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網絡流行語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已成為很多傳統(tǒng)大眾媒介的語言表達內容,同時網絡流行語已受到國內外語言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從傳播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了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機制、在傳播中的功能和影響,并揭示了其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傳播語言學 網絡 流行語
【中圖分類號】H10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186-03
互聯(lián)網正以無孔不入之勢蔓延至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網絡上使用的一些語言也逐漸成為生活中的流行語。網絡流行語是網絡時代新興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的產生和發(fā)展不僅有技術方面的因素,也是語言系統(tǒng)對社會現(xiàn)實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映,于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語言學的角度去研究它。網絡流行語不僅有其產生和流行的網絡和社會基礎,也有它產生的傳播學依據。
傳播語言學是從語言學和傳播學學科理論的匯合中孕育、成長起來的一門新興的交叉、綜合學科,它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本文擬從傳播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網絡流行語的功能及其在傳播中的影響等。
一 傳播語言學概述
傳播語言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是語言學和傳播學結合的產物,同時又與新聞學、廣告學、文化學和社會心理學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語言學與傳播學在研究領域、研究對象等方面有許多交叉的地方,兩者無論在宏觀上還是微觀上都存在著某種密切的必然聯(lián)系。可以說,兩個學科之間具有一種天然的親緣關系。這是傳播語言學得以產生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傳播語言學作為兩個學科相互聯(lián)系的共同產物的自然基礎。另外,現(xiàn)代語言學為傳播語言學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而當代傳播學的迅猛發(fā)展則為傳播語言學的研究開拓了新的、更為廣闊的視野,為傳播語言學的產生提供了豐厚的理論資源。語言學和傳播學的交匯和碰撞,促使傳播語言學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上構架了自己的學科體系。
傳播語言學不是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的語言問題,而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語言與傳播的關系,考察語言的傳播功能以及語言特性在人類傳播活動中的變化規(guī)律。所以說,傳播語言學是語言學的分支學科。人們一般把它同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民俗語言學、法律語言學、數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命名語言學以及交際語言學等一起列入應用語言學的范疇。
今天我們正走向高度“綜合的時代”。近年來我們開展的傳播語言學研究就是把語言放在人類社會傳播活動大系統(tǒng)中加以考察,從而更有效地揭示人類語言的本質、功能以及語言系統(tǒng)的內在規(guī)律。毫無疑問,新方法、多學科交叉的傳播語言學研究為中國語言學向著綜合型方向發(fā)展呈現(xiàn)了更廣闊的前景。
二 網絡流行語的界定
縱觀國內學者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對網絡流行語的定義眾說紛紜。楊敏認為:“‘網絡流行語’,顧名思義就是在網絡上流行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奎國萍則從網絡流行語的形成論述:“實際上,網絡上形成的語言已經成為一種變體。每年,一些新詞、短語、句子都會被廣泛傳播和使用,形成網絡流行語。”王婷認為:“網絡流行語,是指伴隨著現(xiàn)實社會事件的發(fā)生在網絡上幾乎同步發(fā)生、迅速流行、風靡于網絡內外的熱門詞語,有時還被稱為‘網絡雷詞’或者‘網絡熱詞’……網絡流行語從屬于網絡語言,是網絡語言中最鮮活生動的部分……”武月鋒和王川認為:“流行語是一種持續(xù)時間較短的文化模式,單個流行語或者流行詞往往基于某個特定事件而突然出現(xiàn),在較短的時間內被某個群體所采用,但又轉瞬即逝,迅速瓦解并被拋棄,這說明流行語是一個歷史的范疇。”而在伍文忠看來:“流行語是在特定時代、特定區(qū)域、特定階段或者行業(yè)廣為流傳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網絡流行語,顧名思義就是在網上經常出現(xiàn)或者被網民經常使用的一種語言形式。”楊玲在其碩士論文中則對網絡流行語定義如下:“在一定時期,在網絡平臺中被網民們普遍使用的話語形式。帶有很強的媒介性,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及人們心理活動等因素的綜合產物,并在網絡媒介的推動下盛行的詞、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孫潔、樊啟迪、巢乃鵬則在其論文中較為詳盡地區(qū)分了網絡流行語、網絡通用語和網絡語言,他們認為:“網絡流行語是區(qū)別于網絡通用語(含義基本固定,曾經流行但如今已經被‘一般化’的網絡用語,如‘伊妹兒’、‘美眉’此類網絡語言),區(qū)別于普通網絡語言(包括網絡技術語言和交流的自然語言),是具有特殊性、流行性和特定含義的網絡用語。”
