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特定的活動形式來達到教育目的的過程,從教育者教育目的的隱現程度、課程設置的專門程度及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互動程度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類型可分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亞性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顯性教育 隱性教育 亞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063-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論是研究高校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形式和活動過程的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高校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過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根據教育目的即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發展的需求及其思想實際所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組織起來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方式進行互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過程。”換句話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特定的活動形式來達到教育目的的過程,教育者和大學生共同參與特定的活動,這些活動是一定的教育手段、方式及各種載體、要素的組織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從教育者教育目的的隱現程度、課程設置的專門程度及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互動程度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類型可分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亞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 顯性論:高校顯性思想政治教育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為傳統和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類型,它是以課程教學為活動形式的教育活動過程,其特點是大學生明確感知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其形成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一般來說它屬于教師向學生進行知識化教育和強制性灌輸的活動過程,是教育者教育目的的隱現程度最低(即顯現程度最高)、課程設置的專門程度最高及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互動程度最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當前高校實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的教學體系就是顯性思想政治教育。
顯性教育因以嚴格規范的教材、考試、課時、學分等為依托而能最直接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狀況,但是,這種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課堂的形式,采用強制灌輸的方法向接受主體傳輸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接受主體的接受興奮長時間處于抑制狀態,難以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對所接受信息進行內化與外化,致使接受效果長期處于低下水平”。
二 隱性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為創新和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類型,它是以日常生活為活動形式的教育活動過程,其特點是不為大學生明確感知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又滲透于大學生日常生活之中。一般來說,它屬于教育者為學生構建生活化體驗和寓他性教育的活動過程,是教育者教育目的的隱現程度最高(即顯現程度最低)、課程設置的專門程度最低及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互動程度最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暑期“三下鄉”活動、無償獻血活動、科技藝術節活動、青年領袖訓練營活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新媒體應用等社會實踐活動就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隱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圖滲透到其中,從而使教育對象在參與實踐活動的同時不知不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實踐活動的開展與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合二為一。在非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總是‘隱藏’于其他特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隱性教育能充分發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效果。
三 亞性論:高校亞性思想政治教育
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介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類型,它是以教育學習為活動形式的教育活動過程,其特點是大學生有所感知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又較為積極參與教育者組織的社會實踐之中。一般來說它不完全屬于顯性教育的課程教學活動,但又是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思想政治課程相匹配的活動形式;另外,它也不完全屬于隱性教育的日常生活活動,但又屬于大學生社會生活中的交叉組合部分,是與日常生活相融通的活動形式。如高校黨團文化活動、重大事件紀念活動、紅色旅游活動、科研課題活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活動等教育學習活動就是亞性思想政治教育。亞性教育是半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進大學生對顯性教育的積極接受。
總之,顯性教育、隱性教育和亞性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活動形式,三者統一于促進大學生內化和外化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應將三者進行優勢互補,使之教育效果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5
[2]盧文忠.思政教育接受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