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為視角,考察了環境對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影響因素。在微系統中,對兒童社會文明禮貌行為影響較大的為家庭生態系統(親子互動、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和幼兒園生態系統,其中幼兒園生態系統又可細分為同伴互動子系統(同伴關系、混齡交往)和師生互動子系統(教師的文明禮貌行為、互動時間與頻率、師幼關系)。
【關鍵詞】文明禮貌行為 生態系統 環境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160-02
幼兒文明禮貌行為是指幼兒在與同伴、教師、家長及其他社會成員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友好、尊重等親社會性行為,包括幼兒文明禮貌言語、舉止、恰當的待人接物方式等。幼兒從小講文明禮貌,會對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今天,許多幼兒身上存在著不講文明禮貌、任性、霸道、在園與在家表現差別顯著等不良現象。造成這些不良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為研究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影響因素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主要以人類發展生態學微觀系統為視角,系統地整理和分析了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影響因素,希望能為幼兒園、家庭、托幼機構的文明禮貌教育提供一些參考。
一 人類發展生態學的內涵
1979年,美國社會生態學家布朗芬布倫納發表了《人類發展生態學》一書,提出了生態系統論。布朗芬布倫納認為發展是人與環境的復合函數,即D=f(PE)。其中,D指Development(發展),People(人),E則指Environment(環境)。他將生態環境分成了宏觀系統、外層系統、中間系統和微觀系統,構成了他所創造的雀巢式模型。人的發展就是在這樣一個層層疊疊、相互聯系的生態系統中發生的。這些環境系統直接或間接地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影響著人的發展。
二 微觀系統視角下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影響因素
微觀系統是指幼兒親身接觸并參與體驗的與幼兒有緊密聯系的環境,如家庭、幼兒園、社區等,幼兒在微觀系統中體驗到了活動、角色、人際關系間的變化,其包含的每一個要素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1.家庭生態系統
兒童接觸最早和時間最長的是家庭生態系統。兒童早期是發展口頭語言的關鍵時期,父母可通過與幼兒的積極語言互動使幼兒學會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同時兒童早期是行為習慣塑造的關鍵時期,此階段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為兒童一生奠定基礎。在家庭生態系統中,親子互動模式、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結構等都可能會影響幼兒日后文明禮貌行為的發展。
家長與幼兒的互動行為模式與形成的親子關系是影響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重要因素。親子互動的狀況影響著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親子互動質量越高,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就越好,越多地表現出文明禮貌行為。而通過親子互動形成和睦、融洽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而不良親子關系是造成各種內隱和外顯問題的危險因素。家庭教養方式是家庭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及其對幼兒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家長的教養方式可分為專制型、寬容型和民主型三類。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的幼兒文明禮貌行為表現優于專制型、寬容型家庭教養方式的幼兒。家庭結構也對幼兒文明禮貌行為有重要影響。有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幼兒同伴交往發展水平偏低,且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同伴交往的態度消極被動,文明禮貌行為表現偏差。現在普遍存在的農村隔代教育——父母在外打工,祖輩負責幼兒在家的教育任務,這種隔代教育下的幼兒文明禮貌表現差于親子教育下的幼兒。而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祖輩一同參與撫養下的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表現優于父母單獨撫養的幼兒。
2.幼兒園生態系統
幼兒在幼兒園里度過大量的時間,幼兒園是他們人際關系和各類活動的源泉。由于幼兒園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因素是通過相互作用來影響幼兒發展的,因此,可以著重將同伴、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分為兩個子系統分別進行考察,以探討幼兒園生態系統對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影響。
第一,同伴互動子系統。在同伴互動子系統里,同伴關系與混齡交往是影響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重要因素。同伴關系可以分為同伴接納和同伴拒絕,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幼兒與同伴間的互動差異很大,受歡迎的幼兒通常比較為同伴所接納,能表現出更多的文明禮貌行為。這是因為在交往過程中幼兒對同伴表現出文明禮貌行為,更容易被同伴們接納,進而強化了幼兒文明禮貌行為動機,促進了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與同伴接納相對應的同伴拒絕和同伴欺負,若幼兒對同伴表現不友好、不禮貌的行為,同伴就會拒絕與其玩游戲、一起活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逐漸認識到不文明禮貌的行為是一種比較偏差的行為,幼兒從同伴那里得到負面的反應后,就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此外,混齡同伴交往相對同齡同伴交往更有利于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培養。在混齡交往中,年長幼兒發現自己的能力超過年幼的同伴,就會扮演起照顧年幼同伴的角色,表現出更多幫助、分享等文明禮貌行為。年幼的幼兒同時耳濡目染年長幼兒的文明禮貌行為,從而模仿或主動表現文明禮貌行為。因此,幼兒園應該提供充分的時間讓幼兒一起游戲,開展各種需要合作的活動,支持幼兒和不同年齡段的同伴進行交往,讓他們在同伴互動中體驗交往的樂趣,理解交往的基本規則,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第二,師幼互動子系統。在師幼互動子系統中,教師的文明禮貌行為、互動的時間和頻率、情感交流和師幼關系都影響著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培養。劉晶波指出,幼兒園師幼互動大多是一種非對稱相倚性互動,教師根據計劃制定教學內容,而幼兒以教師的教學內容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幼兒以觀察學習為其主要學習方式,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處于愛模仿幼兒的“最嚴格的監督之下”。因此,教師自身的文明禮貌行為影響著幼兒文明禮貌行為,要求幼兒洗手時節約用水,教師就不能開著水龍頭打肥皂;培養幼兒注意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教師和家長就要認真聽完幼兒講話,而不能邊聽邊做其他事情。其次,在每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師幼互動的時間和頻數對幼兒文明禮貌行為有密切關系。教師反復的提醒、督促、訓練幼兒使用文明禮貌行為,對幼兒的行為及時反饋,這對擁有“吸收性心智”的幼兒十分有效,這會讓幼兒盡快明確各種活動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促進幼兒內化環境中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進而養成文明禮貌行為習慣。最后,師幼互動形成的師幼關系也是影響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重要因素。豪斯·C等研究者根據幼兒在互動中的情感表達與行為方式把師幼關系分為安全型、依賴型、積極調試型與消極調試型四種,對教師過于依賴的幼兒則表現更多的退縮行為和侵犯行為,而與教師有情感安全性關系的幼兒對他人更友好,更加愛交際,表現出更多的文明禮貌行為。
參考文獻
[1]楊玉苗.中國和柬埔寨幼兒交往中禮貌行為的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朱家雄.從生態學視野看學前教育[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6(4)
[3]左本琴.3~4歲幼兒社會性發展及其與家庭環境的關聯研究——以六安市城鄉比較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1
[4]岳永華、張光珍、陳會昌等.兒童的依戀類型與其問題行為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2)
[5]郭雨欣.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現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6]高紫薇.祖孫關系與中班幼兒社會能力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
[7]劉晶波.師幼互動的總體特征及其功能[J].幼兒教育,1998(1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