總的來說,網絡流行語在定義上有以下特征:(1)流行性是網絡流行語的本質特征;(2)詞、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式)等是網絡流行語的表現(xiàn)形式;(3)網絡流行語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它鮮活生動、傳播速度快,是一個歷史范疇;(4)網絡流行語既存在和廣泛應用于虛擬空間,也向現(xiàn)實世界滲透,并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用語的一部分。
三 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及功能
1.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機制
網絡流行語的生成和傳播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大體經歷了網民的傳播→網站的傳播→多種媒體相互傳播→社會普遍認可四個階段。由此可見,網絡流行語的構建者是網民,在傳播路徑上,由大眾(網民)向媒體和社會傳播,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傳播方式。而以往的社會流行語是由社會精英根據主流意識提出,通過多種媒體向大眾傳播,大眾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大眾角色的巨大轉變決定了網絡流行語性質的改變。網絡傳播的主體有三類:個體傳播者、職業(yè)傳播者和組織傳播者。個體傳播者主要是網民,職業(yè)傳播者是指專門以網絡傳播為謀生手段的人,他們大都是網絡機構的代言人,而各類商業(yè)網站、官方網站則屬于網絡傳播的組織傳播者。
簡而言之,網民是網絡流行語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網絡和媒體是其得以廣泛傳播的物質基礎。由下而上、由虛擬向現(xiàn)實是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方式。
2.網絡流行語在傳播中的功能
第一,交際功能。交際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信息的過程,即人們運用語言或非語言信息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感情和需要的交流過程。交際包含兩個要素:(1)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即交際對象;(2)用于傳遞信息和交換思想,即交流目的。語言在社會中充當著人們傳輸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中介,這就是語言的交際功能。
語言是表達思想、反映現(xiàn)實的媒介,可以通過網絡流行語了解時下社會群體宏觀的社會現(xiàn)狀和社會心態(tài)。網絡構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它鏈接了各個領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情感的平臺。人們可以盡情地用語言表達內心世界,通過網絡等媒體手段對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及社會現(xiàn)象提出建議和發(fā)表觀點。如“我爸是李剛”“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神馬都是浮云”“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這些網絡流行語或嘲諷或解嘲或宣泄,它們與當下網民強調個性本位、個性發(fā)展、個人價值實現(xiàn)相一致,借戲謔與調侃,表達對傳統(tǒng)的顛覆和自身存在與發(fā)展意義的關注,多層次、多維度體現(xiàn)網民的心理感受、精神訴求、表征他們集體無意識的社會心理和思想動態(tài)的流變。
從根本上說,網絡流行語就是一種社會情緒的反映,否則不會流行。網絡流行語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記錄、表達、討論、互動、傳播和分享的平臺。
第二,思維功能。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與人傳遞信息、交流思想,離不開語言這根紐帶,然而,語言也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是人類進行思維和認知最重要的工具。正是依靠語言,人類才能夠思考問題、總結思想,才能不斷地認識世界、記錄世界、傳播世界。
在網絡交際中,人們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交際情景。為了達到一些特殊的語用目的,人們需要有意改變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在這方面,網民們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創(chuàng)造性。不僅新的詞匯層出不窮,一些復雜而有深度、有哲理的句子也開始出現(xiàn),表達了思想,體現(xiàn)了個性。很多新的表達法突破了漢語的常規(guī)語法,也為漢語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如“土豪”代稱網絡游戲中有錢無腦的玩家;“何棄療”意謂“有病”“腦子進水”;“這是要……的節(jié)奏啊”表示感嘆某種即將出現(xiàn)的狀態(tài)。
諸如此類的表達法還有很多,這些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傳播不僅豐富了我們原有的詞庫或語言系統(tǒng),而且證明了語言是開放的、兼容并蓄的,而并非封閉和孤立的系統(tǒng)。總之,語言不僅是人們思維最重要的工具,而且是觀察思維的一面鏡子。正是依靠語言為工具,人類才能夠思考,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同時,語言又把思維的結果固定下來,傳遞下去,并在此過程中不斷發(fā)展思維和認知的水平,是人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使用符號的動物。
