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將高校運動會辦成學生們的體育盛會,高校運動會的策劃者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傳統的比賽模式上加以創新,讓高校運動會煥發活力,讓學生積極參與。本文對高校運動會的現狀進行了研究分析,找出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例探索高校大學生運動會改革的模式,客觀分析高校體育運動會開展存在的問題,探尋解決之路是促進高校體育運動會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高校 體育運動會 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045-02
高校舉辦的體育運動會,是一項每所高校每年都會舉辦的重大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高校校園體育的成果和高校體育的競技水平,學校各個院系都非常重視。近年來,由于學生課業壓力重,學生體育觀念淡化,使學生對運動會缺乏興趣,運動會宣傳力度不夠,競賽時間短,競賽內容與教學脫節,競賽內容設置傳統、單一,流于形式,使得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會的積極性明顯降低。
一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中國海洋大學2004~2014年19個院系師生參與學校運動會的情況。
2.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并得出結論。
二 中國海洋大學運動會開展現狀與分析
1.運動會項目設置現狀與分析
中國海洋大學運動會比賽項目目前設置有:田賽項目有鉛球、跳遠、三級跳遠、跳高;徑賽項目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和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群體比賽項目有迎面接力、跳大繩、拔河、健美操、履帶戰車、齊心協力走、能量傳輸。
中國海洋大學運動會比賽項目的設置較為豐富,學校體育課教學目前設有拓展訓練課,群體比賽項目在學生的體育課中得到開展,選取此課程的學生對這些項目有深入的了解。但田徑比賽項目,在中國海洋大學的體育課教學中未曾設有相對應的田徑課程,學生在比賽中對規則難以掌握,無法發揮運動水平,尤其是背躍式跳高和三級跳遠兩個項目專業性較強,若沒有老師較系統地指導練習,學生很難標準地做出相關技術動作,因其動作的復雜性、專業性,學生不太能順利完成比賽,有可能因為不規范使用技術動作而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很多項目不是授課內容,教學與比賽內容不接軌,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影響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
2.運動會參與規模
運動會規模局限性較大,參與人數較少,目前學校內各院系參加運動會比賽報名辦法一般是以院系為單位,每個項目限報兩人。參加比賽選手一般是田徑基礎較好的學生,以及湊數報名。在運動會比賽現場看臺坐的觀眾,往往是學校事前規定區域,區域內全部是各院系團委組織的學生填空坐滿,因有紀律評比等要求,所以學生不得離開。這樣的局面導致學生的興致不高,也使得比賽現場成為少數人的比賽,幾千人的觀眾。舉辦運動會應利于高校教學的正常開展,體育教學應與學校體育活動接軌,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局面。
3.運動會舉辦時間
中國海洋大學每年一屆,運動會時間一般安排在4月底,為期兩天。經走訪教務處、體育系負責人,了解到對于運動會時間的安排初衷,是希望臨近勞動節放假讓運動員以及觀眾在比賽之后有休息時間。但是對于沒有比賽任務的學生,如學生稍加調整時間,就可以連休多日,使運動會假期連接上勞動節放假,一方面學校運動會參與的人數少,另一方面使很多沒有比賽任務的學生“被放假”,所以運動會前后是曠課的高峰期。出現這樣的情況和運動會舉行時間有很大關系,不合理的舉辦時間,不利于運動會的推廣和人氣的聚集。
4.賽事組織
中國海洋大學運動會由體育系教師全面負責,安全秩序方面由保衛處協同維持,比賽中記錄等方面,由體育系教師帶領體育系學生完成,但是在運動會期間,因為比賽項目多、時間緊,體育系教師與學生任務量比較大,師生普遍感到勞累,這種情況下并沒有發揮全體在校生及學生會等組織的作用,運動會應是一個培養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平臺,但學生并沒有參與學校運動會的組織工作。同時在各個項目上也并沒有聽取學生的想法和意愿。
三 發展中國海洋大學運動會的建議
1.在高校體育教學當中加入田徑內容,比賽項目與教學內容一致
現在的運動會與體育課程設置存在脫節,目前中國海洋大學實行選課制度,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體育課,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但運動會遠遠滿足不了教學內容,教學與比賽不能接軌,影響了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以及參加運動會的積極性,學校的體育教學中應該重視田徑教學,這樣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可以使教學與校內體育活動接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也可以使一部分對田徑項目感興趣的學生,能夠系統、正確地掌握動作要領,保障運動中自身的健康。在課程設置上開設田徑課程,或者在已有的體育課程中,安排田徑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學習到田徑方面的知識。運動會的開展應有利于學校教學的正常開展,體育教學也應該與運動會結合,形成相互促進的有利局面。
2.合理選擇運動會時間,保障學校內的正常教學秩序
在運動會舉辦期間,除了裁判、工作人員、運動員和看臺觀眾外,大多數校內師生把運動會期間當作假期,也不會主動進入到會場觀摩比賽,運動會有流于形式的傾向。學校將運動會舉辦的時間向前推移,不放在勞動節前或者周末前舉行,有效避免學生湊假期的情況,減少運動會前學生的請假和曠課情況。在運動會舉行時間與形式上做到靈活安排,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讓運動會可以在幾個星期內舉辦,分成若干單項,不再集中在兩天內高密度高強度完成一系列比賽項目。
3.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學生成為運動會的組織者、參與者
運動會是全面培養人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平臺。在運動會的籌備、組織、比賽過程中、結束頒獎,都需要工作人員,在運動會前,由各院系推薦運動會志愿者,體育教師提前進行培訓,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以各個單項的競賽活動為小組,由師生協作,在體育老師指導下完成,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運動會中。同時面向學校學生,創新運動會競賽內容,傾聽學生對運動會的希望和想法,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體育需求,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體育活動平臺。
4.運動會應體現學校文化特色,重視運動會的宣傳工作,體現運動與身體健康的密切關系,深化校園體育文化內涵
學校運動會不但是競技項目的比賽,也是體育健康文化展示的平臺,運動會舉行的前后時間應做成全校師生的體育文化節,邀請校內外體育方面的專家教授做相關的體育健康主題講座;結合學生工作,進行體育知識競賽,普及體育知識;發動學校學生體育社團,以運動會為中心,開展小型體育競賽,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運動會不能只注重名次,在學校中應以育人為本,淡化名次,使參與大于競爭,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終生體育觀念,學習掌握健康的體育運動方法,自覺參加體育活動。
在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獲得樂趣和強身健體的同時,挖掘學校文化特色,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符合本校特點的體育價值觀和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楊騰芳、趙強.普通高校田徑運動會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6):17~18
[2]鄭國英.我省高校運動會項目設置亟待創新[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劉小鵬.體育節取代普通中學傳統田徑運動會的構想[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9(6):72~73
[4]景忠偉、楊新生.對新時期下普通高校校運會模式的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5(4)
[5]李蓉蓉.論高校運動會的改革與體育文化節的構建[J].安徽體育科技,2009(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