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給方法、培養能力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在閱讀教學中不僅僅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十分重要。
【關鍵詞】閱讀教學 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130-01
在閱讀教學中既要重視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教給方法、培養能力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為此,在閱讀教學中,盡量使教學過程由教師的給予變為學生的求索,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 加強預習指導
為了指導中、高年級學生自學,在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預習,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從整體上感知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給課文分段。把握中心思想,發現問題,質疑問題,帶著問題上課。
初讀課文的方法——圈畫法。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把不認識的生字用圓圈圈起來;把不理解的詞語用方框框起來;把課后問題的答案用波浪線畫出來;把疑難的地方用問號標出來。為細讀和深讀課文做好準備。
自學生字的方法——包括借助拼音識字法;形聲字識字法;部件識字法。自學詞語的方法——主要用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和詞素分析法,結合查字典、詞典來正確理解。較深難的課文,還需教師提前出示預習提綱,以幫助學生自學,上課后教師檢查,學生匯報、討論。
二 教給學生不同文體的讀書方法
為了理解課文的知識結構和思想內容,把讀書方法教給學生,保證學生主體地位、培養自學能力。每閱讀一個單元的課文,我總是把單元訓練的目的、重點告訴學生,讓學生有目標。再經過閱讀實踐、鞏固加深對閱讀重點的認識,并總結學法:(1)讀記事類文章,應該讓學生把握住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從事情的發展變化入手,分析文章。(2)讀寫人文物的文章,應從作者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中去分析領會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品質。有些借物喻人的文章首先要明確借什么物,喻什么人,然后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寫作目的。《梅花魂》中就是借梅花來比喻中華民族如梅花一樣的氣節以及寄托了遠在海外的游子對祖國的眷戀之情。(3)讀童話、寓言故事先要教學生懂得這類文章是講故事、說道理、教育人的。接著讓學生熟讀課文,復述故事內容,從故事情節中領悟寓意,明白道理,受到教育。(4)讀狀物類的文章,要讓學生先弄清作者是從幾方面來敘述的,各寫了些什么,有什么特點,按什么順序寫的,通過反復實踐,學生逐漸掌握了閱讀方法,即動物要抓住外形特點及生活習性;植物要抓住根、莖、葉、花、果的形狀、顏色、味道及生長過程中的特點。(5)讀寫景文章應先明確寫什么地方的什么景,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點,這些景色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作者用什么樣的詞語來恰當地表現景色的特點。(6)參觀、游記一類的文章按參觀游覽的順序分段,時間、地點的變換將是劃分段落的主要依據等。就這樣每講一課,歸納總結出閱讀方法,為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三 講練結合,讀寫結合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將其轉化為能力,我從講練結合、讀寫結合兩方面進行了訓練。
1.講練結合
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既可改變那種逐段逐節進行提問的方法,又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他們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
2.在閱讀課上運用學到的知識指導寫作,充分發揮教材的示范和指導作用
我每教完一篇課文,都要根據單元訓練重點來練寫片斷,把讀寫結合起來。讀什么就寫什么,讀得會、用得上,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學習《翠鳥》一文后,我讓學生從外形和活動特點兩方面去觀察幾種小動物。外形描寫要抓住形狀、顏色、大小去觀察。活動特點要抓住活動變化的特點去觀察,然后口述觀察所得,再練寫片斷,從中學習寫法。如有一個學生在練寫《燕子》片斷中寫道:“燕子小巧玲瓏。它的頭不大,長著一雙俊俏的小眼睛,一張嫩黃的小嘴。它背上的羽毛烏黑發亮,像披著一件黑色外衣。它的腹部長著白色的羽毛,像穿著一件白色的襯衫。它飛行的時候,尾巴張開、像一把剪刀,飛得又快又穩……”學習了寫人的文章之后,為了刻畫人物外貌,從外貌描寫中突出人物特點,我讓學生以本班同學為對象,練寫《他是誰》:給一個同學畫像,讓大家猜猜他是誰;在家里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妹妹畫像,學生練寫的熱情很高,效果也好。
通過講練結合、讀寫結合的訓練,學生用閱讀課中學到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寫作,學生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寫作能力提高較快。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