第三,文化功能。眾所周知,語言是伴隨著人類文化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要想充分發(fā)揮這些“工具”的作用,就必須把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成一定的語言形式。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它的語言中得到“一五一十”的反映。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對社會有依附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因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社會生活和文化現(xiàn)實的變化不斷促使語言發(fā)生變化,催生出大批流行語。網絡流行語反映了當今社會文化的多元性,因為語言變異必然與時代發(fā)展同步,網絡流行語能夠敏銳地反映社會變化。“給力”“山寨”“hold住”等流行語大都出現(xiàn)在社會文化生活領域。這說明在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關注溫飽問題等物質生活層面的時代已成為歷史,時下人們更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
網絡是流行語滋生的沃土,為人們提供了自由表達情感的平臺。在網絡上,人們可以暢所欲言,盡情享受語言的狂歡。于是,“杯具”(悲劇)、“裸辭”(職場精英因各種原因,不找新的工作之前就選擇突然離職)、“鬧太套”(not at all的音譯)、“我勒個去”(表示無奈)、“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等流行語接踵而至,具有廣泛的網絡及社會認可度,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說到底是民間文化、草根文化,是民間思想意識與主流文化不相適應而產生的,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xiàn)。時下,以網絡流行語為代表的網絡文化,民間文化與主流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反映了當今社會文化的多元化。
第四,凝聚功能。語言是維系民族的一條重要紐帶。同樣,一個群體的凝聚心理也常常要靠語言來傳播,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特點或交流也要靠語言來體現(xiàn)或溝通,語言是民族和群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正如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每個漢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話的權利。在網絡社會同樣如此,網絡社會也是一個巨大的統(tǒng)一的語言社群。懂得并會使用網絡流行語才不會引起交流障礙。
在網絡環(huán)境中,個體的網民很容易受到網民群體的影響,一些網民會為了獲得該群體中的社會地位和群體歸屬感,而自覺遵循該群體的規(guī)范,并模仿該群體中其他成員的主流行為,以獲得該群體的認可和自身的身份認同。使用網絡流行語最容易使網民之間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心理,同時也會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
曼紐爾·卡斯特認為,認同是“行動者自身的意義來源,也是自身通過個體化過程建構起來的”。只有社會行動者將認同內在化,并圍繞這種內在化過程建構其意義時,它才能夠成為認同。在傳統(tǒng)和新興媒體對網絡流行語的引用推廣和人們從眾的心理本能雙重推動下,個人對網絡流行語的原始好奇心開始轉化為一種必須了解的渴望,因為對網絡流行語的無知只會增加個體心中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感和來自同伴的被排斥感。
所以,一方面,網絡流行語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和心理距離。另一方面,網民的“模擬仿效”與“群體聚合”心理,也推動了網絡流行語的誕生與廣泛傳播。
四 網絡流行語廣泛傳播的影響
1.提高交流效率,豐富精神生活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人們生活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信息的傳遞速度也相應加快。傳統(tǒng)的書面語言已經無法滿足人們追求快速度的要求。網絡流行語應運而生,以其簡單快捷、內涵豐富的特點加速了人與人交流的速度。人們在打字或語音時,可以隨手用符號、諧音代替話語,而且對方可以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同時,網絡語言形象生動,也為人們的交流營造了輕松的氛圍。
2.體現(xiàn)個性,提升創(chuàng)造力
無論是飽受爭議的火星文,還是那些可愛的符號表情,都是人們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如“霉女”“奇葩”等用反義指代,詼諧幽默,別出心裁,這正是網絡流行語的吸引力所在。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如何最有效地張揚個性,表現(xiàn)自我,網絡流行語是最快捷的工具。如,很多個性簽名都代表了個體不同的性格,總結了吸引力,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可。因此,部分網絡主體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原因是希望自己盡快融入這個網絡社區(qū),以便順暢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對網絡流行語的熟悉使得這些新進群體更快地在虛擬社區(qū)中獲取認同。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特性反映了這樣一個觀點: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網絡傳播技術的推動,虛擬社區(qū)中人們的情感歸屬感會越來越強。
