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是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的目標和任務,而識字寫字又是小學低年級段的教學重點。小學低年級學生錯別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從學生、教師、漢字特點和社會環境等幾個方面進行成因分析,喚起在語文教學中對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視。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 錯別字 成因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104-02
在《辭海》的解釋中,錯別字,包括錯字和別字。錯字是不正確的字,子虛烏有不存在的字;而別字是被與其相近的形或音而代替的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識字寫字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段的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小學生錯別字現象嚴重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教師們。分析錯別字的成因有利于教育者更好地進行識字寫字教學。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小學低年級學生錯別字的成因。
一 學生方面的原因
第一,從感知角度說,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知覺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觀察事物籠統不精確,辨別能力和空間方位知覺能力都較差。他們往往孤立、片面地看待一些現象,看不出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特征。他們識字也是如此,喜歡整體感知字形,不善于分析字形結構。比如,將“失”寫成“矢”。
第二,從注意角度說,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無意注意階段,注意力時間短。要讓他們將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寫字練習中比較困難。因此,小學低年級學生在長時間的抄寫字詞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寫錯別字的現象。例如:將“奶牛”寫成“牛奶”,“山上”寫成“上山”,“繼續”寫成“續繼”,“鉆研”寫成“研鉆”。這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導致的粗心。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學習沒有一定的目的,自我控制力差,意志力更是薄弱,這是導致他們寫錯別字的原因之一。一些學生在寫作業時,只求寫完,不求寫好。如在作業中前面寫成“水池”,到了作業的后面就寫成了“池水”了。有的教師在批改作業中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同一個字在同一次作業中會有好幾種寫法,例如:前面寫對了“今天”,后面就寫成“令天”;前面寫成“澆水”,后面就寫成“燒水”;前面寫成“圖畫”,后面就寫成“畫圖”。
第三,從遷移角度說,思維的定勢、遷移的影響也是學生錯別字形成的原因之一。定勢又稱心向,是人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在識字過程中有很多表現形式,其中之一是對于前一個字形的學習影響后一個字。有些易錯字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前面、后面所學的字詞互相形成了干擾,從而導致錯誤的發生。
第四,從遺忘規律角度說,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所揭示的遺忘規律是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這種遺忘先快后慢的特點,直接影響著學生掌握和鞏固知識,鞏固的缺失也是形成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之一。
二 教師方面的原因
1.教師對識字質量重視力度不夠
平常教學中,有些教師對識字質量不夠重視,甚至不重視,只是一味地求多求快。對學生出現的錯別字現象視而不見,訂正方面更是不嚴謹,這就直接導致學生錯別字的產生。如“變化”的“化”右半部分的最后一筆是橫折彎,學生卻寫成了橫折彎鉤;“雷”中雨字頭的橫鉤,寫成橫折鉤等。
2.未能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有規律地識字教學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因此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教師的教學方式會對錯別字的現象產生影響。尤其是低年級教師,如果在教學時,只是把字寫到黑板上讓學生照著寫,或者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照著寫,不分析音、形、義,不強調筆畫順序,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寫錯別字現象的產生。如“船”的右上半部分“橫折彎”不是“幾”。
3.不重視教學方法,逆向干擾,以抄代練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覺是有選擇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強度影響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低年級的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記住某個容易寫錯的字,喜歡用強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記生字。如教師在教“今天”的“今”時,為了不讓學生寫成“令”字,會反復地強調“今”字下面是沒有一點的。如后面又學到了“拎”字,學生便很容易少寫一點。強化了的信息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先入為主”效應容易掩蓋其他信息。課堂上的識字教學時間是很有限的,在這有限的課堂識字學習中,學生完全達不到熟練掌握生字的程度。在此情況下,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字量,就讓學生大量的抄寫生字詞,以達到掌握并鞏固生字的目的。但是,對于大部分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為了完成作業,就以抄代寫,在寫的過程中注意力不夠集中,一部分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甚至邊看電視邊抄寫,以至于出現了大量的錯別字。教師不重視教學方法,單調無趣的教學方法,教師的逆向干擾和學生以抄代練的現象都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寫錯別字的重要原因。
三 漢字特點方面的原因
1.漢字的字形結構復雜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漢字無疑也是最難學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基本筆畫有很多,這些基本筆畫又構成了更多的基本部件,不同的部件再按不同結構方式組成一個個的漢字,這樣構成的漢字字形雖然看上去很優美但復雜難學。漢字的字形結構復雜,有些結構比較特殊,不能被命名,有些字形相似容易混淆,這些都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正確辨認和書寫漢字的障礙。例如,把上下結構的字寫成了左右結構的字;左右結構的字寫成上下結構的字,寫“落、蕩、滿”字時,將三點水寫在草字頭的下面。
2.漢字中的一些形近字、同(近)音字,容易造成別字
漢字中有許多字形相近的字,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就會成為不同的字甚至不是字了。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事物感知籠統、不夠精確,在識字過程中,常常記住字的大概輪廓,對字具體的細微部分感知度不夠,這是學生寫錯別字的主要原因。如“貪”“貧”“導”“異”“歷”“厲”等。漢字中同音字多也是導致學生寫錯別字的重要原因。如將“嚴寒”寫成“炎寒”,將“計劃”寫成“計化”,將“建議”寫成“建意”。
3.形聲字間混用
漢字有四種造字法,其中形聲字最多,據統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占85%左右的形聲字,這些形聲字的讀音與作為聲旁部分的,作為獨體字的讀音基本是相同的,也有非常相近的,如“平”和“坪”、“杖”和“仗”讀音完全相同,聲旁讀對了,形聲字的字音就讀對了,這也是語文教師利用形聲字的特點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之一,但是,在此情況下,如果講解不清楚,很容易造成學生形聲字誤用的現象。
四 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
人是社會中的人,無時無刻不與他人與社會發生著相互的作用。小學低年級學生錯別字泛濫,外部環境也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廣告牌、電腦電視、不規范的普通話用語等,對于漢字儲存量相當有限的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就會形成不良影響而使他們無法辨別漢字的正誤,出現錯用詞語的現象。如:服裝店將“依依不舍”寫成“衣衣布舍”,電視廣告將“刻不容緩”寫成“咳不容緩”,有些飯店門口的牌子上將“炒飯”寫成“抄飯”……這些廣告商別出心裁,可能有一定的商業效果,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則字難辨正誤。就不規范普通話的用語方面,一些學生生活在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地方方言對其影響很大。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學生錯別字的產生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中原因非常復雜。了解小學低年級學生錯別字的成因,有利于引起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視,有利于其有效地進行識字寫字教學。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