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是提高士官教育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士官教育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士官教育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分析“雙師型”教員的內涵、“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和“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的現狀,探析了“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士官教育 “雙師型”教員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057-02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員為本。教員作為軍隊院校的主要教育者,對院校教育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第十六次全軍院校會議明確提出要改進和加強士官培訓工作,強調士官培訓不搞普通學歷教育,院校主要承擔士官中高等軍事職業技術教育,重點突出士官崗位任職能力的培養。因此,對于士官教育院校而言,提高教員的個體素質,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既懂理論又會實踐操作的“雙師型”教員隊伍,是提高士官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士官人才的根本保證。
一 “雙師型”教員的內涵
目前,國內對“雙師型”教員的概念認識還比較模糊。有人認為“雙師型”教員,就是具備兩種不同專業知識的教員;還有人認為有了教員資格證,再考個技能證就成了“雙師型”教員。多樣化的理解盡管有利于從不同角度認識“雙師型”教員的本質,但同時也反映出認識上的不成熟及實踐中的混亂局面。總體來看,對于“雙師型”教員認識上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點:一是“雙證”即“雙師”。職教界對“雙師型”教師有一種理解,就是以教師是否持有“雙證”(教師資格證、行業技能等級證)為判斷標準。這種理解從形式上強調了“雙師型”教師要重實踐的特點,但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資格證書與實際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懷疑,以此為依據作為判斷教員是否“雙師型”的做法亦值得商榷。二是“雙師型”教員是教師與工程師(或技師)的疊加。這種理解突出了“雙師型”教員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視了“雙師型”教員與技師或工程師的區別。筆者認為,士官教育院校的“雙師型”教員,應是既具備扎實的軍事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軍事相關專業實踐能力和較豐富的部隊實際工作經驗,還了解部隊實際工作中應用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裝備;既能講授軍事相關專業理論課,又能指導軍事相關專業技能訓練的教員。
二 “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建設“雙師型”教員隊伍是士官教育院校的當務之急,是院校發展的戰略性基礎工程,“雙師型”教員占教員隊伍的比例是衡量士官教育院校師資隊伍實力強弱與結構合理性的重要指標。因此,士官教育院校“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非常必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建設“雙師型”教員隊伍是士官教育特色的要求
教育的品質決定于教員的品質,只有教員成為精理論、善實踐的典型,才能培養出能文能武具有綜合軍事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建設“雙師型”教員隊伍是課程改革的需求
學歷教育的培養模式,以學科體系為主線,重理論、輕實訓,重設計、輕操作。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涇渭分明;文化課教員、專業課教員、實踐課教員分工明確。而士官教育改革要求實行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以突出操作技能培養的雙元制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替代以理論知識灌輸為目的的單一形式的課堂教學法,只有“雙師型”教員才能適應士官教育的新課程模式和新教學方法。
3.建設“雙師型”教員隊伍是改變教員隊伍知識結構的需求
傳統學歷教育教學模式培養的專業課教員在校期間實踐操作能力就很薄弱,又從校門到校門,實踐能力都不強。不改變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沒有大批能勝任實訓教學的教員,我們就不可能實現士官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擺脫不了走學歷教育的老路。
三 “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的現狀
1.思想認識層面
目前,士官院校普遍對“雙師型”教員內涵的理解還不夠準確,對建設“雙師型”教員隊伍的重要性認識還有待提高,現有教員隊伍建設規劃偏重于數量、結構和管理措施,質量標準要求還不夠明確。一些年輕教員對士官教育缺乏信心,動力不足,認為培訓層次低,不重視業務水平、實踐技能及教學質量的提高,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缺乏勤奮工作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2.隊伍結構層面
教員隊伍整體結構不合理,高職教員比例偏低,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不多,專業教員來源渠道單一。理論型教員多,既有淵博的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豐富實踐工作經驗的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員數量不足。
3.師資建設層面