3.導致語言文字不規(guī)范,引起交流障礙
網民的年齡在日益年輕化,很多孩子在沒有接受學校教育前,過早地接觸了網絡世界,他們所接受的是網絡流行語的熏陶,這就直接影響了他們對語言的認識。從信息交流角度來說,網絡流行語最大的消極影響便是構筑了信息傳播的壁壘。在一些虛擬社區(qū)中,經驗豐富的交流主體通常大篇幅地使用網絡流行語,而信息接收方,尤其是那些不經常使用互聯(lián)網和虛擬社區(qū)的新手未必能理解形形色色的網絡用語的含義,有時甚至會產生歧義,造成信息傳輸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礙。
4.過度娛樂化,降低審美品位
盡管從原則上講,語言的表達要追求美學價值,遵守健康性原則,反對粗俗的語言。但從審美的角度看,有些網絡流行語在內容上是俗而不雅,有些甚至是低俗化。以下就是一些格調不高的網絡流行語:(1)思想有多遠,你就給我滾多遠。(2)綠茶婊(一些女性網友對另一些假裝清純的單身女性的稱呼,這一稱謂中包含有輕蔑、嫉妒以及憎恨的情緒)。(3)世界那么亂,裝純給誰看。(4)鴛鴦戲水,都淹死;比翼雙飛,都摔死。(5)我為兄弟兩肋插刀,為女人插兄弟兩刀。(6)沒錢的時候,老婆兼秘書;有錢的時候,秘書兼老婆。
五 網絡流行語在傳播中的發(fā)展趨勢
網絡流行語誕生以后,在傳播的過程中有以下三種趨勢:
1.淘汰與消亡
既然是流行語,那么網絡流行語同流行歌曲一樣有生命周期。如前幾年流行的“咆哮體”“元芳體”“甄嬛體”等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大眾興趣的轉移而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繼而遭到淘汰并消亡。
2.糅合與變異
網絡語言會在傳播的過程中糅合其他語言中的成分,如中英文混合語“I 服了you”“hold住”“×× style”“你out了”“玩high了”“3Q”等,這類表達更容易被追求新奇和時髦的網民喜愛和廣泛運用。網絡流行語是由于網絡傳播的需要才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只要網絡存在,就有網絡語言交際的需要,一部分網絡流行語會一直存在下去,并不斷地得到發(fā)展,甚至是變異。網絡流行語在傳播中的變異主要有語音變異(如稀飯——喜歡;童鞋——同學;醬紫——這樣子;油墨——幽默;表——不要)和語義變異(如灌水;頂一個;杯具;山寨;十面‘霾’伏;土豪;光盤行動等),另外一種變異是由兩個以上的詞語壓縮而成的,如2013年的幾個網絡流行詞:“說鬧覺余”(其他人有說有笑、有打有鬧,感覺自己很多余)、“累覺不愛”(很累,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的縮略形式。源自一個帖子,一名95后男孩感嘆“很累,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后引發(fā)眾多二三十歲的青年議論)、“人艱不拆”(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略)。
3.順應與創(chuàng)新
時代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促使網絡流行語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以跟上潮流。一些具有詞綴作用的字詞更容易在傳播的過程中順應表達的需要發(fā)生變化,如從“上班族”、“月光族”、“啃老族”、“蟻族”、“柜族”(指迫于住房壓力而租住在集裝箱里的人)、“裸婚族”、“畢婚族”(指一畢業(yè)就結婚的大學生)、“婚活族”(一群以找工作的態(tài)度和決心來找結婚對象的人)到“考碗族”(是指當下到處參加公務員考試,不考到“飯碗”不罷休的一群人),看到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對網絡交流的影響。類似的還有“××二代”“裸×”“×奴”等。還有一些外語中的詞語,被網友們翻譯成中文以后被廣泛傳播和使用,常見的有“卡哇伊”(日語中“可愛”的意思)、“鬧太套”(not at all的音譯)、酷斃(very cool)、“北鼻”(英文baby的諧音)、“嗨皮”(英文happy的音譯)、“粉絲”(英語fans的音譯)等。這些“外來詞”既是對中國文化的順應,又是對漢語表達的創(chuàng)新。它們不僅容易傳播,也會長久地流行下去。
總之,從網絡流行語中,我們可以窺見時代生活的鏡像,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感應社會的神經。網絡流行語在傳播中記錄下了我們的沉思以及時代生活的點滴。
參考文獻
[1]楊敏.解讀網絡流行語[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1(7):123~124
[2]奎國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漢語網絡流行語“給力”[J].北方文學(中旬),2012(6):109~110
[3]王婷.網絡流行語的符號學解新[J].大江周刊(論壇),2011(11):4~5
[4]武月鋒、王川.網絡流行語的理論基礎:涵義、類型與研究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31~33
[5]伍文忠.論網絡流行語的流行機制[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73~76
[6]楊玲.從網絡流行語看大眾文化特征[D].華中師范大學,2006
[7]孫潔、樊啟迪、巢乃鵬.網絡流行語的概念辨析與傳播過程[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5~19
[8]索燕華、紀秀生.傳播語言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9、71、76、85
〔責任編輯:林勁〕