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關乎國家及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但是由于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導致其就業難的原因有社會因素、高校因素、大學生自身因素三方面。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 就業難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053-02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發展和家庭幸福,更關系到民族人才的利用效率、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但是近些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呈逐年加劇趨勢,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獨特的一部分,同樣面對就業難的困境和壓力。本文將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剖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在高校擴招之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并不凸顯,大學生就業難與高校擴招有一定的聯系。但高校擴招不是引起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而是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隨著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整個社會就業環境的改變,出現就業難的問題。總的來說,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因素導致的就業難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國大學生對就業單位的選擇傾向。而這種選擇傾向與城鄉和地區差異、體制內外差異是相互映襯的。客觀存在的城鄉差異、單位性質不同等因素,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流向繁華富裕地區,選擇福利待遇、社會保障較好的單位作為第一次就業選擇目標提供了現實基礎。
2.高校因素導致的就業難
第一,高校專業設置、培養模式等方面與社會人才需求脫節。早期的民族院校應社會需求,多以文科專業為主;而在文科專業中,又以民族語言、文學、宗教等為主。這些專業的設置體現了國家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重視。但是,當前中國已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與此類傳統專業對口的崗位和單位較少。尤其擴招之后,培養人才數量遠大于社會需求,更加重此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第二,高校職業規劃教育不夠成熟。中國高校職業規劃教育是隨高校擴招之后、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凸顯而興起的。由于早期國內對職業規劃教育的輕視和欠缺,導致當前各高校包括民族院校,職業規劃教育的“先天不足”。此外,民族文化、宗教習俗等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與發展具有潛在的影響作用。但當前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所采用的理念、教材、模式等和漢族同學的沒有本質區別,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特殊性還未引起高校教育者的足夠重視。
3.大學生自身因素導致的就業難
第一,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不高。來自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其基礎教育受自然環境與語言等因素的影響,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為此國家采取降分錄取、民考民等政策,使少數民族高中生有更多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進入高校之后,除特有的民族語言或文學等文科專業之外,在其他專業學習上,少數民族大學生仍受基礎知識的限制,整體綜合能力不及漢族學生。在人才流動性大、市場決定就業的現狀下,整體綜合能力較弱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必然會遇到更多的挑戰,由此導致就業難度增加。
第二,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能力不強限制其就業。漢語水平能力欠佳是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最具特殊性的因素。導致此類民族大學生漢語水平較低的原因主要有:(1)進入大學之前,漢語能力較為薄弱。少數民族大學生自小生活在民族地區,接觸漢語環境的機會較少,即便接受的是雙語教育,在漢語訓練及使用上,仍然較缺乏。(2)進入大學之后,尤其在民族院校里,存在潛在的民族圈,即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和溝通交流最多的是自己本民族的同學或校友,尤其是有些專業基本上是以一個民族為主,如哈薩克族民族語言文學系等。對于這些系部的學生來說,使用漢語的機會不多和頻率不高,其漢語能力的提升也較有限。
第三,大學生思想觀念傳統、社會經驗欠缺和自我定位不準或偏離實際。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觀念傳統,習慣于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對現代市場經濟環境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因此其競爭意識不強,缺乏積極主動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尤其是對當前就業形勢了解不夠,高估或低估大學生在社會上的價值與地位,常常會出現自我定位偏離實際等狀況。而且有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將就業的希望依托于國家的照顧政策,等、靠思想嚴重。
第四,職業規劃意識淡薄或遲緩。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具有職業規劃意識的榜樣。少數民族大學生多來自農牧區,其家長或親友多沒有在政府或城市工作的經歷,而是隨著傳統的生存模式自然發展。這導致此類家庭的大學生,在成長中缺乏優秀的職業榜樣,對職業規劃的意識淡薄。
民族宗教信仰對其職業規劃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如一個在少數民族文學專業學習、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到大三時也未考慮過自己將來從事何種職業,覺得沒有必要考慮職業規劃,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宗教信仰會在畢業時給予他指點和幫助。
傳統民族文化中,慢節奏的生活理念使大學生忽視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如自由散漫和自習率低是民族院校存在的通病。即便承受生活經濟和學業壓力,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傳統文化生活模式的影響,對于未來也不做過多和長遠的打算。
二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解決對策
1.從社會層面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
減少地區差異、消除體制內外的社會保障差異,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從宏觀層面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選擇,為其就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更多的就業崗位。
2.關注少數民族基礎教育
促進少數民族基礎教育和提升中小學生的漢語能力,是改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最為根本的解決辦法之一。盡管國家通過高考照顧政策促進少數民族高級人才的培養,但是培養優秀的民族人才,根源還是在基礎教育上。提升少數民族的基礎教育質量,使學生的基礎知識達到一定的水平,這才能向高校輸入優質生源;而學生也能更有效地利用高校資源,發展自身能力。
3.漢語在民族地區的普及與民族院校在漢語環境方面的改善
漢語是中國各民族的通用語言,而在民族地區漢語的使用處于弱勢地位,由此,有必要適當進行漢語普及。這為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于其在語言學習關鍵期學會和掌握漢語。
4.民族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應積極探索與改革
民族院校專業設置不僅存在盲目開設熱門專業,還有其傳統專業老化、脫離現實需求等問題。因此,科學合理的專業設置是解決當前民族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問題。對于文科類專業,民族院校應深入研究當前社會文化軟實力的需求,培育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文化需求的人文類人才;在理工科類專業,民族院校從實踐方面加強學生的能力、從應用方面彌補學生理論基礎的薄弱,使畢業生能順利完成用人單位的工作任務而保障就業。
5.靈活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
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文化和成長背景差異較大,有效開展職業規劃教育較為困難。因此,對其職業規劃教育不應拘泥于課堂教育模式,而是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如職業規劃課的教師可以請優秀的、并已成功就業的前兩三屆少數民族畢業生為新生做成長經歷報告等,激發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調動其主觀能動性。輔導員也應擔當起學生職業規劃的導師作用,鼓勵學生嘗試各種社會實踐,了解社會動態,改變不符合現實的就業觀念。學校可以組織就業技能培訓班,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了解職場行為規范及細節要求。
參考文獻
[1]郭連鋒.大學生就業難歸因及對策研究——基于社會流動的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11(3)
[2]熊文斌、周彩云.從社會文化學視角看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文教資料,2009(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