學歷教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士官教育教員隊伍基本上是由從院校到院校、“剛出校門就上講臺”的青年教員構成,其專業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經歷閱歷單一、缺乏部隊生活工作經驗、對裝備維護使用及部隊一線情況缺乏了解、教學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較差,整體專業能力素質不能適應士官教育的需要。
4.培訓渠道層面
多年來,士官院校“雙師型”教員的培養似有似無,缺少相對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渠道還不夠通暢,許多院校都選派教員到有關部隊進行代職見習,或邀請部隊人員到院校授課代職,但由于缺乏相應代職交流制度的保障支持,這種人才交流多為單位間私下協調解決,組織實施難度較大。
四 “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的途徑
1.進一步優化教員隊伍的結構設計
通過科學規劃,使教員隊伍的年齡、學歷、職稱、專業結構更加合理,從而使教員隊伍煥發生機和活力。一是綜合平衡教員隊伍的年齡結構,提高教員隊伍的教學、科研活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老教員實踐教學經驗豐富、中年教員技術水平高、年輕教員創新能力強的特點,建設一支教學和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員隊伍。二是優化教員隊伍的學歷和職稱結構。通過送學、在職培訓等方式提高學歷層次,改善教員隊伍的學歷結構,建立學科帶頭人培養和選拔機制,加強教員隊伍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提高高級職稱比例,優化教員隊伍的職稱結構。
2.進一步健全“雙師型”教員的培訓制度
第一,抓好崗前培訓。根據新教員來源渠道不同,增強崗前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力爭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雙師型”教員的要求。對軍隊院校畢業的教員應注重實際能力的培訓,如有計劃地把他們送到部隊或設備生產廠家進行實習,了解部隊現狀及人才需求狀況,提高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對地方高校畢業的教員應注重部隊認知的培訓,如參加部隊、院校和廠家組織的短訓班、強化班等。利用實習、代職、見習、調研等機會深入到部隊,真正了解士官隊伍建設情況,盡快適應教員崗位;對部隊調入的教員應注重教學基本功的培訓,在正式講課前必須進行相應的授課培訓,主要以集中講座、聽課、試講等形式,使他們熟悉士官院校教學基本理論、規律以及教學方法,實現由工程型人才向教員角色的轉換。
第二,抓好在崗培訓。對在崗教員的培訓應按照“教學—培訓—教學”的原則和步驟,以終身學習為目標,使整個培訓過程“不間斷”。具體方式包括:經常邀請軍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舉辦學術講座,傳授最新的專業知識,介紹先進的教學方法,解答教員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鼓勵教員參加學術交流,使他們有充分的學術自由,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有計劃地選拔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員到軍內外院校或科研機構進修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3.進一步營造教員發展的良好環境
第一,完善“雙師型”教員評價考核體系。建立“雙基本功”(專業理論基本功、操作實踐基本功)考核機制,以考促學、以考促訓,對考核優秀的教員進行獎勵,對考核不合格的教員予以淘汰。
第二,建立“雙師型”教員激勵機制。鼓勵教員通過自身努力取得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切實擺脫論資排輩思想的束縛,真正使工作實績與晉升、獎勵掛鉤;廣泛開展“優質課”評選活動,充分調動教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更多的教員達到“雙師”標準。
第三,創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在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員的同時,還要牢固樹立教員是院校建設主力軍的觀念,大力開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宣傳教育活動;同時,要為教員創造良好的辦公環境和生活條件,切實解決教員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努力打造一支穩定的“雙師型”教員隊伍。
高素質的教員隊伍是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不論哪個專業,士官教育院校都要盡可能又快又好地培養出更多的受部隊歡迎的技能型、應用型專業人才,都必須盡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員隊伍。為此,我們應不斷通過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來探索士官教育的特點和把握它自身的發展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靈活地采用多種形式和堅持多條腿走路的方針,形成較為健全的士官教育師資培養體系,為士官教育的健康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圣紅.任職教育院校“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08(11):64~66
[2]陳婷、周雷.“雙師型”教師培養問題探討[J].科教文匯(上旬),2012(7):6~7
[3]刁子蔚、張亮、張鵬.士官學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新探[J].大觀周刊,2012(5):224
[4]楊素敏、崔靜、盧宏峰等.軍隊院校“雙師型”教員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29):118~119
[5]馬寶林.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5(9):11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