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物理教學也需要發生相應的改變來適應新的要求,需要更加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然而現階段高中物理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將采取有效策略提高物理教學效果作為重點研究課題。
【關鍵詞】高中物理 學習策略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140-01
要提高物理教學效率,使教學質量能夠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就必須采取正確的學習方法,尤其是高中的物理教學。物理教師需要將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作為重點關注的內容,而不僅僅是講解物理知識,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自主去探索物理知識和規律。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學習策略打下基礎
對于任何一種學科的學習來說,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較為抽象、理解上有難度的物理學科。對此,物理教師需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得學生學習物理更加輕松有趣。如在講解“自由落體”一節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來講解:
教師說:“大家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嗎?”學生說:“知道,是因為牛頓在蘋果樹下睡覺時被落下的蘋果砸到,由此受到啟發而發現萬有引力?!苯處熡终f:“那大家知道萬有引力被發現與蘋果樹的高度之間又什么關系嗎?”這樣的問題能夠很快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發散思維互相討論,去探索其中的規律。這時,老師就可以說:“眾所周知,從高處拋物體很容易砸到下面的行人,引起傷害事故,如果牛頓也被高處落下的蘋果砸死的話,那萬有引力就不會被他發現了?!睂W生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假設的想法,會覺得很有趣,進而也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物理教師可以在這個時候引入教學內容,并講解相關知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教師要善于從出乎意料的角度,利用大家熟悉的故事來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環境,讓教學過程變得輕松活躍,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策略奠定基礎。
二 培養學生向他人求助的意識,豐富學生的學習策略
物理教師需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高中生的自尊心較強,在面臨困難時大多傾向于請教教師,而不會向其他學生求助,這對學生找到和形成合適的學習策略非常不利。針對這種情況,物理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合作,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樹立互相幫助的意識。如在講解“牛頓第二定律”時,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組自主學習,組內成員互相討論、互相合作與幫助,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分組時,每個組的成員人數在5~6人最為合適,同時也要考慮學生之間物理成績的差異,要根據學生的成績來合理分組。“牛頓第二定律”這一章節需要以實驗為基礎,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測量和歸納來總結其中的規律。這一學習過程對于物理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需要在每組中都安排物理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內成員之間互相交流與溝通,一起設計實驗方案、做好實驗準備以及記錄好實驗數據等,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合理安排實驗任務,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分組學習完成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對每個小組以及小組成員進行評價,表揚完成較好的小組或學生,鼓勵落后的小組或學生。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也能夠感受到團結合作的力量,利于大家互相交流學習方法和策略,也能夠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和規律。
三 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1.由“重教”向“重學”的轉變
學習需要消化,尤其是物理學科。然而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消化,學習接受物理知識的過程也比較被動,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甚至直接導致了學生眼高手低的結果。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師的講解再精彩,也無法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學生依然很難理解物理知識和規律。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提高教學效率。
2.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物理教師在教學時還需要注重教學過程,而不是僅僅追求教學結果。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自主分析物理規律的過程,提高自身的探索能力,改變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
四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策略
高中物理很多教學內容都過于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拓展學習策略。
總之,高中物理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物理基礎掌握情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合作與幫助,培養正確的學習策略,能夠聯系生活實際來自主探索物理規律,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顧建新.高中物理教學創新的五個基點[J].教育探索,2010(2):125~126
[2]蘭盾.高中物理教學的創新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2):259~260
[3]王賢杰.高中物理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施路徑分析[J].成功(教育),2012(24):147~14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