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課程和教材也在不斷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初中化學為例,建國至今中國課程和教材改革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文化很落后,這時化學課程和教材主要注重基礎理論的培養;第二階段,五六十年代,為適應社會主義的需要,化學課程和教材主要突出生產技術的培養;第三階段,1978年頒布了十年制大綱(后來不斷降低要求),此時化學課程和教材主要加強化學理論知識,強調以先進的化學知識教育學生;第四階段,1988年頒布了義務教育大綱,此時化學課程和教材改革主要強調注意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能力:第五階段,1999年實施了新課程改革,此時化學課程和教材改革主要以探究為突破口,加強化學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隨著化學人才的社會需求、化學學科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特征,2011年對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進行修訂——這就是化學新課程標準。下面我們就來淺談一下這個化學新課程標準。
2011年中國對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進行修訂是由于化學的社會需求和化學的社會價值決定的。21世紀社會的發展特點:科學技術日益社會化;知識經濟顯現優勢;學習的社會化帶來終身學習的要求。而化學與生活、生產、科學技術有密切的聯系,并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化學在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終身學習能力上發揮作用。而新世紀學生接觸高新技術和使用新產品多,接受的信息量大,許多科學知識已成為生活常識;由于學習條件和家庭條件的大大改善,使學生自信心和優越感加強;社會競爭的激烈使學生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思想開放、活躍,但商品經濟和社會不良現象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修訂充分肯定并堅持化學課程改革方向的5個堅持。(1)堅持了化學新課程理念——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2)建構三維課程目標體系。(3)以三級主題呈現教學內容與標準,整合教學內容點、情景創設、活動與探究三方面教學素材,加強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領悟化學科學的價值,構建21世紀社會發展公民所必備的最基本的化學教育內容。用5個一級主題、19個二級主題規定學習內容標準,強化教學內容的情景性、實踐性、探究性、趣味性和所蘊含的人文教育要求。(4)倡導多樣學習方式,設計和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在做科學中學習化學科學。(5)提供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標準》的修訂進一步體現化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針對各地實踐中的經驗和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或問題解決策略,增強實用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5個堅持)嚴格審視教學內容,采取維持、降低、限制三種修訂策略,控制知識內容的深廣度,確保減輕課程的學習負擔。內容不擴充、要求不提高,化學用語和定量計算學習要求維持在低水平。適當降低偏高的學習要求,限制開放性較大的內容,修改難度大的“活動與探究”,調整修改情景素材條目。規定必須完成的基礎實驗,提高實驗探究活動的實效;建議教材編寫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嚴格控制容量和難度,保證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修改教學建議,提出提高教學實效的具體建議;修訂評價建議,編寫案例,增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新課程標準與舊的教學大綱相比主要突出了以下三點:
第一,新課程擴充了化學圖書資料,圖文并茂,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隨著電腦的迅速普及,它已經成為百姓了解信息、查閱資料的一種重要途徑。因此,新課程更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在內容標準部分列出了大量可供選擇的活動和學習情景素材,所建議探究性學習的內容豐富多彩,這些活動的開展都需要豐富圖書資料的支撐。而傳統教育是封閉的教科書教育,只將學生限制于教科書和習題。這樣的教育只能將學生變成狹隘的“教科書學者”,難以培養創造性人才。信息時代所要求的人才素質,首要就是學會獲取并利用信息。《標準》中說得更為具體:“初步學會運用調查、資料查閱等方式收集探究活動所需要的證據。”
第二,新課程標準給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化學學習指南。新世紀學生接觸高新技術和使用新產品多,接受的信息量大,學生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為了讓學生能盡快地以新的學習方式投入新的學習,可為學生編制一份學習指南,內容包含:(1)有關科學探究方法的知識。什么樣的學習最有意義?如何將有限的時間用于最有意義的學習?面對信息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怎樣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課程改革將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作為突破口,足見學習方式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當學生理解這種改變對自身發展的意義時,他不但會理性自覺地去主動采納這種學習方式,而且在此后的探究學習中會創造性地發展這種學習方式,因此,向學生介紹科學探究的方法知識是必要的。可通過歷史和現實的科學探究案例,具體、生動地向學生介紹“怎樣提出問題”“怎樣做出猜想與假設”“怎樣制定計劃”“怎樣進行實驗”“怎樣收集證據”“怎樣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和做出結論”“怎樣對探究過程及結論進行反思和評價、表達和交流”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怎樣利用這些方法進行學習的知識。(2)學生探究活動指導。內容包括:一是學生應學會的探究技能。如《標準》所列舉的6項實驗技能和調查、討論、數據處理等技能,列出必做實驗和選作實驗的清單。二是探究活動的思路和方法指導。要切實體現“指導”而不是“包辦”,切忌成為照方抓藥式的活動手冊。對探究實驗,要重在提示實驗設計思想和原理,要能夠多提供一些不同的實驗設計思路,讓學生獲取更多的探究啟迪。三是問題解決的思維策略。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是解決問題,不同的問題對應不同的思維策略。新課程對化學習題做了較大力度的改進,淡化客觀題,提倡情景題、開放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因此,學生如何優選解題方案,如何評價結果的合理性,值得深入研究。
第三,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結束、輕歷程;重知識、輕要領”是傳統化學教學的一大短處。“雙基”教學中差別水平存在著“死、偏、狹”題目,即死記硬背摳字眼、著重于考核內容、范圍于拘泥的化學知識,疏忽對“雙基”的理解與應用,疏忽實行的探究價值,疏忽科學要領的指導以及化學對生存與社會作用的理解。為了改革這一狀況,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的重要內容獨立列出,并在其他內容中將“運動與探究倡議”“可供選擇的學習情況素材”與“內容準則”配合列出,意在深化課本及教學的歷程性、探索性、要領性。這就要求教師發揮知識、技藝的作用,脫離傳統和閱歷的束縛,大力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開放的學習,加強實踐活動,更多地重視和懂得社會、生存、科技成長與化學的相關。
綜上所述,新課標更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更關注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更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原有知識基礎。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更適應當前社會發展與科學進步的需要。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