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學習習慣是促進學生取得較好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在歷史課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更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養成。
【關鍵詞】初中生 歷史 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136-02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在“以人為本”的培養學生能力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關注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非常重要。初中階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飛速發展的階段,更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結合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 先睹為快——預習的習慣
幾乎所有人都有“先睹為快”的好奇心,可以利用這一點,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對知識預習是求知過程一個良好的開端,通過預習可以提高聽課效率,加深和鞏固對知識理解與記憶,培養自主探究以及自學能力。在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我就對學生提出學習歷史學科的要求:每節新課都要求預習,找出本課的要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自己的方式做出識別標記,并對預習情況進行抽查。以此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且不少對歷史特感興趣的還會批注,甚至寫下自己的感悟。
二 授人以漁,終生之用——收集信息的習慣
古語所說:“授人以魚,僅供三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當今社會,信息就是資源,信息素養是學生接受終身教育的前提條件。歷史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更要求學生能用所學知識對歷史事件、人物、時事、現實社會問題進行分析、歸納。所以學生信息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程度。我教給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1)鼓勵學生到圖書館、書店,課外書中去“拾貝”。(2)引導學生上網,到網絡世界中搜尋。圖書再多,也有“不夠用”的時候,有些東西在學生所能接觸的圖書資料中很難得到滿足。如今電腦已走進千家萬戶,上網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東西,甚至是足不出戶,就可遨游大千世界。(3)帶領學生親臨實地,走訪中去獵取洛陽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三 向45分鐘要質量——專心聽課的習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學生很用功,課前、課后下了不少功夫,甚至占用別的學科時間,但事倍功半,成績依然不理想。經過觀察,發現問題出在課堂上。有不少學生認為,歷史課上課聽得懂聽不懂沒有關系,下課也可以看書。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聽課時往往不求甚解,結果不但浪費了上課的寶貴時間,還增加了課下的學習負擔。歷史課必須立足課堂,集中注意力向45分鐘要質量。只有認真聽課,方能心領神會,教學互動,以達到課堂學習的最佳境界。課堂上可嘗試:
1.激發興趣
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從那些能引起學生共鳴的點滴著手,讓學生樂于學習。例如:七年級下冊先后學習了隋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其中學到“光耀千古的詩壇”“宋詞和元曲”“古典小說的高峰”這幾章時,學生特別興奮,因為不少學生從小背唐詩、宋詞,四大名著也都熟知,再加上初中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喜歡表現自我,課堂上都爭先恐后想要給大家背誦或講述,來展示自己文學知識的淵博,在他們展示自我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思考文學繁榮的原因,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
2.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
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創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
3.積極思考,敢于提問
新課程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一味地唱“獨角戲”,更要重視師生互動。通過小組討論、辯論、歷史劇等各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參與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的。
4.做好課堂筆記
記錄老師所講的重點、難點。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隨手記下來,以便課后再去問老師。
四 溫故而知新——復習的習慣
歷史課知識點比較多,一節課下來不可能全都記住,而且時間越長忘得越多,所以要及時復習。歷史課一星期只有兩節,我首先要求學生養成當天課程當天復習的習慣。在復習時讓學生先盡量回憶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回憶后再去看書,記住了的知識會被再次強化,想不起來的知識會成為看書的重點。然后是單元復習,對所學的知識形成系統化,從整體、全局或聯系中去掌握具體的歷史事件、概念、原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等。
五 我能行——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經過預習、上課、課后復習,知識究竟有沒有領會,有沒有記住,記到什么程度,知識能否應用,應用的能力有多強,這些學習效果問題,在做作業時才能得到及時的檢驗。為了減少學生課業負擔,作業題一般都是經過精選,有很強的代表性、典型性,由學生獨立完成。在批改作業時,給以恰如其分的評語,并要求錯題必須糾正,再批改,把信息及時反饋學生。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以及時表揚,耐心幫助他們,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六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良好的考試習慣
考試作為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時,著重對運用、綜合能力進行考查,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平時的質量檢測時就要求學生注意考試的方法、策略等,形成良好的考試習慣:
1.書寫要規范
現在中高考都是網上閱卷,考試時的字跡稀疏邋遢讓人辨認不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考試的成績,所以從初一就對學生提出書寫方面的要求,要求學生要認真去寫,不能出現錯別字,盡量做到格式統一、字跡工整、一絲不茍。
2.認真審題答題
審題就是認真閱讀、真正理解題意,對于題目中的每個字、每句話、每種符號都要看清楚、看準確。這樣才能保證答案準確。
3.注意答題技巧
要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先熟后生的順序做題。審題時先看問題,后閱讀題目。先看問題知道在問什么,審題具有目的性,迅速抓住關鍵字、詞,舍去無關信息,提高閱題速度和準確性。審題時注意估算分數值,揣測命題人的意圖。
4.仔細復查
先看整張卷,確保沒有漏題。再檢查在做題過程中有疑問的題目,時間充足時檢查整張試卷。選擇題不要輕易更改答案,非選擇題著重檢查答案是否符合題意,回答是否完整等。
七 得與失——寫考后記的習慣
學生應對每次考試進行認真總結。在老師講評試卷時,學生根據自己的試卷上出現的問題,從解題方法、典型題、新信息及每次考試得與失等方面作總結,汲取每次考試的經驗和教訓,作好總結記錄,以便經常翻閱,從而掌握應試技巧,提高學習成績。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