近期工作,求得理解和支持。
第四,培養班長機制。班長無論在班級中還是班干部群體中都是一個組織者和領導者,他需要團結同學,需要在班干部中敲定決策方案和凝聚戰斗隊伍。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前期工程,建立起一支責任心強、素質高、工作有效的班干部隊伍,可以減輕班主任工作負擔和提高班級管理效率。2013級護理班的班長小徐是一個相對內向、尚缺張力的同學。故而筆者學習德國演說家海因茲,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在玩笑中希望班長能在工作中成長起來,能在班干部會議中真正承擔起組織者和決策者的角色,能團結班干部群體。要求在班委會例會中,能領導管理不斷碰撞出來的思想和班級管理建議。班委會例會中總有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如何在班主任缺席或不列席的情況下,統籌眾議形成令人信服的草案,是對班長的鍛煉和考量。在班主任和其他班干部的信任下,班長在進行周工作總結中,就自己的負責方面進行全面的總結,發現問題的能力逐漸提高,總結的語言越發有針對性。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輔導員與班主任不能在網格化管理模式下成為不作為者或“隱形人”。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指出:“要根據青年學生喜歡的溝通、交流、聚焦方式來探索新的組織建設模式”,只有正確找尋與學生一起成長的共同點,并有針對性地探索符合實際的教育規律和方法,才能做好新時期大學生的管理工作。班主任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在放權的同時,更應思考如何給予學生們想要的學習生活環境。
網格化的精細化管理方式是班級管理創新邁向成熟的必經階段,網格單元不僅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平臺,同樣也是為班級提供服務的載體。通過對單元網格進行針對性、精細化、系統化的管理來實現班級管理工作的目標。網格化管理相對于傳統的管理模式有以下特征:(1)主動化管理。網格化管理由過去被動應對班級問題轉變為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盡可能將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2)精細化管理。管理區域的精細化,以及責任到人的管理理念,使得班干部必須將工作精力集中到自己的職責范圍之內,關注細節,實行精細化管理。網格化管理在高校班級管理中的實踐應用是一項尚待深入探索的課題,希冀廣大同仁繼續努力摸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鄭士源、徐輝、王浣塵.網格及網格化管理綜述[J].系統工程,2005(3)
[2]張麗淼、楊銳、徐暉.網格化管理模式推廣價值——以高校管理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3(4)
[3]王景.高校共青團工作網格化管理探析[J].前沿,2013(6)
[4]張圓君.“90后”大學生的班主任工作策略[J].中國電力教育,2012(1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